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怎麼看世界▪P5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對空及有的關系不能正確認識而起。我們總是把我們眼中"有"與真實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們看桌子,覺得桌子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自己的身體,覺得身體是實在的。這種實在的感覺佛法中稱爲自性見,所謂自性,即能夠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東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嗎?不是,必須具足條件才能有。與自性見不同,緣起法認爲一切存在都是條件有,條件成,條件規定。而常人由于對緣起缺乏正確的認識,就會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産生錯誤的自性見。人類的自性見根深蒂固,在原始社會,人們會把夢境看成是真實的存在,做了噩夢不但害怕,還要祈禱叁天,這就是一種自性見;又比如給嬰兒照鏡子,他會對著鏡子亂抓,以爲鏡子裏的影像是真實的,這也是一種自性見。科學家比常人對事物産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認識,但他們卻把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看成是實在的,同樣沒有擺脫自性見;哲學家似乎比科學家更高明些,已能認識到事物的現象是虛假的,但他們還是認爲有一個實在的、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體,依舊沒有超出自性見。

   所以說,自性見對人類來說實在是難以擺脫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實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條件的組合,而它們的實質在當下就是空的。所謂空,空去的是對實在有的執著。在我們的眼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切都是實在的:實在的茶杯,實在的桌子,實在的房子……但如果我們用緣起法去衡量的話,會發現它們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變的實質。可是有些人脫離了有見之後,又會落入空見的極端,雖然事物不具有實在性,但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條件的組合。中觀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質的無自性,讓我們以空的智慧去透視世界。但我們要明確的是,無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說空,只是爲了讓我們擺脫對有的執著。

  

  4、因緣所生 唯識所現

   唯識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它揭示了心與境的關系,認爲心境相依,境不離心,也就是說,能認識的心與所認識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兩部分組成,但我們往往對心和境的關系不能正確認識,我們比較容易感覺到境,也就是物質部分;而心是無形無相的,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事實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爲的真正根源所在。

   比如一個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責,我們能否認爲刀是殺人凶器,罪責就在刀?不能,我們會說罪責在凶手,認爲這個人太凶殘了。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的凶殘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已犯下殺罪,才能斷定這個人是凶殘的。如果一個人有殺人的動機,但還沒有付諸行動時,我們就難以判斷了。所以說,一個人的善惡,並不僅僅在于他的表現,最根本的還在于心,心能起主導作用。心的重要性,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心是行爲的根源

   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裏呢?也在于心。在許多方面人類比不上動物,我們不會像鳥一樣飛翔,但卻能製造出飛機,比鳥飛得更快,因爲人的心智要比動物聰慧得多。

   學佛與不學佛的區別在哪裏呢?也是在于心。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的認識和認同。佛教裏有這樣的偈子"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爲十個層次:最高層次就是佛,其次爲菩薩、緣覺、羅漢、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種生命層次的區別也都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當牛作馬也是在于心。人道在十法界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作用就像一個中轉站。佛教講人身難得,因爲只有人道才具備最好的修行條件,但修行也還是沒有離開心。

   六祖慧能在《壇經》裏面講到佛與衆生的區別:"前念迷即衆生,後念悟即佛。"迷與悟正體現在心的轉換中。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謂放下,不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更要在心中放下,否則,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佛經記載了這樣的故事,一個修行人拿著東西去見佛,佛陀叫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東西放下了;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就把右手的東西也放下了;佛陀還叫他放下,他很疑惑:我不是把手裏的東西放下了嗎?佛陀告訴他: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東西,而是讓你放下你心中的執著。

   第二、境由心造

   即境不離心,也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都離不開能認識的心,這是唯識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一般人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總以爲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看見這個茶杯很好看,就認爲茶杯本來就好看;我們看見這朵花很美麗,就認爲花本來就美麗;我們看見那個人很討厭,就認爲那個人本來就討厭……殊不知這一切的境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都沒有離開我們心的認識。誰能舉例說明哪種東西離開了心的認識?其實,舉例本身就不能離開心的認識,如果離開認識,也就無法舉例了。

   人類對一切現象的感覺,都來自于我們的認識,其中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屬于個人的經驗。我們說這個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著美醜嗎?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大智度論》中有個比喻:一個美麗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個賢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親;在與她同樣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了仇敵;而在鳥獸們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類。"境由心造"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世界上一切現象的美醜和價值,都是我們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來規定的:一只古碗,鑒賞家看到的是它的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價值,外行卻只看到它的破舊。又如饅頭和金子,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都會認爲金子比饅頭更珍貴,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它們的價值也會發生改變。有個故事說,一艘船遇難之時,大家都跳到海裏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帶走了金子,另一位貧民帶走了饅頭,在海上漂流了幾天幾夜後,貧民因爲饅頭度過了生死難關,而富翁卻抱著金子慘死在海裏。由此可見,任何事物的價值都不是絕對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觀賞者的眼中會産生不一樣的作用:有人覺得賞心悅目,而有人卻會因此傷懷哀歎;同樣是秋天,有人覺得"果然秋日勝春朝",有人卻覺得"秋風蕭瑟天氣涼"而不勝悲戚。境本是同樣的境,不同的心卻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說:"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同樣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會有不同的發現,就是我們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人是萬物的尺度",而這個尺度就是我們的心。

   第叁、苦樂由心感受

   一般人或許以爲有錢有勢才能快樂,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有錢有勢的人,往往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羨慕之上,這種快樂並不真實,也不會長久;而物質條件簡陋的人,若能安于清貧的現狀,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所以說,苦樂與否並不在于外在環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雖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內涵和根源,只知道從外在環境中不停地尋找。將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質改善的基礎上,爲了掙錢絞盡腦汁,不擇手段,雖然錢掙到了,幸福卻未必同時到來,甚至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們只是從外在環境中尋求快樂,而不從內心尋找,實在是舍本逐末,所以,幸福人生的關鍵是心靈健康,其次是身體健康,第叁才是財富。幸福不能沒有財富,因爲生存離不開物質條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質條件,沒有健康的心靈和身體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東西也不會覺得可口;就像帝王,權利和財富都到達了頂點,沒有好的心情同樣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可以逃避環境,可以逃避人際關系,但無法逃避自己的心靈。如果我們心中有煩惱,無論換作什麼樣的環境,煩惱還是不能擺脫。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們的心靈,因爲苦受和樂受,都來自于心的感受,來自于心的認識。人類正是因爲對世界的無知,才形成了各種煩惱和痛苦。

   學佛就是要從培養健康的心靈健康著手,這也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識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我們的心靈。

  

  七、結論

   佛法關于世界的理論,向我們揭示了世界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唯識的。假如我們能夠用這四種智慧去審視世界,就可以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生活得灑脫自在。

  

《佛教怎麼看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