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52

  ..续本文上一页,比如说四个小时,你不要闭一天,早上八点起床,闭到十二点,门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所有一切客人来都不接洽,这样试试看,四个小时都放录音带,放什么?放那个临命终在助念的录音带,你想:我现在快死了,我现在快死了,心一直放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试试看!那面临死亡的滋味怎么样,四个小时闭关有必要,我不骗你,有必要试试看,自己四个钟头试试看,二个钟头也好,或是一个钟头,门关起来拼命念佛,一个钟头试试看,有这个必要学习闭关,番薯不要吃太多,(免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放一个屁,唉!你真糟糕,对佛不恭敬。那个时候要舍诸妄想,尤其这个下气,胃肠要照顾好。系心一佛,专称名号,我是建议你们有空闭两个钟头的关,三个钟头、四个钟头,乃至一天都不要出门,师父这里若没课,关起来,不要到处乱跑、乱参,参到后来死在半路不知道,没必要这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你要注意看!应该在空旷处,舍离一切散乱,不取相貌,只有系心一佛,专念佛,我们现在最方便,录音带装上去,收音机装上去,看你要念整天也没关系,不会累,一直听、一直听佛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在这里我就要劝告诸位,说:我们若是好朋友,常常整天讲一些无聊的话,我劝告诸位,不要这样,好朋友就是你来找他,他来找你,我们重要的讲一讲就好,讲这些无关紧要的不会解决生死,不如在家里安住念二个小时的佛。我们为什么不会往生?没有下决定心。【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你只要念佛念到开大智慧一切法门你都通达。

  【问。此教念佛、为念十方佛耶。为念阿弥陀耶。答。但念阿弥陀佛。以十二如来同名阿弥陀故。下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又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何以独赞极乐世界?【佛言。阎浮提人、】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要让他的心专注在一个境界里面,【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这个意很散乱,【不成三昧。】心不会定,【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问。何十二佛、皆教势至、念自名耶。】念他自己佛的名,念佛自名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十二佛都教大势至菩萨念自名呢?【答。一者十二如来、本愿如是。如今法藏愿云。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弥陀十二别号。犹今法藏教念无量寿佛、即是教念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又此下。出异名、约义配教。念佛、小也。般若、始也。佛现、终也。一行、】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顿也。普等、圆也。】缘起重重无尽,这是圆教。【如理思之。】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清浙水慈云灌顶沙门续法集】

  (庚)二释义(分二) 先修因 后证果

  (辛)先修因(分二) 初举喻 二合法

  (壬)初举喻(分二) 初二人喻 二母子喻

  (癸)初二人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这就是佛,一人专忆,佛专门在想众生,【一人专忘。】众生老是忘记,佛一直想我们,而我们众生一直老是忘记,【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有时候会遇到,有时候不会遇到,【或见非见。】有时候见得到,有时候见不到,所以一个是专门想我们,佛怜愍众生,一个众生是专门把佛忘记,底下再来不同,【二人相忆。】二个人互相忆,佛想众生,众生也想佛,【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生生世世,【同于形影、】不离,【不相乖异。】不互相违背。

  【疏】【先喻单忆有离也。】单忆就是只有佛在想我们,而我们众生没在想佛,这叫做单忆。【有人、喻生佛二人也。】有人就是众生与佛这二人,【一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也。一专忘者、喻众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者、以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其实佛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我们众生的前面。【今偶逢偶见。】现在有时候遇到,有时候见到。【故言若逢或见也。众生专不念佛、】众生他专门不念佛,【佛虽在众生前、亦蹉过不见、】他也是会蹉过,见不到,【故言若不逢见也。】所以说若不逢见,遇不到,【二人下、后喻双】人都互相忆念,所以说相【忆不离也。】佛来念众生,众生来念佛,忆佛,这样就不相离,【二相忆者、喻生佛念同也。二念深者、】就是说他想我们,我们也每天都想佛,【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谓能如是念、则决定时时常相见也。】我们若是能够这样念,决定时时都见得到。【从生至生不相异者、】不相异就是同,【喻生生不相离也。同形影者、谓生佛世世不舍、犹如形影无乖违也。】

  【钞】【佛专忆者、含二种意。一者佛有大悲愿故。二者佛在因地、自果未圆、尚于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果后、更无余事。】他就是在怜愍众生而已,佛无事可做,佛所做的事情都在度众生而已,所以他【则念众生、殷勤恳切、无有加故。】无以复加就是很精进来怜愍众生。【众生专忘。】众生是专门在忘记佛,【亦有二意。一者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只相信这个邪魔外道,他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像我若跟朋友讲:你可要念佛。他就说:我敢下地狱,你怎么办呢?我说:没有办法!你敢下地狱,我又能如何,他也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你要叫他去除这个五欲六尘,叫他不要享受,很困难,叫他念佛,认真一心专忆佛,专门想佛,他也不要,他所知道的就只有眼前这些而已,所以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二者生在迷位、】因为众生是在迷的境地,【缠惑业苦。】缠惑就是纠缠住,这个贪、嗔、痴缠绕着,缠着,心魔不舍,我们内心的魔就是贪、嗔、痴,一直缠绕着我们,见到境界就克制不了,我们没办法,痛苦、烦恼,所以我也曾遇过坏脾气的,脾气发一发、发一发,就在那里哭,“哎呀!我已经说不发脾气了,怎么又发脾气。”所以自己在那里很忏悔,这就是被这个烦恼的惑缠缚住了,没有办法,他也很不想发脾气,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所以就缠惑业苦。【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况佛果、岂易得者、则念佛心、沉埋隐没、不能发故。】【偶逢见者、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也。】也是蹉跎而过,【亦蹉过者、】蹉过就是白白的空过,蹉,蹉跎,白白的浪费的意思,说蹉跎光阴就是浪费光阴,【如见文殊、】师利菩萨,若是有修行的人、有福气的人就知道他是菩萨,【但】是不懂的人,【覩(音:睹du三声)老人、】只看到拿一只拐杖的老人,【贫婆等类。】贫婆,穷老太婆,老女人,我们讲堂常常在称呼的什么老女人,【或见本相、亦不蒙法利。】若看到这个本来的面目,也是没遇到这个法的利益。【此由惑业障覆、妄见劣相。】看到这个不殊胜庄严的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竟然看得像老人一样,【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水蛙。【岂彼圣贤、作意诈隐其本相耶。】实在是我们没有福,不是这个圣贤要隐他的本相,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福,看不到,【生佛念同者、谓众生念佛、犹如佛念众生相同也。】【久忆不忘者、】就是想很久,每天这样忆念不忘,这样回忆、回想,念佛忆佛,【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尽形就是这辈子,到临命终【亦不忘也。】【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乖、违也。异、离也。形影、略举一事。】形就是影,影一定有形,形一定有影,【以例不离。】形跟影一定不离的,所以【至于声响、】回音叫做响,比如说你若到山谷的时候,你叫:呜。。。,山那边就呜。。。,回音,回音。你若到山谷:阿弥陀佛,咦!来:观世音,哇!怎么跑出观世音来,那不可能,这边念:阿弥陀佛,山那边跑出回音:观世音,结果就是那边也有人在念,也是佛教徒,(笑)这样很好。所以在山谷的时候,喊愈大声它的回音就愈大声,响就是声音的回音,回音叫做响,【水波、】二个也是不相离,有【镜】子就有【光、】镜跟光也是不相离。这个都是解释不相离,声响、水波、镜光【皆不相舍离也。】【又此形影。】就近来讲,【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远对下证果文意、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读起来比较困难,这是说就近,底下是就远,要记住!这是对立的名相:近,就近,对底下的譬喻,合文章的意思是说显这个见佛的利益;就较远来讲能证到果、这是说见佛成佛的利益。所以二益的底下有两行小字体:【现当见佛。一益也。心开染香。二益也。】你现前见到佛,这一益;心开染香,二益,是第二种利益。所以【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不只是这辈子而已,【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底下这句不用看,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显,看到“名法王子”就可以了。【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

  (癸)二母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子若忆母就是孩子若想母亲,像母亲在想孩子这个心那么切,【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就是说常常在一起,她想他,他也想她,所以这母子感情很深,大部分我想都是母亲想孩子比较多,孩子很少在想母亲的,想母亲的很少。如果说她嫁到好先…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