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怎么看世界▪P4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在《阿含经》中有这样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佛经中比较著名的偈子,关于此偈,在佛陀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佛弟子马胜比丘在城中乞食,他行走时举止安详,威仪具足。舍利弗尊者当时还未出家,并且是个外道,但见到这位比丘的仪表后,立刻被他表现出的风度所吸引,生起恭敬之心:凭此人的气质,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不由自主地上前打听:"我见您气质非凡,跟旁人完全不同,能告诉我您的师父是谁吗?他一定是位解脱的圣者,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佛陀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如果您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去请教他,他一定能回答您的所有疑难,我出家时间还短,许多道理还不清楚,不过在我们的僧团中经常念诵这样一个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舍利弗听后,觉得大有深意,于是皈依在佛陀座下,后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中的"诸",是众多及一切的意思;"法"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归于法的范畴,这些法从哪里来呢?从因缘中来。《杂阿含经》进一步解释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其中,"集"是生起、产生的意思;"因"是诸法生起的主要条件、殊胜条件、亲近条件;"缘"是诸法生起的次要条件、一般条件、疏远条件。佛法认为,宇宙人生的生成灭亡都由条件决定,条件聚合时法就开始生起,条件解体时法则开始败坏,重又归于虚无,一切诸法都无非如此。

   比如从种子生长为大树,这一成长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种子是其中最重要、最亲近的条件,而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土,则是次要的、较疏远的条件,但无论这些条件是亲是疏都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认为种子就是一切,而忽略了阳光、土壤等外缘的帮助,纵使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发芽,更不必说成长为一棵大树;反过来,若有充足的阳光雨露而没有种子,就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无论是亲的条件或疏的条件都同样重要,只有众多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法的生起。再如我们的这次讲座,也是因缘的和合体。有法师来讲课,也有在坐的诸位听众,还有南普陀弘法部举办这次活动,以及讲堂的存在,只有这众多条件的共同参与才能成就这次讲座。

   关于缘起的定义,经典中如是说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就是"此故彼"的关系,"此有故彼有",是说因为具足这些条件,然后才有某种现象的生起:一张桌子是因为有了木料、木工、铁钉、油漆、工具等等条件才形成,因为此处有这些条件出现,所以彼处才有物质出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说一旦聚成桌子的条件败坏了,桌子也就逐渐消失。不仅桌子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条件来决定它的生存和消亡。由此可见,每一种法的形成,也都离不开因缘的基本规律。

  

  (二)、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果从因生

   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呢?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从而导致了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神创万物,把神作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宿命论者也是这种看法;而偶然论者认为事物无因无缘,都是片面的看法。佛陀以他的大智慧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为我们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真正起因,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结果和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

  

  第二、事待理成

   事就是事物存在的具体事相,如桌子、房子、麦克风、座谈会等等,都叫做事相。理则是事相存在的规律,例如人这种事相的存在法则就是十二因缘。在十二因缘里,我们最容易认识到的两个环节是生缘老死。生,是生命的诞生和存在,这种存在的结果是老死,这是人生所要经历的必然规律。任何一个人出生后,都要经过老和死的自然规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无法摆脱生和老死的过程,这就是"事待理成"。

  

  第三、有依空立

   有,是指存在,空,是指不存在,任何一种存在的现象都是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础上。以茶杯为例,正因为没有这个茶杯,所以它才能经过工人的制造而产生,我们不能离开具体条件谈存在。在座各位可以想一想,离开具体的条件,会有我手里的茶杯吗?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空。"有依空立"是缘起法的第三个特征。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我们还是以桌子为例,桌子是果,它通过木工、铁钉、木料加工而成,然后再由油漆工漆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叫"果由因生"。实际上,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制造桌子,而是掌握了专门技术的木工才能制造桌子,这叫事待理成;作为这个桌子,它在木工制造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由木工加工而成,这叫有依空立。如果我们用这三个特征去检验事物的存在,就会发现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

  

  (三)、从缘起看世界

   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才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赖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就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来讲,它是由棉纱、染料纺织工人和机器以及裁缝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一种条件,都不能成为衣服,其中什么才是最初的条件呢?这也正说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所以,佛法否认世界有开始,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

   古希腊人为什么主张世界有本原?是从有限的人生经验出发来判断的。就我们每个人来说,某年某月某日出生,几岁开始读书,几岁开始工作,似乎都有一个起点。基于这种经验型的思维,他们就以为世界的产生也有本原,有起点。而佛法从缘起的角度来透视,认为世界是因缘的和合,不存在第一因,也就没有开始的本原。所以说,以上帝或真主作为创造世界的第一因,在佛教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六、存在的本质

   我们所看到和接触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并以感官的觉知来衡量现有的世界。有没有鬼呢?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呢?没有,因为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就是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所谓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是可靠呢?我们的感觉既要受到感官条件的限制,又会被我们错误的概念所误导,若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就象"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在是过于危险。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的、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没有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1、缘起法: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若执著于家庭永恒、爱情永恒,当夫妻间发生矛盾,或亲人病故时,就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绝望之中。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有圆有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就是认为世界有着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创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缘起的法则。并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灵,将幸福孤注一掷地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不知道通过修行来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虽说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头浮起一样,不是很愚昧吗?

   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体,从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缘所生:身体是各种原素的组合,精神世界是众多经验和概念的组合,而生命就来自这些因缘的组合,它的延续同样依赖于因缘,哪有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们总是执著有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种种烦恼:对我喜欢的便贪着,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对我不喜欢的则嗔,嗔恨心一起,同样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产生于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之上。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世界的本质也是无我的,这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3、缘起法: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烦恼都是…

《佛教怎么看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