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仰与人生▪P2

  ..续本文上一页下面我提供四个对信仰取舍的标准,供大家参考:

  

  (一)信仰真实有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历史上就实有其人。

   佛祖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父亲叫做净饭王,母亲叫做摩耶夫人,他所在的国家是迦毗罗卫国。他的身世及修道的过程,在佛经以及史籍中都有明文记载,为真实有,所以我们可以完全信仰他。

  

  (二)信仰道德高的

   平时我们交友,总希望对方品行高尚,因为这样的朋友可以使我们不断奋发向上。同样的,我们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更应是圆满的、崇高的。

   如果你信仰的对象缺乏道德,你就有可能在他指使下堕落。要是你信仰社会上的黑势力,难免不被他们乖乖地牵着鼻子转,去杀人放火、打家劫舍。

   那么,这世界上到底谁的道德至高无上呢?我要告诉大家,就是我们伟大佛陀──释迦牟尼,因为只有佛陀三德完全具足。

   在佛三德之中,一是智德,佛陀是一切智者,他对宇宙人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智慧已完全圆满。二是断德,所谓断德,就是佛陀已将我们凡人的所有烦恼通通断除无余。凡人无不充满了贪、嗔、痴等种种缺陷,但对于佛陀来说,这一切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最后是恩德,佛陀对一切众生有着大慈大悲心。慈悲包括两个方面: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么是“无缘大慈”呢?佛陀利益众生是没有条件的,也不管将来是否能得到回报;什么是“同体大悲”呢?佛陀将众生看作和自己是一体的。佛经里记载:大居士维摩诘病倒了,文殊菩萨探病时相问:“你为什么生病呢?你的病根在哪儿?”维摩居士回答说:“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佛菩萨的精神就是表现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上。佛陀不会与众生斤斤计较,他有的是慈悲心和平等心。正因为佛陀具足这些功德,才是众生最可信赖的信仰对象。

  

  (三)信仰能耐强的

   我们选择信仰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寻求依赖,所以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强有力的,否则,他怎么能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呢?  

   我们在社会上立足,要选择一份好的工作,首先会考察公司的实力、形象以及工作环境,如果公司不具备雄厚的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又如何能给我们一份有保障的职业?而在择偶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总希望对方有能力,有前途,终身才能有稳妥的依靠。同样,我们选择一种信仰,就须选择具有强大力量的对象--那就是佛陀。佛教典藉中记载,佛陀具足五眼六通。

   什么是五眼呢?我们平常人只有一双眼睛,而佛陀有五双眼睛:那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肉眼每个人都有,但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的肉眼看得到光明,看不到黑暗;看得到近处,看不到远方。

   而天眼不但可以看到光明,也可以看到黑暗;不但可以看到近处,更可以看到远方;不但可以看清现在的任何事情,而且能看到过去未来已发生和将发生的一切。具备天眼通的人无须通过电视直播,就能观看世界各地的情况;也无须探测未来,就能对将来的一切了如指掌。

   至于慧眼,它是洞彻宇宙人生真相的眼睛。平常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事物虚无的表象,而对表象的认识又往往是错误的。具备了慧眼,就能清清楚楚地透彻事物的真相,了解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法眼则是通达法的真实相。

   而佛陀更具足佛眼,明白无误地通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这五种眼,只有佛陀才全部都成就。尽管另一些宗教,如道教、印度教等,通过苦练也能开发出天眼,甚至气功也能使人具有一定的特异功能。但没有佛法的指导,不管怎么修行,最多只能达到天眼的境界,至于慧眼、法眼、佛眼,则是无法企及的。

   佛陀不仅具足五眼,更有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所以佛陀具足有自度度他的能力。  

   佛教中所说的自度度他,度化性质跟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仰上帝信仰真主所得到的救度是两码事。伊斯兰教、基督教宣传的救度的本质是“信者得度,不信者不得度。”但佛教认为,一个人要得到解脱,不仅要对佛陀的教化产生信仰,对佛陀的人格产生信仰,更重要的是依照佛陀的教化修证。假如你不修行,虽有虔诚的信仰,也愿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但对改造自己的人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只有在信仰的基础上,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四)信仰的对象是真理

   众生之所以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之所以有种种的痛苦,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谓无智,是因为无知,导致了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从而招感了现实人生的种种痛苦。只有对真理的信仰才能引发我们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而佛陀是一切智者,所以佛法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陀对佛弟子谆谆教诲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提示我们众生的现实痛苦、阐释导致痛苦的根源,解决痛苦的方法和获得永恒宁静的妙果。

   “苦谛”首先告诉我们人生存在的痛苦,从出生时的生苦、到衰老时的老苦、疾病缠身时的病苦以及死亡的痛苦;还有追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求不得苦;现实生活中没有和谐的人际所造成的怨憎愤恨苦;亲人聚少离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爱别离苦。

   人生为什么存在这些痛苦呢?佛法告诉我们:产生苦的根源就是集谛。集谛包括种种烦恼和种种业力,痛苦的人生,无尽的烦恼,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势必要追溯痛苦的来源,上切断痛苦产生的根源。

   因此佛法教诫人们要勤修正道,通过修道以求得永恒幸福的涅槃之果。

   这四谛即揭示了人生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真理,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推敲。

   根据刚才所说的四个条件,如果我们有清醒的头脑,就可以为自己选择正确的信仰,唯有正确的信仰,才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依赖。如果忽然间来了一场大洪水,这时我们周围有椅子、有桌子、有房子、有树木、有高山,开始时水势不猛,站到椅子、桌子、房子或树上都无甚危险,但随着水势的凶猛,椅子、桌子、房子、树木都一一淹没,这时只要略有头脑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爬上高山。

   如果我们选择了不究竟的信仰,将来也无法成为我们的依靠,唯有圆满的、彻底的信仰,方为我们仰止之处。

  

  三、信仰的价值

   人是否一定要有信仰,许多人没有信仰不也一样活着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信仰?信仰有什么价值呢?

  

  (一)信仰可以使我们思想统一

   为什么今天大家能不约而同前来聆听这个佛学讲座呢?因为我们怀着共同的信仰。

   共产党能解放新中国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坚定的信仰。信仰把所有的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产生了强大的力量,所以,共产党凭借三百万军队,凭借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拥有飞机、坦克的八百万国民党军队。

   又如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根据信、愿、行的修行法则,在深信的基础上一心念佛,才能将所有的妄想归成一念。

   世界上的任何成就,都需要统一的思想。佛经里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假如一个人的思想专心了,集中了,干任何事情都会成功。为什么有的科学家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呢?为什么有人念佛能念到明心见性呢?都是因为思想的专一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二)信仰可以使我们前途有望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后世。

   如果说一个生命仅仅是这么几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乃至一百年,都是很短暂的。而佛法告诉我们生命是相续不绝的。

   生命并不是在从父母将我们制造出来后才开始的,这之前我们已经拥有过无穷无尽的过去,而我们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还有漫无边际的未来。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整个延续过程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像铁链一环套一环。

   佛教里讲三世因果,你干了好事,要是没有在现生得到好报,还有来生,来生若还没有得到,再有来生,因为生命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信仰佛教的人要从自己整个的生命发展来构想未来,要尽未来际为自己悉心安排;而没有佛教信仰的人只能将今生的几十年匆匆料理一下。

   那么,应当如何安排掌握生命的未来呢?

   佛教里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

   假如你希望来生继续做人,佛陀就教你在这一生中勤修五戒;假如你希望后世升天,享受天堂的快乐,佛陀就教你修习十善;假如你希望来生乃至尽未来际成贤成圣,成为佛菩萨,那么,佛教告诉你,达成这种愿望的条件,在于这一生中勤修六度,勤学戒定慧,断除烦恼,不断地增长福德和智慧。

   所以,对一个信佛的人来说,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能够给自己未来的生命设计出更光明的前途。

  

  (三)信仰可以使我们身心安住

   经常会有那么一些人,不住地怨天忧人,哀声叹气,不是身体不舒服,就是心中很烦恼,很累。这是因为我们的身心没有很好地安住于正念。

   有人把全部的身心寄托在爱情上,可最初的甜蜜很快会过去;有人把全部的身心安住在物质享受上,可享受带来的快乐也是很短暂的。当我们饥饿的时候,食物给我们带来快乐,饥饿一旦解决,暂时的满足感也随着消失了。我们不否认,物质可以使我们的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平衡,但这种满足和平衡仅仅是一时的,快感刹那间就无踪无影。当你累得汗流浃背时,希望痛快地洗个澡,洗澡时固然能感觉到身心舒畅,但这种快感也是稍纵即逝的,不可能一天泡…

《信仰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人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