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怎么看世界▪P2

  ..续本文上一页福为祸。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基于此,佛教也不承认主宰神的存在。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了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人生未来的去向。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世界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并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推动,而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导致。因此偶然论者的观点,同样不符合佛法的因果观。佛法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有内在的因缘联系,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所以说,无论是宿命论、神佑论还是偶然论,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来来观察世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它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不究竟的。

  

  三、世界的结构

   宇宙的结构是什么?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人们思考着、探索着。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的球体,其它星球都围绕地球运转。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天文学家伽利略又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其后,天文学家又更进一步发现:天空中的很多星辰同样是太阳一般的恒星,它们分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按照各自的运行轨道存在着。

   佛教对世界结构的认识,既不同于地心说,也不同于日心说,它和现代科学倒是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其深刻程度又非现代科学所能及。

  

  (一)、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也是佛教对于世界的基本划分。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它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安立的三界。关于须弥山,现代人有种种猜测,或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或认为是太阳系的核心。这些推断我们且不必理会,总之,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除了太阳、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这一切所组成的世界,经典里称为小世界。在每一个小世界中,又根据有情的生命层次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什么是欲界呢?顾名思义,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表现得特别强烈。在佛经中,将欲望定义为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从内容上划分,则可分为财、色、名、食、睡五欲,即人类对财物的需求,对异性的需求,对名誉的需求,对饮食的需求,对睡眠的需求。五欲又是建立在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感官的需求之上,我们的眼睛喜欢悦目的色彩,我们的耳朵喜欢动听的声音,我们的鼻根喜欢芬芳的气味,我们的舌头喜欢可口的味道,我们的身体喜欢舒适的感觉。

   一般来说,所有的欲望之中,以食、色两种欲望最为强烈,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具体到每个人,由于兴趣不同,对欲望又会有各自的偏重:有人偏重于敛财,将财富的增长视为首要任务;有人偏重于性爱,将感情的交流看作至高享受;有人偏重于名誉,将世人的评价当成人生目标;有人偏重于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偏重于睡欲,大好光阴,一睡了之。虽然欲望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作为欲界众生,无一不是沉溺在对欲望的追求和享乐之中。

   三界众生又有六道的差别,其中,又以人道为核心。人道之上是天道,天道的生存环境非常优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天人相邻的是阿修罗道,意译非天,他们有天人的福报,但没有天人的德行,并且嗔心炽盛,经常出于对天人的嫉妒而与其发生激战。

   和人道共住的众生有两类: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们最熟悉的,包括形形色色的动物。在我们的世界上,动物的种类非常之多,现存的物种就已五花八门、成千上万,而就地球有限的历史来说,曾经存在但业已灭绝的物种更多达现存数量的一万倍。而佛教所讲的鬼道,以饿鬼为主,此外还有威德的鬼,有下贱的鬼,有寒酸的穷鬼,有多财的富鬼……有的鬼的福报非常大,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而那些没有福报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

   人道之下则是地狱道,大致可分为"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那里的生存环境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于其间的众生,时刻都在经受各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八寒地狱的特点是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找不到如此寒冷彻骨的地方,比南极和北极不知要冷多少倍。处在八寒地狱的众生,被冻得浑身起泡,大如莲瓣,一旦身临其境,实在是倍受煎熬。八寒地狱分别为:

   1、额部陀,又名额浮陀。罪人因严寒所逼,皮肉泡起。

   2、尼剌部陀,又名泥赖浮陀。此处罪人寒苦加剧,所起之泡即刻拆裂。

   3、额哳吒,又名阿吒吒。此处寒苦更甚,口不能言,于舌中吒吒作声。

   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此处罪人寒苦至舌僵,唯于喉中作嚯嚯之声。

   5、虎虎婆,亦是因寒冷而发出之异声。

   6、优钵罗,译为青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青莲。

   7、钵特摩,又作波头摩,译为红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红莲。

   8、摩诃钵特摩,译为大红莲花。此地寒苦至极,罪人皮肉冻裂,如大红莲花一般。

   八寒地狱以外,还有八热地狱,处于其间的罪人终日在极度高温中饱受各种刑罚之苦,千生千死,万生万死。八热地狱分别为:

   1、等活狱,罪人依次遭受各种刑具加害,闷绝倒地后再次复苏,继续受苦。

   2、黑绳狱,罪人被狱卒以黑绳在身上分割,再以刀斧或斩或锯。

   3、众合狱,罪人被狱卒逼入铁山之间,然后铁山合拢,将罪人挤压至七窍流血。

   4、号叫狱,罪人寻求房舍入铁屋中,屋内火起,将他们烧得发出惨叫。

   5、大号叫狱,情况与号叫狱相似,只是有二层铁屋,有情受苦更惨。 

   6、烧热狱,狱卒将罪人置于烧热的铁板上,再以大铁钉由下贯穿全身,使受刑之人七窍及毛孔遍布火焰。

   7、极烧热狱,狱卒以三股叉从罪人下身贯入,至两手及顶门而出。再以铁叶将罪人包裹后丢入沸腾的热锅中煎煮,骨肉分离后将骨骼捞出,待皮肉复原,复又煎煮如前。

   8、无间狱,处于此地的罪人极为悲惨,其所遭受的酷刑主要有三种:

   (1)火焰从东方扑面而来,罪人站于铁地之上,其余三方之火依次而来,四维上下只有熊熊大火及火中传出的惨叫之声;

   (2)在铁箕中装满烧热的铁炭,将罪人放入一起簸颠,再置于热铁地上,令其登热铁山,上下反复不休;

   (3)将罪人之舌拔出,以铁钉绷于铁板之上,又用铁钳撬开其口,将热铁丸置入,并灌以熔化的铁水,从口、喉、五脏至下身流出,所经之处无不溃烂。

   地狱众生就是由于往昔所造作的恶业,在无量无边的痛苦中绝望地挣扎。

   尽管所处环境不同,各自福报不同,但欲界众生都没有脱离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上有种种区别,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层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淫欲为例,天人和凡人就不尽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还没有脱离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对淡薄,只需拥抱就能得到满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会得到满足;而到化乐天就更简单,相视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身处欲界,还是会有欲望的困扰。

   什么是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佛法认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显色,即颜色;一是形色,即形状。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通过显色与形色两个渠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将物质现象定名为"色"。

   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乐,而色界天享受的则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相应的,抵达欲界天和色界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布施并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而要到色界天,仅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只有具备禅定的基础,才能继续上升到层次更高的色界天。

   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色界天的层次。三界中最高的一界就是无色界,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而获得的果报: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佛世时,印度的许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么,佛教的四禅八定与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外道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禅八定证入涅槃。所以,在他们认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后才能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脱。还有一种外道则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是最终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随外道修习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四禅八定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它仅仅是证得解脱的基础。所以,佛陀要我们"观三界如火宅",因为三界之内仍有生死和轮回。

  

  (二)、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呢?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

《佛教怎么看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