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怎麼看世界▪P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因緣因果"。在佛教的經論中,關于因緣的解釋很多。在《阿含經》中有這樣的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佛經中比較著名的偈子,關于此偈,在佛陀時代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佛弟子馬勝比丘在城中乞食,他行走時舉止安詳,威儀具足。舍利弗尊者當時還未出家,並且是個外道,但見到這位比丘的儀表後,立刻被他表現出的風度所吸引,生起恭敬之心:憑此人的氣質,一定不是等閑之輩。不由自主地上前打聽:"我見您氣質非凡,跟旁人完全不同,能告訴我您的師父是誰嗎?他一定是位解脫的聖者,他的主要思想是什麼?"馬勝比丘回答說:"我的師父佛陀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如果您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去請教他,他一定能回答您的所有疑難,我出家時間還短,許多道理還不清楚,不過在我們的僧團中經常念誦這樣一個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舍利弗聽後,覺得大有深意,于是皈依在佛陀座下,後成爲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中的"諸",是衆多及一切的意思;"法"是指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可歸于法的範疇,這些法從哪裏來呢?從因緣中來。《雜阿含經》進一步解釋道:"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其中,"集"是生起、産生的意思;"因"是諸法生起的主要條件、殊勝條件、親近條件;"緣"是諸法生起的次要條件、一般條件、疏遠條件。佛法認爲,宇宙人生的生成滅亡都由條件決定,條件聚合時法就開始生起,條件解體時法則開始敗壞,重又歸于虛無,一切諸法都無非如此。

   比如從種子生長爲大樹,這一成長過程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種子是其中最重要、最親近的條件,而生長所需的陽光、水土,則是次要的、較疏遠的條件,但無論這些條件是親是疏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認爲種子就是一切,而忽略了陽光、土壤等外緣的幫助,縱使再好的種子也無法發芽,更不必說成長爲一棵大樹;反過來,若有充足的陽光雨露而沒有種子,就更是無稽之談。因此,無論是親的條件或疏的條件都同樣重要,只有衆多因緣和合才能成就法的生起。再如我們的這次講座,也是因緣的和合體。有法師來講課,也有在坐的諸位聽衆,還有南普陀弘法部舉辦這次活動,以及講堂的存在,只有這衆多條件的共同參與才能成就這次講座。

   關于緣起的定義,經典中如是說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就是"此故彼"的關系,"此有故彼有",是說因爲具足這些條件,然後才有某種現象的生起:一張桌子是因爲有了木料、木工、鐵釘、油漆、工具等等條件才形成,因爲此處有這些條件出現,所以彼處才有物質出現。"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說一旦聚成桌子的條件敗壞了,桌子也就逐漸消失。不僅桌子如此,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條件來決定它的生存和消亡。由此可見,每一種法的形成,也都離不開因緣的基本規律。

  

  (二)、緣起法的叁大特征 

   佛教所說的緣起法,有以下叁大特征:

  

  第一、果從因生

   果,就是結果和現象。結果從哪裏來呢?哲學家和神學家也都是從結果去尋求事物産生的原因,但由于他們的智慧不夠,從而導致了對事物起因的錯誤認識。比如我們前面說到的神創萬物,把神作爲事物産生的原因;宿命論者也是這種看法;而偶然論者認爲事物無因無緣,都是片面的看法。佛陀以他的大智慧親證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後,爲我們揭示了世間萬物的真正起因,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結果和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第二、事待理成

   事就是事物存在的具體事相,如桌子、房子、麥克風、座談會等等,都叫做事相。理則是事相存在的規律,例如人這種事相的存在法則就是十二因緣。在十二因緣裏,我們最容易認識到的兩個環節是生緣老死。生,是生命的誕生和存在,這種存在的結果是老死,這是人生所要經曆的必然規律。任何一個人出生後,都要經過老和死的自然規律,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今人還是古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無法擺脫生和老死的過程,這就是"事待理成"。

  

  第叁、有依空立

   有,是指存在,空,是指不存在,任何一種存在的現象都是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礎上。以茶杯爲例,正因爲沒有這個茶杯,所以它才能經過工人的製造而産生,我們不能離開具體條件談存在。在座各位可以想一想,離開具體的條件,會有我手裏的茶杯嗎?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空。"有依空立"是緣起法的第叁個特征。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備上述叁個特征。我們還是以桌子爲例,桌子是果,它通過木工、鐵釘、木料加工而成,然後再由油漆工漆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叫"果由因生"。實際上,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製造桌子,而是掌握了專門技術的木工才能製造桌子,這叫事待理成;作爲這個桌子,它在木工製造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由木工加工而成,這叫有依空立。如果我們用這叁個特征去檢驗事物的存在,就會發現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具備這叁個基本特征,都離不開緣生緣滅的法則。

  

  (叁)、從緣起看世界

   佛法正是從緣起的角度才主張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各種條件的組合,就條件本身來說,是相互依賴的,並沒有一個最初的條件。就以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來講,它是由棉紗、染料紡織工人和機器以及裁縫等衆多條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一種條件,都不能成爲衣服,其中什麼才是最初的條件呢?這也正說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謂的第一因。所以,佛法否認世界有開始,否認世界有名爲始基的本原。

   古希臘人爲什麼主張世界有本原?是從有限的人生經驗出發來判斷的。就我們每個人來說,某年某月某日出生,幾歲開始讀書,幾歲開始工作,似乎都有一個起點。基于這種經驗型的思維,他們就以爲世界的産生也有本原,有起點。而佛法從緣起的角度來透視,認爲世界是因緣的和合,不存在第一因,也就沒有開始的本原。所以說,以上帝或真主作爲創造世界的第一因,在佛教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六、存在的本質

   我們所看到和接觸的世界到底有沒有實質呢?這也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們所關心的問題。一般人總以爲我們所接觸的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因爲我們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並以感官的覺知來衡量現有的世界。有沒有鬼呢?沒有,因爲我們沒有看見;有沒有菩薩呢?沒有,因爲我們也沒有看見,這就是常人的認識。我們的認識來源于所謂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是可靠呢?我們的感覺既要受到感官條件的限製,又會被我們錯誤的概念所誤導,若是盲目地跟著感覺走,就象"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實在是過于危險。 

   佛教對世界的本質是怎麼看的呢?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如實見的基礎上。如實見就是如實地認識世界,它來自清淨的、圓滿的智慧。如實見也稱爲正見,八正道的第一條就是正見。所謂正見,就是正確地認識宇宙、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佛教對世界本質的認識還是沒有離開緣起法,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緣起法:無常恒不變性

   常恒不變是大家非常容易産生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習慣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們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業永恒,總是生活在對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這種錯誤的概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事與願違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種苦稱爲行苦。行是有爲法遷流變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壞、空,這本是正常的現象。可衆生愚癡,總期望這一切都是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所以經受無常變化時就會感到萬分痛苦。若執著于家庭永恒、愛情永恒,當夫妻間發生矛盾,或親人病故時,就會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而陷入絕望之中。其實,無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間有聚有散,我們的心情有喜怒哀樂,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榮有枯,月亮有圓有缺……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切只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局,恐怕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了。

  

  2、緣起法:無獨存主宰性 

   我們總認爲事物是獨立存在或可獨自主宰的,基于這種見解,就會産生兩種錯誤認識。

   其一,就是認爲世界有著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來自神的創造。之所以會産生這樣錯誤的認識,是因爲不了解因果的規律,不了解緣起的法則。並由于認識的錯誤而導致行爲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靈,將幸福孤注一擲地寄托于對神靈的祈求,不知道通過修行來自我改造的重要性。雖說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頭浮起一樣,不是很愚昧嗎?

   其二,就是産生我的感覺。我們的生命體,從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緣所生:身體是各種原素的組合,精神世界是衆多經驗和概念的組合,而生命就來自這些因緣的組合,它的延續同樣依賴于因緣,哪有獨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們總是執著有我,並以自我爲中心而産生種種煩惱:對我喜歡的便貪著,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對我不喜歡的則嗔,嗔恨心一起,同樣可能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人類的煩惱、痛苦乃至罪惡,就産生于這種虛妄的我執、我見的基礎之上。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世界的本質也是無我的,這不僅具有必然性,同時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說,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無獨存主宰性。

  

  3、緣起法:無實在性

   雖然說萬物在本質上是無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還是有的。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煩惱都是…

《佛教怎麼看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