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二▪P4

  ..续本文上一页生气,你就感觉她更可怜,你要把想改变妈妈的心放弃,加紧改变自己。有很多朋友都跟你有同样的问题,我说你先改变自己,结果他的家人都改变了,他改变了,小孩子也变乖了,一切都往好处走,你要不肯改变,想改变别人,那是自寻烦恼,效果相反。所以要先改变自己。

  唯求心安不计得失

  问:我做事情常常不敢放手去做,总怕得罪别人,请问师父,如何改正这种缺点?

  答:这叫执著,我们尊重别人,小心谨慎,这是优点。人生有很多错误就是因为不谨慎,因为不谨慎就随便说话,说错任何一句话,都会有影响的,凡有言行必有影响,人不是孤立在宇宙之外的,人的每一句话,不但影响周边也影响全世界,影响整个宇宙的灵气,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信心铭说“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你找个微粒子的核心找不到。人固然应该谨慎,但是执著就不好,你以后用一种喜悦、用一种成全、用一种求心安的态度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顾虑别人的看法。我们不是为任何人而活,我们是为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应走的道路。孔子也无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因为他也有遭人误会,在陈蔡绝粮的时候。耶稣是圣人,也没有办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终于被最亲近的弟子出卖了他。放松自己,不要执著,从爱心出发,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无愧就好。

  坚持自觉提升意志力

  问:学佛法的基本要求就是求心安,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上,常感拘谨而不自在、不洒脱。也曾反省,自觉在思想言行上,可问心无愧,但是易受环境影响,习于多思多虑,以至放不下,无法心安,该如何对治?

  答:如何保持安祥你都知道,你都很清楚,你现在不是“知”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你所缺乏的是意志力,想做的事,常常忘掉,你要有意志力,把它坚持下去,你就不会忘记。我们若能不听别人的闲言闲语,人家怎么说我们不在乎,这就是“无住生心”。假如我们把自己生活的意义建立在别人的好恶上,那未免太看不起自己,太作贱自己了。你每天决定做一件事,每天几点到几点,一定做自觉的功夫,不管是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挠,你只要不耽误责任、工作,不影响到别人,你只管坚持下去,每天一个钟头,坚持到一个月,我看你的意志力就会提升。

  保持安祥主宰自我

  问:悟心容易息心难,对人、对事、对物,常因情多慧少,习于黏滞而难彻底过化存神,当如何对治?

  答:关键就在安祥度不够,心里不安祥,所以才起执著,这是互为因果的。执著心越重,安祥度越低;安祥度越高,执著心越少。你要慢慢的养成做事求心安的想法,看起来,你应该感觉心安了,你的能力,绝对满足你职务的要求,你做人相当温和,反应相当灵敏,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那么多的干扰才对,你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笨功夫,笨功夫就是说努力追求并保持安祥。安祥是什么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保持安祥的心态,你的问题就会消失,你的关键在安祥度不够,所以就不能主宰自己,若能够经常主宰自己的心,没事的时候,它自然就自觉,念头一起来,自然就知道,你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么你所烦恼的状况就会消失。

  事上磨练现量现成

  问:法既然有现量和比量,为何看事物要一元呢?

  答:这就是培养你正确的理智。这必须从事上磨练,如果你平时不磨练,你讲的那个现量就不存在,现量是要培养的。物以类聚,等到你的心是接近现量的心时,现量就完全呈现,所谓现量呈现就是安祥,安祥就是现量。你要知道,只有佛才真正的安祥。我们读法华经“世尊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安祥是佛的表征,安祥是佛的风范,只有安祥才能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果坐才是禅,走路说话不是禅,那就不能够打成一遍。指月录中香林远禅师临终的时候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那就叫现量。现量从那里来?从比量来,没有比量就不能以正见代替邪见,你要以正见取代邪见,渐渐地完全没有了邪见,现量就出来了。你到了处处心安、时时心安时,那就是现量的生活。

  安祥无生安祥无住

  问:“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答:无生法忍,就是安祥,而且是安祥得很彻底,可以说从此不再起分别心,不再起任何执著,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离执禅定和无执禅定,到了漏尽、到了没有任何执著就是无生法忍。所谓没有任何执著,就是不再执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只有一颗灵明寂照的心,那就叫无生法忍。

  人心不死道(安祥)心不生

  问:平时虽以持咒、唱禅曲克制妄念,但于持咒唱禅曲之当下,还是妄念不断,如何克服?

  答:这就是说持咒、唱禅曲做得还不够,你平常不唱禅曲、不持咒时每一秒钟都有妄念,只是不知道而已。自己有妄念而不知道,这是典型的无明,有妄念而自己知道,那已是有进步了。而知道的目的,就要你扫除妄念。扫除妄念才能到达心如明镜。六祖坛经讲“心如明镜台”,明镜就是本来无一物,就是恢复到原来的本心,能够恢复到本心,那就是成功。

  彻底反省、忏悔突破障道因缘

  问:在观心的时候,总觉得胸口有种被压迫的感觉,整个人闷闷不乐,修安祥禅应有一种喜悦的心情,而我为何相反?

  答:你要能够彻底反省、忏悔,这个状况就会彻底消失。观心如果有心头闷闷的感觉,就换个方式──读诵金刚经,读金刚经到了心口没有压迫时再观心,交互运用。心口有压迫感通常有几个因素,一个是障道因缘,障碍你修习这个法门,因为你要是修成功、逃走了,这个债谁还啊?这是障碍。另一种是有人到你这里来,你跟他谈论之下,如果感觉一片暖洋洋,那是善缘;如果因为他来跟你谈话,你心口有压迫感,那这个朋友有问题,那不是观心的问题。自己要很冷静才能感觉得到。碰到这种情形,自己要善于处理。

  用心如镜过化存神

  问:“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否为圆证菩提者具有的心力?

  答:那是不错。不能圆证菩提,他没有办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就是说法的范围很广,法就是法界,有形的、无形的、语言道理、一切事物、一切规则,都叫法。善法、恶法、世法、出世法,都叫法。法是很多,百千万法门,都叫法。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那就是说,别人有问题,我给他答覆,但是我的安祥并没有消失,我没有分别心。第一义就是灵明,就是空而灵,就是“真如”,虽然分别诸法相,但是我的心空空朗朗。第一义而不动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安祥。大家不要看轻了安祥,安祥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佛在妙法莲华经中“世尊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佛没事的时候静坐禅定,有事的时候,就是安祥。这是佛的慈悲,佛若没有安祥,佛说的法,就不能救济众生的心灵,佛是心灵救济者,只有佛才能够散播安祥。于第一义而不动即是说,不管我如何分别、不管做什么,到工厂做工,去公司上班,当老师去上课,讲两个钟头的课,心里安祥深深,说完第一句,第二句就上来了,第二句上来,第一句就消失了,过化存神,不留痕迹,这就是圆明寂照,也就是在尘不染,也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

  安祥心和分别心要搞清楚

  问:安祥保任久了,对于过去曾学的一切名句、法相、义理等已经逐渐淡忘,常涵泳于无分别的法味中,已对名句、法相、义理等分别感到索然无味,如此下去,又怎样能达到善能分别诸法相?

  答:那是个人的问题,至于说会不会忘记呢?这是个包袱,背个包袱,人不自在,忘记了就把包袱甩掉了,两手空空就轻松。

  我今天跟各位谈信、愿、行、证,我并没有准备,各位所问的问题我事前也不知道。我讲牛的礼赞时,曾引证了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引证了很多句子,那都是三十年前看的,我家里也没有这个经典,可是要用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有了。因为我们的第八识(含藏识)又叫藏识,把我们生生世世转生轮回,都留下了纪录,变成了录影带,同时也录了音,一生结束后就归档,归到第八识里去,变成档案。等到得了六通,第六通就是漏尽通,随时可以调档案。生生的事情,他都知道,要用的时候就调卷,而不是同时装在脑子变成累赘。所以这个不记得是个好事,不是个麻烦事。不记得,跟善能分别诸法相,并没有冲突。不二法门,不记得就是记得,忘记就是不忘记,不忘记就是滞碍,要用时,他就有,这不是问题。如果只在脑子里装经典,装道理,不住地想来想去,压得摩诃般若不能出头,那就变成了大麻烦。

  从体起用用即是体

  问:圆证菩提者,对法相分别的能力是学而后知呢?或是借用该时代的语言以作教化方便?

  答:这个学而后知跟不学而后知很难讲,你看佛陀学了外道六师的法,然后又批判外道六师。佛的十二因缘法,乃至于金刚经所讲的那些话,都不是学来的,都是悟境,悟境是什么?就是内明,佛学又叫内明学。弥勒住的地方叫弥勒内院,都是自己心里明白,心知肚明。平常不太懂,悟了以后就懂了;以前记得很多,不晓得什么意思,悟了以后,就了解是什么意思,很亲切,很真实。所以分别诸法相,他不是有意去分别,而是自然的反应。比方说佛没有用望远镜,他没有电子望远镜,他怎么知道有恒河沙数世界呢?佛也没有电子显微镜,怎么知道一钵水里有八万四千个虫呢?那都不是学来的。六祖大师不识字,也没有出家,也没有受戒,五祖为什么把法传给他?五祖伟大啊!如果把法传给高考及格的神秀,佛法就变成一种学问,变成了佛学了;如果传给惠明,就跟最古老的印度教一样,最古老的婆罗门,讲排场、讲究仪式,因为惠明是个将军退伍的。五…

《解惑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