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不是菩萨,更成不了佛。财施得福报,法施得智慧,布施中具足福德与智慧。福慧是成佛的两大根本。
说到布施为利众生,这不得不让我自然想起,旅美华僧的伟大奉献精神,你们大家可能不晓得。中国法师到美国,先帮人诵经打杂,省吃俭用,一点一点积蓄资金,积蓄到一定的资金就租间房子开辟道场,同时又勤俭节约,积蓄许多年,有了一定的资金就向银行代款买栋房子作为永久道场。有的法师是直接买房子创道场,但也是离不开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累积创寺资金的。有了道场之后,还是省吃俭用,积蓄资金,还要维修扩建道场,光大佛教弘法利生大业。法师们将所有积蓄通通都奉献给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众生。你们给法师一些供养就大喊大叫,“我有供养法师!”你们那里晓得?法师将你的财宝一分不少地通通地献给了佛教,造福于社会大众,功德通通回向给你们。你这一喊一叫,破坏力很大,知道吗?你的供养功德不见了。大家到美国是淘金,为了过好生活,我们法师们到美国是建道场弘法利生。大家赚钱是给子孙后代,我们省吃省用,一切都为了佛教。
四、财施因果之差别
财施得财富,付出多回报多,付出少回报少,这是基本原理。但由于各人付出的动机、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福果也有诸多差别。这些都值得了解,简单举例于下:
(一)布施致富:供养三宝,必得大富。这是福田之最。
(二)辛劳致富:供养三宝,又让僧人辛苦折腾,来生虽是大富翁,但要经过辛劳才得大富。许多人发心供养三宝,但也要让法师们拆腾一番。那好,那将来你也要经一番劳苦折磨之后,才发家致富。
(三)轻松致富:供养三宝,不给僧众麻烦,必生天上人间享受自然富裕快乐。你看人们轻轻松松就发财、不劳而获,前生就是种了这个因。
(四)施多福少:众生不能以恭敬、欢喜、清净心布施,而是以贡高我慢、邪见恶念、图报、为名、为某种利益而布施,则布施多而得福甚少。功德只有芥子般小。亦如一斤黄金换一两木材。
(五)施少福多:以欢喜、恭敬、清净心、不求回报心而行布施,虽布施少而得福多。如一两木材换一斤黄金。用慈悲心布施,虽只利益到一人,功德有大地那么大。
(六)先富后贫:有人布施后生后悔,来日生在人间富裕后不久又贫穷了。今日是百万富翁,明日太阳升起就成了穷光汉,这是由于布施后生后悔的原故。
(七)先贫后富:虽布施很少,但主动乐意,来日投生为人,会发家致富。
(八)有财无享:金银财宝满箱,锦绣绸缎无数,但身穿破衣,口吃糟糠,还天天起早摸黑劳作,日日愁眉苦脸,不能受用财富,没有半点富贵感觉。这是因为过去世受人劝说而勉强布施所致。
(九)他富我富:劝人布施,或看到他人布施,心生欢喜赞叹,与布施者同等功德,将来他富有、我也富有。随喜布施,功德这般殊胜,大家要牢记在心。
(十)富而不施:这些众生,生性悭贪,不喜布施,偶然遇到一善知识而行一次布施,种下殊胜福田,而今富有,但仍吝啬悭贪,贪性不改。悭贪,来生又受贫穷果报。
五、供养三宝功德最
布施的对象很多,但不外乎是:供养三宝的敬田、孝养父母报答师长的恩田、救济众生的悲田和修桥补路、社会公益的方便田。标举四大福田,实现五福丰登;更发菩提道心,直上涅槃故乡。
四大福田都很重要,但以供养三宝的敬田最为殊胜。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下面引一则大家都知道的、来自《杂阿含经》中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获大福报的典故。经中卷二十三中记述:有一童子在沙中游戏,见佛从对面走来,心想:我当用上好麦麸供养佛。但身边没有,于是用双手捧着细沙,倒入佛的钵中供佛,并发愿:以此惠施善根功德,令我未来仍然投生此地,为大国王,拥有大财富,虔诚供养诸佛。这个童子在佛陀灭度一百年后成为大富大贵的阿育王。以沙供佛,都能有如此大福报,何况我们平时以真实物品供佛?!
在《普贤行願品》中,我们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就是“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一切供养,法供养最为殊胜。法是佛母,是我们伟大的奶奶,她能生诸佛。法是智慧能破烦恼,能令众生脱离生死轮回,成就无上佛果。大家都知道的《金刚经》有这样的名句,以无数大千世界装满七宝,用以布施,还不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大。四句偈,就是法,也指最少量的法,那怕是四句话。法供养,就是供养法。维护佛法,弘法利生,是供养法的最具体的表现。
佛已入灭,法是教理。佛灭度后,供养三宝的实际意义就是供养僧,僧无疑就是三宝的代表。没有僧,佛教也就不完整了。护法居士供养僧众、维护僧宝形象、护持道场运转、造就弘法僧才是最根本的护法行为。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谈到:“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我们的护法居士一定要切记。“毁形守志节”,“毁形”,大家看我们剃除须发,一年到头就穿这么一个款式的僧衣,一件僧衣穿十余年没换,一辈子都这样穿,不穿时尚服装,这就是毁形。我们一生以青灯古佛为伴,以孤独寂寞为乐,坚守出家志节。出家人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孑然一人,异地弘法,无亲所靠,再加上有的地方的信徒总给出家人添乱,真是难为出家人了。居士福田未耕,已种无边罪业,为佛子者要警惕。
不要以为他年纪小小,只要受了比丘戒,就己具足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等五德,魔子魔孙看到他都远远离去,他们是我等居士的第一福田。我们不能轻视他,不能毁谤他,轻视毁谤他即是轻视毁谤如来。我们见到比丘比丘尼应该顶礼供养、称扬赞叹,是做为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准则。
六、施心清净果无边
布施,如果是为了图报、为了名利,或出于无奈、勉强而行布施,则功德非常小。如果功德可用形象来形容的话,则其功德还没有芝麻大。以图报心、名利心而行布施,也不会有快乐的。以不清净心布施必得不清净果报,这是必然。
以清净心布施,才有可能让布施功德产生最大的果报。佛经中常常描述菩萨付出、奉献、布施的最高境界,即是“三轮体空”。这是布施中的最高境界,是佛教所极力倡导,是大乘菩萨众所修学。
首先,菩萨勤修布施,从不吝惜,一切都可以布施,包括“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躯命”,只要众生有需要。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妻子奴婢仆从不愿意,则不能布施。菩萨也不应将父母布施于人,或将父母作为抵押品。除此之外,一切都可施。《华严经》卷十八中说:“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着是执着,净是清净。檀,是梵语檀那的简略,意即布施。布,是分散到各处的意思。施,是施舍。波罗蜜也是梵语,翻译为“到彼岸”。我们现在处于“此岸”,这是充满黑暗、烦恼、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乐的地方。佛教认为,我们布施,就可以渡过黑暗、烦恼、痛苦、生死的此岸,来到光明、快乐、幸福、涅槃的彼岸。到达彼岸的方法有六种。布施是六种波罗蜜之一。
菩萨布施也不分亲疏、敌友、人畜等众。《优婆塞戒经》叮嘱我们,怜悯施与畜生,与供养诸佛正等。我们不敢想象:佛竟然说,布施畜生与供养诸佛一样。不讲不知道,讲出来了,才知晓佛教真是太伟大了。大乘佛教的主人翁是菩萨。菩萨心,就是大悲心。什么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可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八个字来概括。菩萨拔除众生痛苦如上面所述的没有亲疏、敌友、人畜等之分别。菩萨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菩萨与众生是同一体,是生命共同体,众生病就是菩萨病,众生苦就是菩萨苦,给与众生快乐就是给菩萨自己快乐,这便是同体大悲。
其次,菩萨真诚感谢接受者,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为对方肯接受才让菩萨有布施的机会,菩萨也才有成佛的机会。我布施,你接受,你尽可以拿到物品调头就走,你不要说感谢我,要说感谢的是我,我要谢谢你:你接受我的财物。布施你,还要感谢你,这是菩萨布施波罗蜜。《大丈夫论》中提到:“菩萨于乞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人家贫穷有需求,向你乞舍,许多人就不高兴,觉得非常讨厌,“怎么今天又要捐款!”菩萨不是这样,而是作“难遭想”,觉得机会难得。菩萨认为,布施功德圆满,无上菩提才能成就。
再者,就是“三轮体空”布施。付出者对自己本人、受益者、所付出的物品等这三样都能放下,不执着,这叫三轮体空。不执着自己这个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萨境界。《金刚经》中“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作到了。布施功德达到无量,那便是“三轮体空”布施。我们还在念念不忘去年某日布施某人100元,念念叨叨整天就记这点事,执着放不下,这就是十足典型的凡夫俗子,注定生生世世贫穷。执着布施供养,是凡夫俗子辈,注定生死轮回。
七、关怀弱势献爱心
佛说布施,是对一切众生说的。一切众生都有能力付出。人人都行布施,都欢喜付出,社会处处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满爱,这个社会就是净土,极乐世界就在这里。人间佛教的倡导,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有关建立人间净土的思想与实践。佛说布施,是讲述菩萨等大力者的应有作为。这些内容,是菩萨等大力者提升人格、提升生命品质、求无上菩提的必修课目。布施少一份或不够圆满,菩萨都不能成等正觉。这在上面,我们已讲了很多。
大力者,也可以解释为社会上层人士。他们拥有众多资源,他们有能力,所以必须要布施、付出,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有责任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消除社会贫富对抗,为社会安定作贡献。布施的着重点是强调社会…
《财富从付出中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