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則以這個小世界爲基本單位來計算,一千個小世界合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爲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爲一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稱叁千大千世界。如此,再以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單位,作爲一尊佛陀教化的區域:如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爲教主;東方琉璃世界則以藥師佛爲教主。
現在,我們再來具體計算一下叁千大千世界的面積。每一小世界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太陽系;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中千世界,等于是一百萬個太陽系;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大千世界,即十億個太陽系。
(叁)、十方微塵世界
雖然叁千大千世界已大得驚人,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事實上,它在宇宙中就象砂粒一樣渺小。整個宇宙又有多大呢?佛經中是以十方微塵世界來說明。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散發于其間的微塵是無量無邊的,而在這十方世界裏的叁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塵那麼數不勝數,這在佛教的很多經典中都有說明。
如《阿彌陀經》中所介紹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就在距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遙的地方;在鸠摩羅什翻譯的叁十卷《摩诃般若經》裏,佛說摩诃般若大法時所放的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數世界;又如《維摩诘經》記載:維摩诘示病,佛遣文殊師利及衆比丘前去慰問,及至維摩诘家中,舍利弗發現屋內空無一物,連坐位都沒有,正在疑惑之間,維摩诘知其心意,便問文殊師利菩薩道"您已遊曆無量佛土,覺得哪一佛國的椅子最好?"文殊師利答說,"依我看,從我們這個東方世界過去,經叁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世界,其佛爲須彌燈佛,那個世界的椅子皆是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美妙無比。"維摩诘聞言,隨即運用神通將那裏的椅子搬來讓比丘們落坐。到了用餐的時間,維摩诘又于定中觀察,發現從我們這個世界過去,經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有國土名香積國,那裏的飯特別香,且能夠開發智慧,于是又運用神通到那裏取了一大缽飯來。這都說明,在我們所處的宇宙間,世界數量之多不可窮盡。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不得不放棄幾千年來的妄自尊大,放棄自以爲是的"地心說"和"日心說",也使人類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故鄉地球乃至太陽系決非宇宙的中心,與宇宙間無窮的未知部分相比,它們不過是一顆小小的砂粒。但科學對無限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它所能告訴我們的只是:宇宙具有潛在的無限性。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佛法對世界的認識:小世界是有量有邊的,而十方微塵數世界,乃至整個宇宙卻是無邊無際的。
四、世界的生成及演變
世界是怎麼形成的?生成以後又是怎麼變化的?
佛法認爲,世界由因緣而生,既有形成的過程,也有毀滅的過程。任何一個世界,都要在無常規律的支配下,經曆生成、穩定、毀壞、消亡四個階段,這個過程在經典中稱爲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劫的概念
什麼是劫呢?劫,是一種時間計量單位,就如我們平時用來計算時間的概念:一年、一天、一小時乃至分分秒秒。佛教所說的劫,主要分爲小劫、中劫、大劫叁類,此外還有更爲漫長的芥子劫、磐石劫、侵蝕劫等等。
小劫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佛經記載,人的壽命從80000歲開始,然後,隨著衆生道德的墮落,每100年便減去一歲,一直減到人壽10歲的時期,世界充滿了饑馑和災難,人類苦于自然環境的惡劣,開始尋求道德的幫助。此後再從人壽10歲開始,每經100年增加一歲,如是增至80000歲,這個增減過程所需耗費的時間爲一小劫。如果以現在的概念來計算,一小劫爲15,998,000年。
每一中劫爲20小劫,即 15,998,000×20,共計319,960,000年。
每一大劫爲4個中劫,即 319,960,000 × 4,共計1,279,840,000年。
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漫長得幾乎無法計算清楚,因而只得以比喻來做說明:在方圓40裏的城池內,全部堆放著芥子,天人每百年從這裏取走一粒芥子,直到拿完這座城裏的所有芥子爲止,這期間所經曆的漫長時間即爲一芥子劫。而磐石劫則是用磐石的損耗來形容此劫的時間:有磐石方圓40裏,天人每500年下來一次,用衣袖往磐石上一甩,將磐石表面抹掉一點,如是再叁,直到把磐石侵蝕殆盡,所須耗費的時間爲一磐石劫。
在佛教中,宇宙存在的時間、地球存在的時間、生命存在的時間,都是"劫"作爲時間單位。世界的形成和毀滅,也同樣以劫作爲劃分。
1、成劫
成劫,就是世界形成的過程。
佛經說,世界形成于衆生的業力。當然不是某個衆生的業力,而是所有衆生的共業所感。衆生的共業在宇宙中産生旋風:"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再由旋風在空中轉動而出現風起雲湧的現象,雲越聚越厚,開始下起大雨。佛經中將這種首先出現的旋風稱爲風輪,將由此帶而來大雨稱爲水輪。風輪把空中的衆多微塵旋刮在一起,然後又由水輪的力量使各種物質凝聚,經過一小劫的漫長時間,世界的雛形開始顯現。世界形成之後,再經十九個小劫,逐漸出現叁界六道衆生,即爲成劫。
2、住劫
地球形成之初,土壤松軟肥沃,到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香甜的水果。其時,地球還沒有人類居住,除植物外一無所有,水果成熟後也無人采食。後來,光音天的天人來此雲遊玩耍,發現此地物産豐富,就經常飛來采食,由于貪食過甚,身體沈重得無法飛翔,無奈之下只好居留在地球之上。在這之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人口越來越多,世界漸漸進入一種穩定的發展狀態,佛經中把這個時期叫做住劫。
住劫的時間共有20劫,我們可以計算一下,一劫是15,998,000年,20劫就相當于319,960,000年,現在我們所處的時期正是住劫。住劫有兩種情況:一是有諸佛住世,二是出現叁種災難。據佛經記載:在住劫的第九劫期間,有佛名釋迦牟尼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度化衆生,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正處于住劫的第九劫。佛經還說,至住劫第十一劫,彌勒佛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來此世間成佛度衆生;其後,于第十五劫、十九劫都會有佛陀出現在這個世界。
至于住劫出現的叁種災難則是:戰爭、饑馑和瘟疫。這些災難一般發生在減劫,也就是說,災難都是在人類道德墮落的時候出現。首先是生態環境的破壞,然後,人類爲搶奪資源而發生戰爭,並由戰爭導致饑馑和瘟疫這兩種更大範圍內的災難。生活在災難中的人類,由于極度痛苦而良心發現,道德逐漸回升,減劫轉至增劫。當增劫開始之後,世界也隨之趨于和平、安定。按照佛教的理論,人類道德的升華與墮落直接關系到世界的前景,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學所不同的地方。
3、壞劫 地球經過住劫之後,開始走向毀滅,世界的毀壞不是在一夕之間,而要經曆二十個中劫,包括有情世界的毀壞和器世界的毀壞。
有情世界的毀壞,是指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消亡,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在死亡後寄生于其它星球,地球逐漸變得荒蕪。待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之後,它們所賴以生存的器世界也隨著災難的降臨開始瓦解。器世界是在叁種災難的摧毀下漸漸毀滅的:首先出現的是火災,將世界化爲灰燼;接著出現的是水災,將萬物悉數淹沒;最後出現的是風災,將世界散成碎石及無邊無際的粉塵,重又回到最初的狀態而歸于太空。這叁種災難即經典中所說的"火燒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風吹叁禅天"。
4、空劫
世界經壞劫之後,開始進入空劫的狀態。
此時,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複存在,衆生寄生于其它星球,山河大地化爲微塵飄散于整個太空。據經典記載,空劫要持續整整二十劫的時間。
宇宙中的各個世界,都處于不斷的成、住、壞、空之中。從十方世界的局部來看,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經安住,有的處于毀壞,有的化爲虛空;然而從整體來說,雖然各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變異,但宇宙卻在無限的循環中不增不減。
五、世界的原理
人類對于世界的探討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發展的規律,這也是古今哲學家和宗教學家關注的熱點。哲學上的本體論和宗教家的神創說,都是爲解決這兩個問題提出的。
關于世界本原的探索,在哲學上有唯物論和唯心論兩種觀點。唯物論者著眼于現象,認爲世界由物質構成。印度順世論提出世界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中國五行說將金、木、水、火、土作爲萬物産生的基礎;古希臘的德谟克利特則認爲世界由原子構成。而唯心論者則致力于現象産生的起因,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爲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認爲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只是從單一的角度來看世界,難免有失偏頗。
神學家們基于各自的信仰,針對世界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神創說":印度婆羅門教認爲世界由大梵天創造;伊斯蘭教將真主作爲世界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基督教則崇拜上帝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這種關于世界的本原的解釋又屬于唯神論。
佛教對此的解釋既不同于哲學家的觀點,也不同于神學家的觀點。那麼,佛法對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緣生緣滅
佛法認爲世界的生成與毀滅都來自因緣的聚散,所謂"因緣成世界、因緣滅世界"。因此,佛教對世界形成的解釋,簡單說…
《佛教怎麼看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