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求即为禅
◎妙祥法师
时间: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初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沙弥禅堂
听众:大悲寺内诸沙弥
今天谈谈怎样来坐禅。实际上坐禅哪,说它复杂也复杂,说它简单也非常简单。当我们用嘴,用语言去描述的时候,它会变得很复杂,产生了各种的方法。大家各有各的体会,包括一些姿势、动作、用心的方法。实际上这有什么意义呢?语言就是语言,它代表不了坐禅。坐禅得靠我们不断地努力,坚持去坐,坐久了自己生出来的感受那才是“禅”。并不是说语言描述的那个就是“禅”,所以说,体清老和尚曾经讲过:“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坐禅最应该回避的问题就是语言。
什么叫坐禅?就是去掉我们的知见,包括我们坏的想法和好的想法都要放下。如果放下我们坏的和好的想法,那就是禅。也就像六祖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如果你不思善不思恶,“我”就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了,那就是真“我”。所以我们坐禅的目的就是要“不思善不思恶”,用心都得往这里使劲儿,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编者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坐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现在呢,我们坐禅有几种方法,比如说有的是念佛,妄想起来了用念佛对治。这个方法对不对?对。就是说妄想起来去念佛,并不是为了念佛而去坐禅。坐禅不是为了念佛,是坐禅的时候妄想起来了我们才念佛,念佛的目的是去掉妄想,不是那佛号就是禅。佛号只是语言,只是一个方法。所以说,我们打坐的时候,妄想起来可以念佛号,一般就是三声两声就完事,或是一声都可以。比如说我正在打坐呢,突然想起大米饭。“大米饭”这个念头不能马上空下去,一个劲儿(连续不断的意思)地起来,比较坚固,比较强烈,这时候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句就完事。
为什么念佛呢?念佛能去掉妄想吗?其实念佛去不掉妄想——是转移。因为那个妄想生起来的时候,本身它自己就灭掉了。不是妄想起来——想起“大米饭”,就“大米饭、大米饭……”那个念头不断地想,不断地在那搁着,停住……不是这样。那妄想起来以后,它瞬间就灭掉了。是由于我们相续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行阴的能力,它不断地把这个妄想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影片似的,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几帧几帧的把它串起来,当速度一放快了,就好像一个连贯的动作。
因为我们的思惟就像一个放映机,把这些本来已经灭掉的妄想给连贯起来,以为这个妄想还继续存在。所以有时候我们念佛,习惯不断地用佛号去“砸”这个妄想,这是错误的。这种用心的方法有时候也能起一点作用,但最后还要受其害,不能得到里面真正的意义。
妄想起来我们念佛号是一种“转移”。我们听到佛号以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不是让我们用佛号去砸脑子,有的是砸头部,砸中间。以为妄想是从脑子里出来的,所以佛号就往脑子里拼命使劲儿,最后脑子中间就形成了一种木胀胀的,或是顶部头疼,眼睛胀的这种现象。这个佛号是用耳朵听,听完就放下。因为声音完了。声音完了就一切都放下了,都没有了,就完事了。所以说,虚云老和尚讲:“这就叫以毒治毒。”(从究竟来讲)佛号也是毒啊,它也是个妄想。
包括参话头也是这样,“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也是以毒治毒。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控制能力不行,想当时空掉,但我们功夫不到。为什么说我们自己空不掉它?有时妄想起来,念佛它也(空)不掉,或是参话头它也(空)不掉。这和参话头、念佛本身没有关系,是我们平时培养的定力不足,不具备这个能力。
但参话头和念佛对不对呢?对。为什么有时候起不到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力没到,心的力量达不到使话头或佛号能起到应起的作用。这些佛号啊、话头啊,都必须靠我们内在的定力它才能发挥作用,不是我们嘴里说“念佛是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起作用了。
有的人把佛号当成一种什么呢?佛的力量。认为念佛就完全靠外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佛号自然有它的功德存在,但是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要靠我们的定力才能发挥它根本的作用。我们要没有定力,它不会起作用,所以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了。不要指望一句佛号或一句话头就把我们的妄想去掉了,不是那么回事,必须靠我们平时的定力。
那什么是我们的定力呢?主要是持戒,戒律严谨。如果一个戒律你都做不到,包括吃饭啊、睡觉啊等等的事情,也就是财、色、名、食、睡你都克服不了,你想“我念着佛号,就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念得再多,由于不持戒也不能成佛。所以说,必须靠戒律。
应该靠戒律来培养我们平时的定力,我们在戒律上能够严谨,就有了定力。这个定力生出来了,才会使各方面的定力逐渐地汇集,越攒越多。进行每天的持戒和禅定修行等,等这些定力增加了以后,我们再用这个话头和佛号,它就能起到了它的作用。
所以说,佛法绝不是迷信,是非常实在的。得踏踏实实地走,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才起作用。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抱有幻想。有的抱有一种希望和幻想,比如说有的念佛,想:“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流着眼泪,瞅着阿弥陀佛就哭啊,“这是阿弥陀佛来接我来了。”这完全是一种情感的作用。虽然产生了一点信心,但大部分都流落在情感里。而且往往把自己的修行都寄托在外力上,这就是心外求法,这是不对的。
修禅定必须得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自心作佛。所以说,不要抱一点儿的希望,因为外面所有的影像,包括外面的一切反映,都是我们内在的定力和持戒清净的结果。所以说一切法不从外得,全从内心得。如果有一法可以从外面得,那我们的内心就不可以生出万法来。所以说,万法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定不要走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去,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就是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努力。过去禅宗有那么一句话:无心道人。修禅定主要是要做无心道人,一切心都不要有,什么希望心哪,所求心哪,一概不要。就像木头、石头一样去往前修,这才能成就。
有的讲:“像石头、木头?你讲得不对,这不是无情了吗?这不走到断灭里去了吗?”这种说法不合适。本来我们就是有情众生,因为有情他就成为众生,只有无情才能成为圣人,只有无情才能彻底地克服、去掉我们所有的知见,也就是我执和法执。黄檗禅师曾经就讲过:“修行就要像木头一样。”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还没修呢,一天没修呢,就考虑:“是不是断灭啊”,还有一个“无记”等等。还没等修呢,就研究无记是怎么样。这一点意义都没有,不但没意义,反而还障道了。
就像人走路似的,还没等走呢,就想:“摔倒了怎么办?摔坏了怎么办?摔死了怎么办?”你说这路还能走吗?没法走了。走一步都得看看石头,看看路面,你就永远也不会走了。为什么?他被外相所夺,他自己的心里就生出了外相了。路还没走呢,他就创造了很多的困难出来,自己给自己设了很多的障碍,所以这种修行是不能成就的。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也知道小孩跑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摔倒了疼,就忙三火四、连跑带摔地,就往前骨碌走(指磕磕绊绊,连滚带爬),就这样长大成人。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也是连滚带爬地往前走,不再考虑后果的问题,不再考虑将来遇到境界怎么办,也不考虑无记怎么办,什么都不考虑。也就是说一切都不再考虑的时候,你在修行中、在禅定中才会前进,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个大家要细细地体会。
千万千万记住:不要找理论。任何理论都是多余的,所以坐禅的时候就是把什么都放下,什么理论也不再想,不再思惟。而且只要是妄想起来了,马上去对治。所谓的对治不是对治妄想,而是对治我们的连续性——我们思想连续的那个妄想,不是去对付原来生起妄想那个事情的妄想。这里我说得比较多,要想体会得自已慢慢体会。
参话头也是这样。参话头一定参到哪儿呢?参到话的前头。什么叫参到话的前头?也就是说参到你的妄想刚要起来还没形成的时候,参到那个地方去。就是话还没生出来,刚要起心动念的时候,得参到那块儿,这叫参话头。不是等这句话出来了:“哦,我要吃大米饭。”那已经晚了。但是呢,不管它起来多少,我们要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不断地提起正念来,养成一种习惯性,妄想刚一起来,“念佛是谁?”参来参去,参到话的前头,当刚想一动念的时候,这个话头就起作用了,马上就到位。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最后就剩个“谁”,“念佛”没有了。
念佛是干吗呢?是给我们现在这个思惟听的。真正起作用吗?它不起作用。就像我们念佛似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念佛念来念去,“阿弥陀佛”没有了,就剩一个“阿”字,后面的字没了,它不起作用。所以说,密宗有那句话:这个“阿”字是元音,一切音的开始。最原始的音,就是用这个“阿”字种到我们种子识里,就起作用了。
所以说,“阿弥陀佛”这个佛号,都是对治我们现在这种妄想而起的作用。有的说:“把佛号种到心里去,种到种子识里去。”其实他不清楚什么是佛,你不打妄想就是佛。不是这个佛号能种你种子识里,它能种进去吗?是不是?种子识能装那么多话吗?要是能装那么多不断起伏和生灭的东西,它也不叫种子识了,是不是?那是我们的知见和思惟,不叫“种子识“了。(编者注:种子识即为阿赖耶识,有真常净识和染污妄识及真妄和合等不同说法,此处师指其为真常…
《无所求即为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