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澡堂裏不出來呀!
物質享受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而這種享受本身還會産生副作用,山珍海味固然好吃,可吃多了也會有損健康;跳舞固然開心,但要你沒完沒了地跳下去,四大和合的色身就要散架了。
而一個信仰佛法的人,他不會將快樂建立在物質享受上。佛法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快樂,除了欲樂以外還有法樂.一個念佛的人,當他把所有的思想都安住在佛號上時,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一個修習禅定的人,通過禅定而産生的輕安,可以使心境時時刻刻都保持在一種甯靜、祥和的微妙法樂中。很多禅宗的祖師,物質生活雖然簡陋,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一個人倘能用佛法的智慧武裝自己的頭腦,也就是說具有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對世間的各種事物就不會有強烈的執著。我們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我們所說的沒有執著,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幹,而是順應事物自然規律和發展去幹,對世間的得失、是非都能淡然處之,那麼他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少,他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安住。
(四)信仰可以使我們人格升華
毫無疑問,一個相信因果的人不存在饒幸心理,因爲他知道:我們幹的任何一件善事、惡事,將來遲早都要受報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候一到,必然有報”。
一個信佛的人會運用佛教的道德軌範來約束自己,這使他的人格得到不斷的完善。我們歸依了叁寶,首先要受持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就不會殺生,不會偷盜,不會邪淫,不會妄語,不會飲酒。假如社會上人人恪守著“不殺生”這條戒律,就不會有殺人放火等現象;如果大家遵循“不偷盜”戒,社會上就不會有偷盜搶劫;假如每一個人都遵守“不邪淫”戒,社會上就不會出現詐騙婦女的怪事;假如我們人人都能奉行“不妄語戒”,那麼社會上就不會出現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必定會真誠相待,和睦相處。所以有道德約束的人與沒有道德約束的人的行爲是大相徑庭的。
我們有了對佛教的明確信仰,就會修習戒、定、慧叁學,在修習叁無漏學的過程中,漸漸將人格中不完善的因素和貪、嗔、癡習氣不斷地消滅,這樣我們的人格又會得到進一步步的升華。
在此我還要明確地告訴大家:我們信仰的佛陀是人,而不是神。我們也同樣是人,何以同佛陀有天差地別呢?其實佛陀所具備的我們本身也具備,但由于我們在人格上有種種的煩惱塵垢,所以我們至今依然是衆生。當我們把人格中的貪、嗔、癡缺陷去除之後,我們每個人都是佛了。
佛經裏講: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能成佛。又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要我們具有正信,精進修行,將來成佛在望。
四、如何增長信心
在信徒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兩年,佛在大街;信佛叁年,佛就回到西天了。看來,如何增長信心是我們佛教徒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我給大家提供四個辦法:
(一)從靈感中增長信心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信佛的,他曾說過:“佛教爲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先生在生前還同許多出家人來往過密。他爲什麼對佛教有這麼濃厚的信仰呢?原來他有著這樣一段的經曆。
有一次,他到舟山群島去視察軍情,順便到普濟寺參觀,正當他虔誠地欣賞佛像的時候,偶一擡頭看見空中有*輪轉動,許多天龍八部圍繞著這個*輪,很多羅漢一樣的出家人也舉止威儀地出現在*輪周圍。孫先生親眼得見瑞相,很是驚奇,轉身詢問隨行人員,可隨從竟一無所見,孫先生從此對佛教有了堅定的信仰,他親身體會到佛經中記載的各種奇異現象並不是迷信。
一個人的靈感從哪裏得到的呢?可以通過虔誠地念佛、拜佛得到;可以通過精進的修持得到。
民國年間,太虛大師有位弟子叫大愚和尚,這位和尚曾是國民黨的軍官出身。出家後,太虛大師介紹他在廬山閉關靜修。他在靜修階段,選了一個最難修的法門,叫般舟叁昧。這種法門的特點是:九十天之內,在選定的房間裏,不停地走,不停地轉,口中不停地念。大愚和尚依法精進而行,直修得腿胖手腫,苦不堪言。但他依舊堅持不懈。一次,他走著走著就昏迷過去,感得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來救他,並稱贊他說:“你能這樣修行,真是難得啊!”還傳授給他一種修心的法門,叫做心中心法。後來大愚和尚依據這個法門修成後,取得很大的成就。
(二)、從慧解中增長信心
佛教是通過智慧尋求解脫的宗教,所以,我們除了要有堅定的信仰,還需要有智慧的指導。
因此學佛的需要信解行叁者的結合。既要有信,又要求得解。曆代許許多多的文人,象王維、蘇東坡、謝靈運、白居易、龔自珍、王安石等等,他們之所以信仰佛教,就是因爲對高深莫測,精辟妙倫的佛教教理推崇備至而生起信仰的。
同樣,我們對佛法有了信仰之後,要想不斷地增長信心,還需從浩瀚的佛經中吸取智慧,信心才能堅固持久。
(叁)、從體驗中增長信心
從前有個禅師叫志勤,一天,這位禅師在觀賞桃花時,豁然悟道:“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這是說見了桃花,對高深難測的道有了正確的認識,便對佛法的真理更加堅信不疑,永無退轉。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要通過認真的學習和體會,再將所學的佛理運用在日常實踐裏,依教奉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也就是說,若想增長我們的信心,就需從具體的實踐入手,不斷地念佛、拜佛、坐禅,加功用行。一旦有了切身的體驗,得到佛法的無上受用之後,就永不再有退怯之心。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信仰和人生的問題,希望大家從這個標題之中得到啓示,建立起正確的信仰,真正地在佛教中得到切身受用,使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幸福、更美滿。最後,謝謝大家!
(戒斌、若慧記)
《信仰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