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爲禍。
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命運,因此佛法又將命運稱爲"運命",也就是說,命運是由我們自己來運載的,它的改變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基于此,佛教也不承認主宰神的存在。佛法認爲,命運是由業力決定的,而業力就是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無始以來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們的行爲所決定。由我們過去的行爲,導致了今生的生命狀態,再由現在的行爲,決定人生未來的去向。
"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並不是由某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推動,而是由我們的行爲所導致。因此偶然論者的觀點,同樣不符合佛法的因果觀。佛法認爲,世上所有現象都有內在的因緣聯系,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所謂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所以說,無論是宿命論、神佑論還是偶然論,都只是從一個角度出發來來觀察世界,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它們對于世界的認識都是不究竟的。
叁、世界的結構
宇宙的結構是什麼?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究竟處于什麼位置?
面對茫茫無際的宇宙,人們思考著、探索著。古希臘哲學家首先提出了"地心說",認爲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處于宇宙中心的球體,其它星球都圍繞地球運轉。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天文學家伽利略又提出"日心說",認爲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其後,天文學家又更進一步發現:天空中的很多星辰同樣是太陽一般的恒星,它們分布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按照各自的運行軌道存在著。
佛教對世界結構的認識,既不同于地心說,也不同于日心說,它和現代科學倒是頗有相似之處,當然,其深刻程度又非現代科學所能及。
(一)、叁界
叁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也是佛教對于世界的基本劃分。佛教認爲,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圍繞著它的,是根據不同層次安立的叁界。關于須彌山,現代人有種種猜測,或認爲是喜馬拉雅山,或認爲是太陽系的核心。這些推斷我們且不必理會,總之,以須彌山爲中心的世界,除了太陽、月亮,還有衆多的星球,這一切所組成的世界,經典裏稱爲小世界。在每一個小世界中,又根據有情的生命層次分爲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什麼是欲界呢?顧名思義,生活在這個層次的人,欲望表現得特別強烈。在佛經中,將欲望定義爲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從內容上劃分,則可分爲財、色、名、食、睡五欲,即人類對財物的需求,對異性的需求,對名譽的需求,對飲食的需求,對睡眠的需求。五欲又是建立在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感官的需求之上,我們的眼睛喜歡悅目的色彩,我們的耳朵喜歡動聽的聲音,我們的鼻根喜歡芬芳的氣味,我們的舌頭喜歡可口的味道,我們的身體喜歡舒適的感覺。
一般來說,所有的欲望之中,以食、色兩種欲望最爲強烈,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具體到每個人,由于興趣不同,對欲望又會有各自的偏重:有人偏重于斂財,將財富的增長視爲首要任務;有人偏重于性愛,將感情的交流看作至高享受;有人偏重于名譽,將世人的評價當成人生目標;有人偏重于飲食,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有人偏重于睡欲,大好光陰,一睡了之。雖然欲望的強烈程度因人而異,但作爲欲界衆生,無一不是沈溺在對欲望的追求和享樂之中。
叁界衆生又有六道的差別,其中,又以人道爲核心。人道之上是天道,天道的生存環境非常優越,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天人相鄰的是阿修羅道,意譯非天,他們有天人的福報,但沒有天人的德行,並且嗔心熾盛,經常出于對天人的嫉妒而與其發生激戰。
和人道共住的衆生有兩類: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們最熟悉的,包括形形色色的動物。在我們的世界上,動物的種類非常之多,現存的物種就已五花八門、成千上萬,而就地球有限的曆史來說,曾經存在但業已滅絕的物種更多達現存數量的一萬倍。而佛教所講的鬼道,以餓鬼爲主,此外還有威德的鬼,有下賤的鬼,有寒酸的窮鬼,有多財的富鬼……有的鬼的福報非常大,住在富麗堂皇的宮殿內,而那些沒有福報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
人道之下則是地獄道,大致可分爲"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那裏的生存環境是無法想象的艱苦,生活于其間的衆生,時刻都在經受各種難以忍受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八寒地獄的特點是寒冷,冷到什麼程度呢?在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找不到如此寒冷徹骨的地方,比南極和北極不知要冷多少倍。處在八寒地獄的衆生,被凍得渾身起泡,大如蓮瓣,一旦身臨其境,實在是倍受煎熬。八寒地獄分別爲:
1、額部陀,又名額浮陀。罪人因嚴寒所逼,皮肉泡起。
2、尼剌部陀,又名泥賴浮陀。此處罪人寒苦加劇,所起之泡即刻拆裂。
3、額哳吒,又名阿吒吒。此處寒苦更甚,口不能言,于舌中吒吒作聲。
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此處罪人寒苦至舌僵,唯于喉中作嚯嚯之聲。
5、虎虎婆,亦是因寒冷而發出之異聲。
6、優缽羅,譯爲青蓮花。此處罪人皮肉受凍開裂,色如青蓮。
7、缽特摩,又作波頭摩,譯爲紅蓮花。此處罪人皮肉受凍開裂,色如紅蓮。
8、摩诃缽特摩,譯爲大紅蓮花。此地寒苦至極,罪人皮肉凍裂,如大紅蓮花一般。
八寒地獄以外,還有八熱地獄,處于其間的罪人終日在極度高溫中飽受各種刑罰之苦,千生千死,萬生萬死。八熱地獄分別爲:
1、等活獄,罪人依次遭受各種刑具加害,悶絕倒地後再次複蘇,繼續受苦。
2、黑繩獄,罪人被獄卒以黑繩在身上分割,再以刀斧或斬或鋸。
3、衆合獄,罪人被獄卒逼入鐵山之間,然後鐵山合攏,將罪人擠壓至七竅流血。
4、號叫獄,罪人尋求房舍入鐵屋中,屋內火起,將他們燒得發出慘叫。
5、大號叫獄,情況與號叫獄相似,只是有二層鐵屋,有情受苦更慘。
6、燒熱獄,獄卒將罪人置于燒熱的鐵板上,再以大鐵釘由下貫穿全身,使受刑之人七竅及毛孔遍布火焰。
7、極燒熱獄,獄卒以叁股叉從罪人下身貫入,至兩手及頂門而出。再以鐵葉將罪人包裹後丟入沸騰的熱鍋中煎煮,骨肉分離後將骨骼撈出,待皮肉複原,複又煎煮如前。
8、無間獄,處于此地的罪人極爲悲慘,其所遭受的酷刑主要有叁種:
(1)火焰從東方撲面而來,罪人站于鐵地之上,其余叁方之火依次而來,四維上下只有熊熊大火及火中傳出的慘叫之聲;
(2)在鐵箕中裝滿燒熱的鐵炭,將罪人放入一起簸顛,再置于熱鐵地上,令其登熱鐵山,上下反複不休;
(3)將罪人之舌拔出,以鐵釘繃于鐵板之上,又用鐵鉗撬開其口,將熱鐵丸置入,並灌以熔化的鐵水,從口、喉、五髒至下身流出,所經之處無不潰爛。
地獄衆生就是由于往昔所造作的惡業,在無量無邊的痛苦中絕望地掙紮。
盡管所處環境不同,各自福報不同,但欲界衆生都沒有脫離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現形式和強烈程度上有種種區別,從人間到他化自在天,層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淫欲爲例,天人和凡人就不盡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還沒有脫離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對淡薄,只需擁抱就能得到滿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會得到滿足;而到化樂天就更簡單,相視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連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會得到滿足。但不管怎麼說,只要身處欲界,還是會有欲望的困擾。
什麼是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顔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著物質。佛法認爲,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顯色,即顔色;一是形色,即形狀。任何物質現象都是通過顯色與形色兩個渠道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將物質現象定名爲"色"。
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樂,而色界天享受的則是禅悅的快樂。前者是物質的,後者是精神的,相應的,抵達欲界天和色界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能夠布施並受持五戒十善,將自己擁有的錢財、掌握的技術、具有的能力施舍給他人,再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淨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而要到色界天,僅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夠了,還必須修習禅定,只有具備禅定的基礎,才能繼續上升到層次更高的色界天。
據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爲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叁重天,二禅叁重天,叁禅叁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決定其在色界天的層次。叁界中最高的一界就是無色界,無色界是純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過修四種空定而獲得的果報: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稱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佛世時,印度的許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麼,佛教的四禅八定與外道又有什麼不同呢?外道認爲,一個人可以通過四禅八定證入涅槃。所以,在他們認爲修行人要突破叁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後才能進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脫。還有一種外道則認爲,只有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才是最終的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隨外道修習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實踐認識到,四禅八定並不是真正的涅槃,它僅僅是證得解脫的基礎。所以,佛陀要我們"觀叁界如火宅",因爲叁界之內仍有生死和輪回。
(二)、叁千大千世界
叁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概念。那麼,叁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呢?叁界內,欲界與色界的初禅天合爲一小…
《佛教怎麼看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