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仰與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下面我提供四個對信仰取舍的標准,供大家參考:

  

  (一)信仰真實有的

   我們信仰的對象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曆史上就實有其人。

   佛祖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父親叫做淨飯王,母親叫做摩耶夫人,他所在的國家是迦毗羅衛國。他的身世及修道的過程,在佛經以及史籍中都有明文記載,爲真實有,所以我們可以完全信仰他。

  

  (二)信仰道德高的

   平時我們交友,總希望對方品行高尚,因爲這樣的朋友可以使我們不斷奮發向上。同樣的,我們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更應是圓滿的、崇高的。

   如果你信仰的對象缺乏道德,你就有可能在他指使下墮落。要是你信仰社會上的黑勢力,難免不被他們乖乖地牽著鼻子轉,去殺人放火、打家劫舍。

   那麼,這世界上到底誰的道德至高無上呢?我要告訴大家,就是我們偉大佛陀──釋迦牟尼,因爲只有佛陀叁德完全具足。

   在佛叁德之中,一是智德,佛陀是一切智者,他對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智慧已完全圓滿。二是斷德,所謂斷德,就是佛陀已將我們凡人的所有煩惱通通斷除無余。凡人無不充滿了貪、嗔、癡等種種缺陷,但對于佛陀來說,這一切的問題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最後是恩德,佛陀對一切衆生有著大慈大悲心。慈悲包括兩個方面: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什麼是“無緣大慈”呢?佛陀利益衆生是沒有條件的,也不管將來是否能得到回報;什麼是“同體大悲”呢?佛陀將衆生看作和自己是一體的。佛經裏記載:大居士維摩诘病倒了,文殊菩薩探病時相問:“你爲什麼生病呢?你的病根在哪兒?”維摩居士回答說:“因爲衆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佛菩薩的精神就是表現在“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上。佛陀不會與衆生斤斤計較,他有的是慈悲心和平等心。正因爲佛陀具足這些功德,才是衆生最可信賴的信仰對象。

  

  (叁)信仰能耐強的

   我們選擇信仰是爲了給自己的人生尋求依賴,所以信仰的對象,必須是強有力的,否則,他怎麼能成爲我們的精神支柱呢?  

   我們在社會上立足,要選擇一份好的工作,首先會考察公司的實力、形象以及工作環境,如果公司不具備雄厚的實力和良好發展前景,又如何能給我們一份有保障的職業?而在擇偶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總希望對方有能力,有前途,終身才能有穩妥的依靠。同樣,我們選擇一種信仰,就須選擇具有強大力量的對象--那就是佛陀。佛教典藉中記載,佛陀具足五眼六通。

   什麼是五眼呢?我們平常人只有一雙眼睛,而佛陀有五雙眼睛:那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肉眼每個人都有,但我們的肉眼所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我們的肉眼看得到光明,看不到黑暗;看得到近處,看不到遠方。

   而天眼不但可以看到光明,也可以看到黑暗;不但可以看到近處,更可以看到遠方;不但可以看清現在的任何事情,而且能看到過去未來已發生和將發生的一切。具備天眼通的人無須通過電視直播,就能觀看世界各地的情況;也無須探測未來,就能對將來的一切了如指掌。

   至于慧眼,它是洞徹宇宙人生真相的眼睛。平常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事物虛無的表象,而對表象的認識又往往是錯誤的。具備了慧眼,就能清清楚楚地透徹事物的真相,了解到事物的本來面目。

   法眼則是通達法的真實相。

   而佛陀更具足佛眼,明白無誤地通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這五種眼,只有佛陀才全部都成就。盡管另一些宗教,如道教、印度教等,通過苦練也能開發出天眼,甚至氣功也能使人具有一定的特異功能。但沒有佛法的指導,不管怎麼修行,最多只能達到天眼的境界,至于慧眼、法眼、佛眼,則是無法企及的。

   佛陀不僅具足五眼,更有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所以佛陀具足有自度度他的能力。  

   佛教中所說的自度度他,度化性質跟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上帝信仰真主所得到的救度是兩碼事。伊斯蘭教、基督教宣傳的救度的本質是“信者得度,不信者不得度。”但佛教認爲,一個人要得到解脫,不僅要對佛陀的教化産生信仰,對佛陀的人格産生信仰,更重要的是依照佛陀的教化修證。假如你不修行,雖有虔誠的信仰,也願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但對改造自己的人生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只有在信仰的基礎上,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四)信仰的對象是真理

   衆生之所以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之所以有種種的痛苦,原因就是因爲沒有智慧。所謂無智,是因爲無知,導致了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爲,從而招感了現實人生的種種痛苦。只有對真理的信仰才能引發我們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而佛陀是一切智者,所以佛法爲我們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陀對佛弟子諄諄教誨的“苦、集、滅、道”四谛法門,就是提示我們衆生的現實痛苦、闡釋導致痛苦的根源,解決痛苦的方法和獲得永恒甯靜的妙果。

   “苦谛”首先告訴我們人生存在的痛苦,從出生時的生苦、到衰老時的老苦、疾病纏身時的病苦以及死亡的痛苦;還有追求得不到滿足時所産生的求不得苦;現實生活中沒有和諧的人際所造成的怨憎憤恨苦;親人聚少離多,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愛別離苦。

   人生爲什麼存在這些痛苦呢?佛法告訴我們:産生苦的根源就是集谛。集谛包括種種煩惱和種種業力,痛苦的人生,無盡的煩惱,都是由于我們過去的行爲造成的。

   我們要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勢必要追溯痛苦的來源,上切斷痛苦産生的根源。

   因此佛法教誡人們要勤修正道,通過修道以求得永恒幸福的涅槃之果。

   這四谛即揭示了人生的整個過程。作爲一種真理,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經得起推敲。

   根據剛才所說的四個條件,如果我們有清醒的頭腦,就可以爲自己選擇正確的信仰,唯有正確的信仰,才能成爲我們生命的依賴。如果忽然間來了一場大洪水,這時我們周圍有椅子、有桌子、有房子、有樹木、有高山,開始時水勢不猛,站到椅子、桌子、房子或樹上都無甚危險,但隨著水勢的凶猛,椅子、桌子、房子、樹木都一一淹沒,這時只要略有頭腦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爬上高山。

   如果我們選擇了不究竟的信仰,將來也無法成爲我們的依靠,唯有圓滿的、徹底的信仰,方爲我們仰止之處。

  

  叁、信仰的價值

   人是否一定要有信仰,許多人沒有信仰不也一樣活著嗎?爲什麼一定要選擇信仰?信仰有什麼價值呢?

  

  (一)信仰可以使我們思想統一

   爲什麼今天大家能不約而同前來聆聽這個佛學講座呢?因爲我們懷著共同的信仰。

   共産黨能解放新中國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堅定的信仰。信仰把所有的人的思想統一起來,産生了強大的力量,所以,共産黨憑借叁百萬軍隊,憑借小米加步槍的落後裝備,戰勝了擁有飛機、坦克的八百萬國民黨軍隊。

   又如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根據信、願、行的修行法則,在深信的基礎上一心念佛,才能將所有的妄想歸成一念。

   世界上的任何成就,都需要統一的思想。佛經裏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假如一個人的思想專心了,集中了,幹任何事情都會成功。爲什麼有的科學家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偉大的成就呢?爲什麼有人念佛能念到明心見性呢?都是因爲思想的專一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二)信仰可以使我們前途有望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因爲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後世。

   如果說一個生命僅僅是這麼幾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乃至一百年,都是很短暫的。而佛法告訴我們生命是相續不絕的。

   生命並不是在從父母將我們製造出來後才開始的,這之前我們已經擁有過無窮無盡的過去,而我們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還有漫無邊際的未來。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整個延續過程中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就像鐵鏈一環套一環。

   佛教裏講叁世因果,你幹了好事,要是沒有在現生得到好報,還有來生,來生若還沒有得到,再有來生,因爲生命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信仰佛教的人要從自己整個的生命發展來構想未來,要盡未來際爲自己悉心安排;而沒有佛教信仰的人只能將今生的幾十年匆匆料理一下。

   那麼,應當如何安排掌握生命的未來呢?

   佛教裏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

   假如你希望來生繼續做人,佛陀就教你在這一生中勤修五戒;假如你希望後世升天,享受天堂的快樂,佛陀就教你修習十善;假如你希望來生乃至盡未來際成賢成聖,成爲佛菩薩,那麼,佛教告訴你,達成這種願望的條件,在于這一生中勤修六度,勤學戒定慧,斷除煩惱,不斷地增長福德和智慧。

   所以,對一個信佛的人來說,生命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能夠給自己未來的生命設計出更光明的前途。

  

  (叁)信仰可以使我們身心安住

   經常會有那麼一些人,不住地怨天憂人,哀聲歎氣,不是身體不舒服,就是心中很煩惱,很累。這是因爲我們的身心沒有很好地安住于正念。

   有人把全部的身心寄托在愛情上,可最初的甜蜜很快會過去;有人把全部的身心安住在物質享受上,可享受帶來的快樂也是很短暫的。當我們饑餓的時候,食物給我們帶來快樂,饑餓一旦解決,暫時的滿足感也隨著消失了。我們不否認,物質可以使我們的欲望得到暫時的滿足,能使我們的內心得到暫時的平衡,但這種滿足和平衡僅僅是一時的,快感刹那間就無蹤無影。當你累得汗流浃背時,希望痛快地洗個澡,洗澡時固然能感覺到身心舒暢,但這種快感也是稍縱即逝的,不可能一天泡…

《信仰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