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系。在文明的今天,究竟是提倡佛教的非暴力精神,還是主張弱肉強食的無情競爭更符合人們的願望呢?
濟群: 佛教對社會的影響不可能是全部的,所以將國家興衰簡單歸罪于佛教是片面的。就中國來說,佛教雖然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但真正治國還是依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此外,也不能以經濟發達作爲衡量社會健康發展的唯一標准。
如果說佛教的消極在于強調了非暴力,難道現代社會還需要暴力嗎?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太多的爭鬥,我們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結果又如何呢?當我們鬥到精疲力竭之際,又靠什麼來撫慰自己的心靈?
從經濟發展來看,西方國家固然更強大,但社會問題並沒有因此消除。所以說,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經濟和文化平衡發展的社會,是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社會。至于佛教對于當今社會的作用,取決于佛教的思想能爲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如果佛教能爲我們提供智慧食糧,爲世界帶來和平安定,那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
聞道: 問題是,現在的世界和平就是靠武器來維持的。爲什麼中國在過去幾百年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爲我們經濟落後,正所謂“落後就要挨打”。
濟群: 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毀滅幾十次,通過發展核武器來互相製衡,是製止戰爭爆發的唯一可行方法嗎?我們怎樣才能保證這些核武器會得到安全的保存?事實上,世界多一件武器,就多一個不安定因素,多一個引發戰爭的導火索。所以說,再先進的武器也只能使世界變得更加危機四伏,而不是和平安定。美國的“911”事件就足以使我們警醒。他們的經濟可謂發達,武器可謂精良,仍然無法製止這樣的災難。
正如一行禅師所說,世界和平是始于人類內心的和平。
聞道: 佛法中所說的“不”、“空”、“無”,是否會使我們脫離現實社會呢?如果所有人都接受這樣的觀念,是否會導致社會停滯不前呢?
濟群: 現代的人喜歡談進步和發展,在我們的想像中,進步和發展總是比落後要好。而我們所談的進步和發展,又往往局限于經濟和科技。在這樣的浪潮中,純樸的民風、傳統的美德、悠閑的心境都在漸漸失去。代價如此巨大的發展,是否值得呢?因爲人類的幸福,更在于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
而佛經中所說的“不”、“空”、“無”,並非我們理解的一無所有。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因爲這正是我們的煩惱之源。倘能認識到存在的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緣的假相,那麼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無法傷害我們。我們才能更從容地面對人生。
覺照: 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社會製度能取代宗教嗎?
濟群: 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就是對中世紀神權統治的否定,認爲通過良好的社會製度就可解決一切問題。通過幾百年的努力,雖然社會製度已日趨完善,但各種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因爲健全的法律只能製裁犯罪,卻不能消除犯罪;良好的製度只能減少導致犯罪的因素,卻不能消除實施犯罪的動機。可見,社會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個人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心無法獲得甯靜,如果我們的行爲失去准則,社會又怎能出現安定的局面?
信仰的現象分析
願齋: 前面說過,燒香禮佛的現象往往帶有迷信色彩。那麼,這些行爲能否將我們導向真正的宗教信仰呢?
濟群: 信仰是尋找一種終生的依賴,這種依賴將貫穿我們整個人生。所以,當我們確定自己的信仰時,往往需要舉行某種儀式。如基督教的洗禮,佛教的皈依。凡沒有經曆這一過程的,不能算作真正的基督徒或佛教徒。
就佛教來說,皈依的關鍵在于宣稱叁皈的時刻,即“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這是我們選擇佛教作爲信仰後宣告的誓言,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獲得教徒的資格。當然,成爲合格的佛弟子還須遵行相應的戒律,如佛教的五戒等等。這才是區別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標准。
至于那些不曾皈依受戒而只知燒香禮佛的人,或是出于朦胧的宗教需求;或是停留在民間信仰階段,對寺院、道觀、神廟都一視同仁地頂禮膜拜;或是純粹的功利行爲,抱著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來投機。嚴格地說,都不屬于宗教信仰的範疇。當然,若以虔誠心禮佛,也能因此獲得內心安甯,並種下善根和福德。而在親近叁寶的過程中,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正信的佛教。
覺照: 有些人是因爲事業或感情受到挫折才轉向宗教尋求安慰,應該如何看待這種信仰的動機呢?
濟群: 每個人都有自己尋找信仰的契機,但這只是出發點,關鍵是在此基礎上引發正確的目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如果只是因爲遭遇挫折而尋求心靈安慰或精神寄托,並不是佛教所提倡的發心,很難引發健康的信仰,對我們探索真理也不會有切實的幫助。
不可否認,苦難和挫折也是引發信仰的因素。因爲人生有種種苦難,我們才會生起離苦得樂的願望。生命是脆弱的,佛陀當年也正是有感于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才發心求道。所以,信仰並非逃避現實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生、探索真理的動力。
願齋: 一個人是否可以擁有多種宗教信仰呢?
濟群: 這通常是因爲信得不深。如果信得很深,自然不會這麼雜。許多宗教都有強烈的排他性,佛教雖然比較包容,但也要求專一。比方說,即使我們同時擁有幾處房子,但睡覺也只能在一個地方,如果整夜在各處遊走,勢必無法安眠。而信仰正是爲了尋找歸宿,而真正的歸宿應該是唯一的。
覺照: 有些人覺得佛教信徒中,文化層次還是偏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願齋: 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對宗教始終持批判態度,這使很多知識分子視佛教爲迷信,自然也就很難信佛。相對而言,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不易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但西方的佛教徒往往文化層次較高,說明這是個地區問題,而不是佛教本身的問題。
雲海: 五·四運動前,儒家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它對佛教也是排斥的,所以受過教育的人對佛教普遍有抵觸情緒;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種抵觸情緒就小得多。久而久之,就使人們誤以爲佛教只是“低”層次的人所信。
東南亞泰、緬等佛教國家,佛教傳入幾乎與文明進程同步,因此以佛教爲基礎的人天乘善法自然成了這些民族的主流知見。因此緬、泰等國幾乎全民信佛,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對佛教的信仰都被當作光榮的事。藏地的情況與此相似,甚至曆史上的文化精英也多爲僧人。但是在漢文化圈子中就不同,因爲漢文明本身的知見是和佛教相抵觸的。
濟群: 佛教信徒的文化層次偏低,只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現象,是人們對佛教的隔閡與無知所造成。在古今中外的社會精英中,信仰佛教者比比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教具有博大的哲理體系和嚴密的思辨邏輯,假如沒有精深的學養,也很難步入佛教思想的殿堂。
覺照: 從現狀來看,佛教徒中女性占了相當比例,這一現象又說明了什麼?
雲海: 女性富有慈心和同情心,在逆境中的忍耐力較強,于佛法也容易生信。但由于受“叁綱五常”等封建專製流毒的影響,傳統模式的中華女性在心智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拒絕理性思維,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等等。這對有志于佛法解脫道的女性來說都必須引起重視,否則就會出現“能信而不能行”、“信而無解”或迷信等令人遺憾的結果。佛教光有信仰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
濟群: 從總體上看,學佛的女性的確比男性多。因爲女性感情細膩,比較容易感受人生痛苦。此外,女性更需要尋找依賴,而男性則相對獨立,容易自以爲是。再有一個原因是,男性事業心強,當他沈溺于事業時,根本無暇考慮人生問題,而女性相對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接觸佛教。
願齋: 常聽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西天。”爲什麼會出現這種信仰淡化的現象?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
覺照: 當今社會對人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沒有法喜,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信仰必然要受到沖擊。其次,發心不正、動機不純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佛教最終是要解決苦的問題,但我們對苦的認識往往很膚淺。僅僅通過書本認識苦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實際生活和現實人生中親身感受和真切體驗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苦難能呼喚人的信仰,增強人的道心。
濟群: 佛教信仰應以出離心和菩提心爲基礎,這也是我們堅守信仰的重要保證。很多人雖然信仰佛教,但從未生起過出離心和菩提心,或者在初發心之後逐漸將它們丟失了。原因在哪裏呢?心的活動要有因緣去滋潤,過去的修道人非常重視無常觀和不淨觀的修習,就是爲了鞏固自己的出離心。如果我們平時深陷于世俗環境和欲望需求中,久而久之,心就會進入世俗的軌道。同樣,菩提心也要通過不斷的觀想和實踐來深化。而漢傳佛教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不夠。
信仰還要建立在對佛法義理的認識之上。很多人之所以會信仰淡化,關鍵在于他們的信仰本身比較盲目,對佛法缺乏足夠的認識。換句話說,信仰並未在他們的思維中紮下根來。如何使我們的信仰得到鞏固?或者是通過理性認識,或者是通過實踐證得,或者通過感應道交。如果既沒有勝解,也沒有實證,又沒有感應,信仰自然就會逐漸空洞,最後淡化或退失也就不奇怪了。即使表面沒有放棄信仰,也會落入“習慣性的麻木”,甚至逐漸轉向世俗名利的追求。
所以,要依正見建立正信,佛法與外道的不共之處就是正見。但對于信仰的實踐,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認識上,它需要我們去身體力行。如果有正見的指引,再輔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信仰就能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不斷得到深化和升華。
發表于《人世間》2002年第叁期
《當代信仰問題的思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