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当体即空,不是推测那一种空;不是比较大小那一种空;不是分析到最后变成空,不是,叫做当体即空。绝待就是不能透过比较去理解,不能透过数量去观察,不能透过语言、文字去形容,绝待就是纯真心内证的功夫。见一切相就知一切相是幻,就是空,不可得。非对待也,[以彼真如无为,是对有为而立,如下文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也。]说到这个妄心,是为什么讲有妄心呢?是显种种的真心。如果你还执着一个真心,立一个真心,那么妄心跟真心,就变成二种妄,也就是真心是绝待的。所以,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的意思是说:讲妄心是不得已的,因为那为了要显出种种的真心;如果你还执着有一种真心,就变成还一个妄心、一个真心,那么,就完全错会佛陀的意思,妄心跟真心仍然同二妄,就是二种都是妄心,也就是真心是绝待的、不可讨论的,不能立一个真。
[又问:前显见性黎耶体],黎耶就是阿赖耶的体性。[是为能现,今汝身汝心,皆是妙心所现之物,则此心外,另有真心耶?答:七转识,但为所现],为什么呢?因为从第八意识变现出来。这个七转识不是指第七意识,是指前面七识,七种转识,叫七转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是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但为所现,如果加[第八意识]就更清楚了。但为第八意识所现,[真心独为能现,而黎耶通于能所],对真如来讲,它是所现,如果对前七识,它是能现,有主导权。譬如说:父亲、儿子、孙子。爸爸能生孙子,但是,对祖父来讲,祖父就是爸爸的爸爸,所以,变成祖你能生爸爸,爸爸能生儿子(就是孙子)。阿赖耶通于能所,[对纯真之心,则降为所现,对七转识,则升为能现],七转识是从第八意识所转识出来的。[与真心非一非异]。你讲是一,不对;你讲异,也不对。[故本经云:真非真],[非真]就是妄,讲到真心还有妄心,[恐迷],因为它太微细了。[我常不开演],没有到这个因缘具足的时候,不敢讲这个甚深的微细意识。[若悟上文,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之旨,则为正真知,而非性颠倒矣!二引昔教以明正相竟]。
[未三 责遗认以明正相 (分三)]
[申初 怪责遗真认妄]
[二 法说认遗之相]
[三 喻说遗认之相 今初]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师父先解释一下:你们,就是指阿难,为什么?云何汝等,这些众生遗失了本来的妙心,圆妙明心,[圆]就是本觉的照用,[妙]就是从妙起明心,本觉有照叫做圆,从妙明心,就是圆满妙用明心。宝明妙性,即明又妙叫做宝,叫做宝明妙性。认悟中迷,在不颠倒当中,强迫自己变成颠倒,这个世间明明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本来无一物,你硬是要执着,化作一念无明,而且是持续不断,强烈、强迫自己去追求。认悟中迷,认悟中一点点迷情,来当作自己的心性,叫做认悟中迷。你们为什么遗失了本妙圆妙的明心,这个宝明的妙性?而认你自己认为的那一点点的迷情,把它当作是永恒的心性?
[此责遗真认妄。前阿难问:“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名我等辈,遗失真性?”其意不知以何因缘,说为遗失,此科即其因缘也。由颠倒而说失,非失似失,虽不失而颠倒],[无倒]前面加一个本字,虽不失而颠倒本[无倒为倒],本来就没有颠倒,现在,今变成颠倒。[故责曰:云何汝等,遗失云云。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非谓他法妙],不是说另外一法有妙。[即谓心性,本来自妙也。心性单举,体用自应双兼,今心性对举,体用不分而分,自其本觉而言谓之心,自其本寂而言谓之性]。所以,有时候讲[心]、有时候讲[性];有时候讲[心性],角度立场不一样。[圆妙明心者:圆即本觉照用,圆融朗彻,乃从妙起明,寂而常照,此用妙也;如摩尼珠之光。 宝明妙性者:宝即本性寂体,清净坚实,乃即明而妙,照而常寂,此体妙也;如摩尼珠之体。此心性,全体大用,原是自己本有家珍,如何遗失]?
[认悟中迷]:是什么意思?[此即遗失真性所以。认字即属颠倒执情,不当认而认也。悟者悟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迷者迷法皆心外,心在身中。众生应当反迷归悟,云何竟认悟中一点迷情,为己心性?此即是颠倒,即为遗失真性,一迷也;若更执所认迷情,以为真心极量],极量就是认为就是这样子,功能到此为止了。[此即属认物为己],[物]就是四大,错认这个四大,以为是自己,不知道这个四大本来就空。[迷上加迷,倍迷也,即是颠倒之中,更加一倍颠倒也]。
[心之悟迷,与臂之正倒对论,其理易明。心本无悟迷,而说悟迷,如手本无正倒,而分正倒。其病皆在执之一字,执情若化,则为正遍知,执情不化,则为性颠倒]。广钦老和尚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你要好好体悟:修行之人要有把有化作无的能力。[有]就是缘起;无就是性空、不可得。你的观念一事实上要把它修正,没有什么房地产、现金,那个都是暂让我们用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化作无的能力。把这个缘起的有化作无,化作无就是无所执着。换句话说:你必须把缘起的假相,所有的执着,化作心性的无所执着。所以,广钦老和尚这一句话,也是开悟的关键,这一句话关键性找到了,修行OK![手之正倒,不离一臂,人之悟迷,不出一心,见虽迷执颠倒,而真心实不曾依之,而果成颠倒];[果]就最后,[如人迷东为西,东实不转为西,但一迷情妄执,东西颠倒,乃是不颠倒中,妄计颠倒,故曰认悟中迷。亦乃不迷中起迷,如第四卷所云:“昔本无迷,似有迷觉”也。初怪责遗真认妄竟]。昔本无迷就是:过去其实本来就不迷;似有迷觉,好象是从迷茫当中觉悟了,事实上是多余的,诸法本来就空,本来就觉。
[申二 法说认遗之相]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这段很难理解,晦昧为空,[空]就是虚空,无明、动念,会把真心智慧转化成物质,这个物质的色相,同相叫做虚空,差别相叫做日月星辰。所以,晦昧为空如果很单纯的解释就是说:无明会变作虚空,就是一个人没有智慧,不知道这个虚空,仍然是真心所影现出来的,因为透过无明,却认为色、心、虚空清楚楚楚的,好象存在一样,事实上不然!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妄识无明;而虚空却是无明所影现出来的。虽然没有色相,但是它是跟色法对立,陪衬、显现出来的。所以,晦昧为空,就是无明会变现出虚空。人家问:虚空怎么来的?虚空就是无明显现出来的。空晦暗中,这个虚空当中,晦就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就是没有月亮叫做晦。换句话说,这个空晦暗中,就是这个虚空,它中间会结合了种种的暗,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透不过去,就会变成物质世界,没办法透视。譬如说:这个色身,这个人用肉眼看,就明明有一个人。可是,你用X光一照的时候,剩下骨头。我们的眼睛没办法穿透这个缘起的假相,就变成色法。知道吗?所以,叫做空晦暗中。这个虚空,在暗处的虚空,统统结合在一起,透不过去,就变成色法。结暗为色,暗的前面加一个字更清楚,结这个暗[境]为四大之色。就是这个缘起凑合起来,我们却误认为,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人相、我相、众生相,事实不然!就佛眼一照,诸法尽空,因为缘起无自性嘛!一头大象,你看!很有力量,一头大象就是缘起;这一头大象死的时候剩下骨头,再磨成粉末状,一头大象不见了。好象明明一头大象在前面啊,佛陀说:那是缘起、无自性、是性空。缘起,就是有大象,站在性空这个角度,没有这个大象,因为大象就是众生相。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是怎么解呢?我们妙明的心性,一念妄动,变成无明,这无明就会产生虚空之假相。虚空当中,把暗的统统结合在一起,透视不过去,就会变成境界的四大的假相。所以,什么叫做众生?就是没有透视的智慧力,处处着相。如果我们有透视的智慧力,处处相,处处无相,众相本空,不可得。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无迷、悟、世界、身、心等相],因为众相本空嘛![云何遗失本妙心性,而起迷认?乃由最初一念妄动,迷性明故],中间加二个字:迷性[之本]明,迷了我们心性本来的明,[而成无明],心性一迷了,无明就显现。[故曰晦昧(即无明也)。由此无明],把真心转成一念无明,[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
记住!我们眼睛看出去的那个虚空,就是我们无明妄动所影现出来的,无明所产生的。虚空怎么来?虚空就是因为没有智慧,错认为。所以,有的人看那个云,一个子变成鱼,一下子变成猫、狗,就在那边云层作文章。众生看一座山,一座山里面树木、草、露水、种种的物产,云层就披在这个山上,然后,加上一层神秘,若远若近,渺渺茫茫,好象清楚,又好象不清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我们画家就开始画这个山水画,诗歌就开始吟诵,赞美山、日月星辰、云层。然后,男女朋友就相邀约,手牵手去爬爬山,就走,要运动。众生所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小小的。艺术家把它当作真的有山有水;这个音乐家,就把这个虫叫,化作一点心的音声的感应,把它谱成一首美妙的歌曲大家唱。只有佛看到究竟,佛一句话就搞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句就OK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众相本空,一句就搞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看佛有多厉害!以前我们看那个电视剧,我喜欢看电影,因为没学佛,还配合那个主题曲:(师父唱)我是一片云~~~以前没学佛啊!现在学佛知道了,走上正知正见正觉的佛道了,发现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原来都是一种妄想。所以,哲学家不究竟;科学是往心外求,也不究竟;艺术学家在相上;文学家在描述、毛笔、音乐、画画、雕刻,当然不错,这个都是对心灵有所贡献,音乐种种。包括话剧,拍电影、唱歌,还星光一班、星光二班;我们都不用,我们佛光帮,我们是觉悟这一帮的!那个迷的生命观,跟觉悟的生命观是迥然不同,完全不同。
由此无明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所以你看虚空,没智慧,空空洞洞。[故云为空,是为业相],业相,在旁边写:相分,相分就是最微细之相,业相,非二乘人所能理解。[此则从真起妄],只要这一念真心失去了,变成无明。起妄就是无明,妄心。[即经云:迷妄有虚空也]。这句话什么意思?虚空从哪来?就是迷了,变现出来。迷了,妄心所现就变成虚空,叫做迷妄有虚空,后面讲:想象成国度。[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于此顽空,晦昧暗中,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本来的智光,变成能见的妄见。[是为转相];在旁边写:见分,转相就是精神作用。[于空晦暗中,欲有所见],没有见到真实。[而业相本无可见],业相本来空。也就是说:那一些微细的、如幻的假相、烦恼无明,其实本身不存在的。而业相本无可见,[瞪以发劳],就是真如疲倦了。就像眼睛看久了,疲惫了。真心迷惑了,太久没有用真心了。[故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变起山河大地世界],从科学家的角度说,任何一件事情,一种物质世界,把它碎为微尘粉末,就会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佛陀有大智慧,佛陀在《楞伽经》教我们,把所见的相观想一下,碎为微尘,就能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而成四大之色,变起山河大地世界。所以,一颗星球也好,山河大地、树木都好,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你把它碎为微尘,就了解,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依报外色],这个业报有这个色身。[故曰结暗为色,是为现相],[现相]就是妄现境界,在这里所现的相,就变成妄现境界。所以,我们从小读书,没有人告诉我们,日月星辰是假相。我看到那个庄子,那一段很感动,讲给大家听:这个庄子有一天快死亡了。庄子因为很穷,身上都没有东西,什么金银财宝统统没有。旁边的人就说:哎呀!庄子,你要死了,我们也没有任何东西给你陪伴,我们很穷啊!因为庄子也是很穷。庄子就微笑:我将离开这个世间,不需要任何东西陪。日月星辰就是我最好的陪葬物。后来庄子就过世,他这个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需要任何的陪葬,来空空,去也空空。有日月星辰陪伴我,走过生命的最后一个旅程,他就知足、就满意了,这种功夫!我们号称佛子、号称修行人,那个钱都看不破!耳环看不破、珍珠项链那些要带进去棺材喔?赶快拿出来,化作金钱做法宝啦!要不然要陪伴什么?你死了以后,要挂二个耳环吗?还挂什么?剩下烂掉骨头,这些也没有用啊!所以,在佛的角度来讲,这些金银财宝,什么珍珠项链,对佛来讲,它就是一堆石头摆在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用啊!世间人戴一戴,可以装一下假相,参加一下宴会,那能够参加多久呢?参加名牌呢?所以,名牌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究竟觉悟的人来讲,它就是缘起如幻。但是,你也可以穿名牌,为什么?因为要让众生看。我们要了解,男众、女众出去一定要穿得得体,告诉自己:我今天装扮,是为众生而打扮的。
所以说:大悟的人无碍,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如果你是个大悟的在家居士,她戴两个耳环那么大,她也知道那个是假相啊!全身都穿名牌,他也知道这个不可得啊!所以,大悟,他就很好,他可以极端的富有。他可以看到这个富有是虚幻的,他也可以过全世界最贫穷的,没什么钱,只吃二餐,睡觉的地方,就是地板,他也是快乐如神仙。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日子过得去就好了。所以,有般若的智慧多好,能贫能富;能美能丑;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做高官,也不看轻乞丐。大般若智慧就是这样子,一悟即入如来地,万法都是平等,缘起就是幻,没有一种东西可以难得倒他,他大悟,心就有弹性,充满着智慧。很有钱他不骄傲,也知道是虚幻的。台湾首富,首富就首富,我不缺钱,我也是首富啊!我不缺钱,我就是最富有的人。所以,我的首富的定义就是说:谁是台湾首富呢?不缺的人,心中不缺,不贪的那个人就是富,我不缺,我就是最富有的人;我不求,全台湾我就是最富有!所以,大家冷静,思惟一下佛陀真理。[即经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也。合业、转、现三相,为三细,即阿赖耶识。以上色空等法,迷者误认虚空世界,心外实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