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子若忆母就是孩子若想母亲,像母亲在想孩子这个心那么切,【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就是说常常在一起,她想他,他也想她,所以这母子感情很深,大部分我想都是母亲想孩子比较多,孩子很少在想母亲的,想母亲的很少。如果说她嫁到好先生,先生很疼她,煮一样热腾腾的,你看她会端给她先生吃,还是端给她母亲吃,不可能的,她一定端给她先生吃,她哪有端给她母亲吃,那是她先生,她要依靠一辈子,对不对?所以我们人要做到母亲优先,其他的人排在后面,这很难,若母亲绝对这样,母亲对于吃的东西一定是先给孩子吃,母子天性,没办法,甘愿让他不孝,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疏】【上二人喻、泛指亲友、犹觉宽缓。】就是觉得不太亲切。【故此重将母子最亲切者为喻、使人起信行也。于中亦有二。先喻单忆有离。首三句、即上一人专忆。次二句、即上一人专忘。如来、母也。】像母亲。【众生、子也。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就是会退道心,母亲若想儿子,儿子是不肖子,再怎么讲他都不听,母亲想儿子就没有用,所以会退心,会伤心,早知道生这种儿子,早就把他掐死,整天当流氓杀人放火,生这个恶逆子没办法,所以【心生悔恨。】后悔又恨。【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重者、佛】愈慈悲【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所以【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若子逃逝者、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如来只想我们(众生),【无益也。子若下、】也没用,【后喻双忆不离。】要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这样才有用。【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生生,就是上面讲的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故高齐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诏。】宗、崇,最重要的,崇就是崇拜这个念佛法门,宗就是专门,宗崇念佛,我们这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崇拜这个念佛法门,趣向于念佛法门,这四字教诏,就是教,这四字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那么什么叫做教化呢?【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那么你宗崇念佛有四个字要教化你,信,深信不疑,忆念,忆念佛,不离于心。称敬,称就是赞叹,尊敬不离于口。所以说你【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你早、晚一心一意念佛,相信、想佛,那么你不可能再住在娑婆世界。【此为念佛、第一要策。】就是这四个字:信、忆、称、敬。
【钞】【泛指者、师资君臣、】师资君臣就是说我们这个传承有这个根据,【皆该在许。如来下、问。前言念佛、但念弥陀、不念诸佛。云何此言十方如来耶。答。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二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我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诸佛、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楞伽第四云。一切诸佛、有四平等。所谓字平等、语平等、】法【身平等、】所讲的【法平等。】所谓文字、语言、色身、法都平等。【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怜念者、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维己恶、】因为佛没有在想他(众生)做多恶,所以不可以想我们做很恶,【而疑佛不来接。】不可以这么想,佛没有在管他有多恶,他只要有心忏悔,所以不可以怀疑佛不来接引我们,每句话,高僧大德都劝告你不要生自卑感,你不可以自卑感,你要想:我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谁知佛心、专于逆】逆就是叛逆的众生,【苦】就是苦难中的【众生之中、种种救度。如何自生疑阻、】“如何”就是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自己产生这个怀疑阻碍自己呢?【甘心苦趣耶。】佛专门在救拔逆苦众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可以有自卑感,无论你过去做多坏,你赶快求忏悔,一心念佛,一样可以往生。【问。逃逝二句、与上专忘、逢不逢义、有差别否。答。亦同亦异。同者、不念佛、则不能见佛。虽见佛、亦不蒙法利。此与逃逝无异、】所以【忆他】佛忆他有什么用呢?佛忆他【何为。】有什么作用呢?【异者、谓前之喻意、尚明众生或有时而念。但念之不切、忆之不深。】念不切,忆不深。【故若逢不逢、于佛忆犹为有益。此中喻意、竟明众生不唯忘念、而且谤佛。】诽谤佛,动不动就:吃什么素,他太太若在拜佛,若跟他吵架:你吃什么素,你吃素的人可以跟我吵架?他意思是说吃素的太太就是要被先生管的,又揍又打,当受气包,满足大男人的虚荣,所以吃素的太太都不能跟他吵架,当作吃素念佛的人要被人家打着玩的,所以他都要诽谤佛,这是难度,【以不信故、堕在三途、受无量苦。故若逃逝、于佛忆则为无益。感应生佛者。子、】这等于儿子一样,【喻生感。】“生佛”,众生心里想佛,能有感应,像儿子一样,生感就是众生能感。【母、喻佛应也。】母亲的比喻,佛能应。【道交不二、合不违也。故高齐下、彼论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底下这句就是【信千即千生。】一千个相信一千个往生,【信万即万生。】一万个相信一万个往生,这是决定的力量。【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所以整天要念念有词:南无阿弥陀佛。。。,心可要真正想佛,你光是整天想钱,南无阿弥陀佛。。。,咦!晚上睡觉都梦见这个钞票一大把、一大把抓,这样就没有办法。要心想佛,口念才有用,你光是口念,这个心没有在想佛,没用,所以心跟口要同时,【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壬)二合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今天讲这一段足足有10页的解释,可以说非常的长。
【疏】【众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忆、记持不忘也。】常常记着。【念、系缘在怀也。】系缘在怀,这系就如同绳子把他绑住,为什么我们老是拿一串念珠,就是像一头牛把牠绑在树下,我们的心,若用念珠来把它绑起来,这样这颗心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像一头牛到处乱跑,我们就用绳子穿过牛鼻,把牠绑在树上,所以我们常常拿念珠,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念就是系缘在怀,将这个缘牢牢的系住。【又初】刚开始的【时】候,【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那么久了,熟就是久之功力成熟,忆佛念佛久了,脱,就是除掉,就熟脱缘念,这个一切的外在的妄想就会除掉,自自然然,你所念的都是佛号,我们现在所念的都是五欲六尘,偷心不死,难为修行之人,偷心就是苟且偷安,心存侥幸叫做偷心,心存侥幸就是说,我常常说:嗯!我这样可能会往生了,嗯!我功德做这样差不多了,叫偷心。这个妄想若要去除必须要忆佛念佛,【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这不是数学的数,念数shu三声,一次又一次叫做数,念是数忆,一次再一次的记忆,所以【常念之谓。】记忆,【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佛亦有二。一事相、即是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十身跟诸位讲一下,十身者,念愿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势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庄严身,等一下再来解释这十身,三身十身,十身都是华严讲的,华严都讲“十”,十是一个圆满数,所以第一叫做事相佛。【二理性、】理性佛【唯是一真法界。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一行布。】行布就是渐次性,有次序的,【二圆融。】圆融就是一念具足一切叫做圆融,【谓先念化】身佛,再【报。】身佛,【然后法等、是事次第也。】是事相佛,【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次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是理次第也。】所以事相的次第,先化身、报身最后才法身,不管三身或是十身,都是在一心,这就是事相的次第。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才“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这以前都有解释过了,这叫做理次第也。再来【三如来藏心佛、】三如来藏刚才我们有讲,空如来藏就是空性,不空如来藏就是万有,不空就是有嘛!空不空如来藏,那么就是理事圆融,破一切法名“空”,立一切法名“不空”,所以破立同时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问。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意思是说心跟佛不在同一个地方,心外有佛,何必理念?怎么允许这个理念呢?因为理是没有内外的。【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比如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何必用这事相念佛,因为事相是对立的嘛!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就是即心即佛,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呢?“乌”就是何必;“乌用事为”,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答。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心外有佛就是由我们心的佛来成彼外佛。【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心外无佛者、托】就是借,借重于【心外佛、】借重这个外在的佛,来【显我心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本性的佛没有显现出来,藉着外在的佛,外在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西方三圣,看这个相片来念佛,我们现在都是这样,托心外佛,显我心佛。借重着心外的佛,来显示我们心中的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你的心若想佛,是心就是作佛,所以要事念,事相念佛,事一心不乱,事相念佛就是说从早上一直到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