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信仰問題的思考

  編者按: 本期主題爲“認識信仰”。在我們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生命的最終依歸,還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信仰究竟又能爲我們帶來什麼: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燈,還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安慰?

   在我們這個信仰缺失已久的社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信仰是如此陌生。人們或是在信仰的真空中失去重心,或是在信仰的渴求中饑不擇食,或是在信仰的探索中彷徨迷茫。那麼,信仰的真空要靠什麼來填補?信仰的渴求應當如何來解決?信仰的探索又該遵循怎樣的標准?換言之,對信仰的訴求是否終將歸于宗教?

   希望我們在本期探討的問題,也正是您所關注的。

  信仰與人生

  願齋: 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呢?

  濟群: 如果說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那未免絕對。因爲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人沒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識到信仰對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國社會,許多人對宗教都缺乏正面認識。在這樣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殺在搖籃中,或者轉化爲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終日爲衣食奔忙或沈溺聲色的人,從未思考過人生大事,自然也覺得信仰是可有可無的。

   但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包括對人生價值和生命自我的認識;也包括心靈的關懷及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生永恒的問題,它不會因爲我們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實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這些問題而沒有宗教信仰作爲支撐的話,人生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

  覺照: 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是有宗教信仰需求的。即使是那些自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生的特殊時刻,尤其是死亡來臨之時,也常常會發出諸如此類的感慨——“假如我有一種宗教信仰該多好啊。”

   我覺得,只要這個世界還不完美,還存在種種苦難,種種缺陷,宗教信仰就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覺照: 也有人認爲,有信仰總比沒有信仰更好,這種觀點對嗎?

  濟群: 擁有健康的宗教信仰,當然是比沒有宗教信仰更好。因爲信仰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究竟歸宿,淨化自我的心靈,建立道德的規範;並引領我們踏上古聖先賢探索的求真之路。

  願齋: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什麼都不信。這種人是否存在?這一觀點的危害是什麼?

  濟群: 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他們信不信食物可以充饑呢?信不信太陽可以給我們帶來光明呢?真的什麼都不信,就無法在世間生存了。事實上,他想要說明的只是自己什麼宗教信仰也沒有,卻將這個問題極端化了。無神論者是存在的,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不能說什麼也不信。

   因爲對宗教的長期隔閡,我們周圍的確有很多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如果連基本的人生信念也不具備,結果往往導致私欲的極端膨脹。近年來,功利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使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拜金成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缺乏信仰所致。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礎,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依宗教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則。而脫離宗教的信念或理想只能在特殊時期産生作用,不可能長期有效。“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口號提倡了幾十年,這和菩薩道的精神完全一致。但人性是自私的,如果認識不到“爲人民服務”的意義,很難使人們自覺接受,更難以長期堅持。它之所以在今天成爲一句空洞的口號,正是因爲沒有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沒有宗教的道德理念作爲基礎,也就無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聞道: 也有人覺得做個好人就行了,爲什麼要有宗教信仰呢?他們認爲,有些聲稱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

  濟群: 關于好人的說法非常籠統,每個人都有理由認爲自己是個好人,但這標准很可能是互相沖突的。而所謂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區別。我們一般所認爲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愛心的人。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能夠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標准;能夠斷除貪、嗔、癡,是解脫道的標准;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菩薩道的標准;而圓滿斷德(生命中不再有貪嗔癡)、悲德(對衆生具備無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所以說,宗教信仰不僅爲我們界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更爲我們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徑,能夠幫助我們成爲真正的、純粹的好人。

   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雖有信仰卻品行不端的人。但問題在于,這些人是否按照信仰的道德標准來要求自己?此外,每個人的素質和起點都不同,有些人積重難返,但只要有心向善並持之以恒,多少總是會發生轉變。我們衡量一個人時,不僅要進行橫向比較,也要進行縱向比較。

  覺照: 宗教信仰不只是教我們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同時也是教我們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一點佛教表現得最爲突出。學佛必須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兩者缺一不可。

  覺照: 很多人認爲,信仰只是爲了尋找死後的歸宿。如果年輕時就信仰佛教,難免與生活和事業發生抵觸。因此,不妨等老了再考慮這個問題。

  濟群: 人們在年輕時往往會有許多理想和追求,當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時,或許還意識不到信仰的意義。隨著人生閱曆的豐富,對世俗生活的虛幻才會有深切體會。尤其是到“老來歲月增作減”的時候,名利地位也好,家庭事業也好,與即將到來的死亡相比,似乎都顯得不再重要。所以,人們在晚年更需要信仰的支撐,這也是信徒中老年人居多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有人認爲,信仰只是老來的安慰,年輕時關注信仰還爲時過早。

   就佛教來說,既有出世的層面,也有入世的層面,絕非消極避世。它所關注的不僅是生死大事,也包括對現實人生的改善。佛陀在《善生經》中,就對世人如何處理家庭關系、如何看待財富等問題作了非常具體的開示。如果我們年輕時就依教奉行,會少走很多彎路。反之,若一生爲欲望奔忙操勞,且不論結果如何,難免沾染許多不良習氣,老來想要改變也往往力不從心。同時,對信仰的實踐也需在年富力強時進行。曆代祖師大德多是在年輕時便開始修道,佛陀更是在叁十五歲便已獲得成就。同樣是接受教育,在年輕時開始更好,還是到晚年開始更好呢?

  正信、迷信與邪信

  聞道: 說到信仰,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迷信。究竟什麼是迷信呢?

  濟群: 迷爲昏亂、分辨不清;信爲相信、順從,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換句話說,凡不能把人導向覺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稱爲迷信。

   從所信的對象來看,如果對象本身尚處于迷妄狀態,那麼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們總覺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現象。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貪財的人爲財迷,貪色的人爲色迷,愛看戲的人爲戲迷,愛看球的人爲球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也有些人迷信數字,如廣東人喜歡“八”,西方人忌諱“十叁”和“星期五”。還有些人迷信名字,以爲改一個吉利的名字就能爲自己帶來好運。這些也都是想當然的迷妄行爲。

   從我們自身來看,如果極端執迷于某事,也會引發迷信行爲。如算命、看相之類,本可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非純屬無稽之談。因爲命運的確有一定規律可循,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但是,緣起的生命現象甚深難知,其中還包含諸多可以改造的不確定因素。如果我們過分相信算命、看相,以爲命運一定是如此這般,則又大錯特錯了。

  覺照: 還有許多人將宗教等同于迷信,那麼,如何認識宗教呢?

  濟群: 將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觀點,反映了人們對宗教的無知。宗教並非人們想像的、源于人類對世界的無知或某種偶然因素,因而到一定時期就會完成其曆史使命。縱觀人類曆史,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信息時代,宗教早已滲透在每個民族的文化中,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爲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雖然其中有多神、二神、一神、無神的演變,有低級和高級的不同,但宗教始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核心。

   不可否認,某些宗教行爲中的確攙雜了迷信色彩。所以說,我們必須了解正信、雜信、迷信乃至邪信之間的區別。

  聞道: 怎樣看待“提倡科學、破除迷信”的說法呢?

  濟群: 提倡科學能否破除迷信呢?事實上,在科學盛行的地區,在具有相當科學知識的人身上,迷信現象依然存在。因爲科學不是萬能的,它能告訴我們關于外在世界的知識,但卻無法幫助我們認識自身的生命,認識內在的精神世界。

   我們高舉著“科學”的旗幟,但我們真正認識科學嗎?真正了解科學的精神嗎?可以這麼說,“迷信科學”正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迷信。我們把科學等同于真理,但科學尚處于不斷的發展中;我們崇尚科學的力量,但科學也使得地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危脆。所以說,科學決不是萬能的,更沒有能力幫助我們走出迷信的誤區。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開悟的最佳武器。這又涉及到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們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則的話,我們很可能是以一種迷信去破除另一種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礙對真理的認識。

  聞道: 那麼,佛教信仰中是否存在迷信的現象呢?佛教又是如何破除迷信的呢?

  濟群: 佛教信仰中的確也存在著迷信現象。在許多名山寶刹,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在燒香磕頭,其中大多帶有迷信色彩。因爲在他們的心目中,佛菩薩就是人類的保護神,求求拜拜就能獲得護佑。

   佛教認爲,迷是由于衆生的無明所致。除了覺悟的聖者,又有哪個凡夫不迷呢?只是迷得深或淺罷了。正因爲缺乏智慧,才使我們始終深陷于執著中,使人生始終充滿困惑。所以,佛法特別強調智慧的作用,通過聞思經教樹立人生正見,通過如理思維尋找解脫之道。佛法所說的解脫包括心解脫和慧解脫,一方面…

《當代信仰問題的思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信仰與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