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过去的迦叶佛;西边为未来的弥勒佛。
(4)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闼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北京广化寺的五佛宝殿正中间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东西北方供奉的是五佛,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来、五禅定佛。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别。
金刚界五佛,即毗庐遮那佛、阿闼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之五解脱轮。其中,毗卢遮那佛位于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来位于东方,身呈黄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宝生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阿弥陀如来位于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来位于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徤(vam!)、傆(hu^m!)、痜(tra^h!)、逳(hri^h!)、奥(ah!)。
胎藏界五佛,谓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即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身呈黄金色,住法界定印;宝幢如来位于东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作触地印;开敷华王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黄金色,住离垢三昧;无量寿如来位于西方,身亦呈黄金色,住弥陀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位于北方,身呈赤金色,为入定之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畲(a^h!)、豙(a)、傓(a^)、蛊(am!)、奥(ah!)。
金刚界为果曼荼罗,表智;胎藏界为因曼荼罗,表理,故五佛之种子与色相等虽不同,其体则无异。然此二义原系两部之宗义,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废。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内的匾额是“金胎不二”,这有很深的含义,大家以后可以深入体悟。
六、祖师殿
祖师殿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开山、列祖遗像的建筑物。又于禅苑中,特称安置达摩像之所为祖师堂。现代的寺院,更多的将其尊称为祖师殿。而祖师殿中供奉的一般就是达摩祖师。禅门之中,特别重视传承,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达摩祖师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有一段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祖师示曾现过一些神迹,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又有传达摩祖师圆寂后,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有“只履西归”之说。人们打开达摩祖师的坟墓,发现达摩祖师坟墓里面除了一只鞋子,无有一物。
每月的初一、十五,早课结束以后,全体僧众都要列班前往祖师殿,顶礼三拜,称为礼祖,表示对达摩祖师和历代祖师的恭敬和感恩。
七、伽蓝殿
伽蓝有两种含义,一指寺院的通称,二指佛教的护法神。伽蓝殿是供奉伽蓝守护神的堂宇。在宋代寺院中,伽蓝堂与祖师堂分建于法堂左右两侧,伽蓝堂内供奉伽蓝守护神;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现代通常称为伽蓝殿。
伽蓝殿中供奉的伽蓝菩萨是佛法的守护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
八、药师殿
药师殿是供奉药师佛的殿堂。
药师,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药师佛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十二大愿】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
(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二)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三)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
(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药师悔过】
又作药师忏。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行忏悔罪障之修法。悔过,意为忏悔罪过;即于佛前忏悔自己身、口、意所造之罪过,以求得福利之行事。悔过法依所修之本尊不同而有多种,其中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修法者,称为药师悔过。明代僧受登所纂集之药师三昧行法一书,即依据此一悔过法而作,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
1、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
2、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
3、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
4、释疑,因当时西方往生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
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药师忏”,后门会详细介绍。
九、弥陀殿
弥陀殿是供奉阿弥陀佛的殿堂,同时还供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陀如来为中尊,悲智二德全备。观世音菩萨为左胁侍,主悲门。大势至菩萨为右胁侍,主智门。三尊者共称西方三圣。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在佛教中,任何一尊佛像都是表法的,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分别凸现佛教某一方面的特质。我们若能由相入体,发真实心,定能获无量智慧。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意译无量、无量寿、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又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又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
《佛教寺院巡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