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財富從付出中來▪P2

  ..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是菩薩,更成不了佛。財施得福報,法施得智慧,布施中具足福德與智慧。福慧是成佛的兩大根本。

  說到布施爲利衆生,這不得不讓我自然想起,旅美華僧的偉大奉獻精神,你們大家可能不曉得。中國法師到美國,先幫人誦經打雜,省吃儉用,一點一點積蓄資金,積蓄到一定的資金就租間房子開辟道場,同時又勤儉節約,積蓄許多年,有了一定的資金就向銀行代款買棟房子作爲永久道場。有的法師是直接買房子創道場,但也是離不開省吃儉用,一點一滴累積創寺資金的。有了道場之後,還是省吃儉用,積蓄資金,還要維修擴建道場,光大佛教弘法利生大業。法師們將所有積蓄通通都奉獻給了佛教,莊嚴國土,利樂衆生。你們給法師一些供養就大喊大叫,“我有供養法師!”你們那裏曉得?法師將你的財寶一分不少地通通地獻給了佛教,造福于社會大衆,功德通通回向給你們。你這一喊一叫,破壞力很大,知道嗎?你的供養功德不見了。大家到美國是淘金,爲了過好生活,我們法師們到美國是建道場弘法利生。大家賺錢是給子孫後代,我們省吃省用,一切都爲了佛教。

  四、財施因果之差別

  財施得財富,付出多回報多,付出少回報少,這是基本原理。但由于各人付出的動機、方式不同,因而産生的福果也有諸多差別。這些都值得了解,簡單舉例于下:

  (一)布施致富:供養叁寶,必得大富。這是福田之最。

  (二)辛勞致富:供養叁寶,又讓僧人辛苦折騰,來生雖是大富翁,但要經過辛勞才得大富。許多人發心供養叁寶,但也要讓法師們拆騰一番。那好,那將來你也要經一番勞苦折磨之後,才發家致富。

  (叁)輕松致富:供養叁寶,不給僧衆麻煩,必生天上人間享受自然富裕快樂。你看人們輕輕松松就發財、不勞而獲,前生就是種了這個因。

  (四)施多福少:衆生不能以恭敬、歡喜、清淨心布施,而是以貢高我慢、邪見惡念、圖報、爲名、爲某種利益而布施,則布施多而得福甚少。功德只有芥子般小。亦如一斤黃金換一兩木材。

  (五)施少福多:以歡喜、恭敬、清淨心、不求回報心而行布施,雖布施少而得福多。如一兩木材換一斤黃金。用慈悲心布施,雖只利益到一人,功德有大地那麼大。

  (六)先富後貧:有人布施後生後悔,來日生在人間富裕後不久又貧窮了。今日是百萬富翁,明日太陽升起就成了窮光漢,這是由于布施後生後悔的原故。

  (七)先貧後富:雖布施很少,但主動樂意,來日投生爲人,會發家致富。

  (八)有財無享:金銀財寶滿箱,錦繡綢緞無數,但身穿破衣,口吃糟糠,還天天起早摸黑勞作,日日愁眉苦臉,不能受用財富,沒有半點富貴感覺。這是因爲過去世受人勸說而勉強布施所致。

  (九)他富我富:勸人布施,或看到他人布施,心生歡喜贊歎,與布施者同等功德,將來他富有、我也富有。隨喜布施,功德這般殊勝,大家要牢記在心。

  (十)富而不施:這些衆生,生性悭貪,不喜布施,偶然遇到一善知識而行一次布施,種下殊勝福田,而今富有,但仍吝啬悭貪,貪性不改。悭貪,來生又受貧窮果報。

  五、供養叁寶功德最

  布施的對象很多,但不外乎是:供養叁寶的敬田、孝養父母報答師長的恩田、救濟衆生的悲田和修橋補路、社會公益的方便田。標舉四大福田,實現五福豐登;更發菩提道心,直上涅槃故鄉。

  四大福田都很重要,但以供養叁寶的敬田最爲殊勝。這方面的故事很多,下面引一則大家都知道的、來自《雜阿含經》中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獲大福報的典故。經中卷二十叁中記述:有一童子在沙中遊戲,見佛從對面走來,心想:我當用上好麥麸供養佛。但身邊沒有,于是用雙手捧著細沙,倒入佛的缽中供佛,並發願:以此惠施善根功德,令我未來仍然投生此地,爲大國王,擁有大財富,虔誠供養諸佛。這個童子在佛陀滅度一百年後成爲大富大貴的阿育王。以沙供佛,都能有如此大福報,何況我們平時以真實物品供佛?!

  在《普賢行願品》中,我們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話,就是“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有一切供養,法供養最爲殊勝。法是佛母,是我們偉大的奶奶,她能生諸佛。法是智慧能破煩惱,能令衆生脫離生死輪回,成就無上佛果。大家都知道的《金剛經》有這樣的名句,以無數大千世界裝滿七寶,用以布施,還不及爲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大。四句偈,就是法,也指最少量的法,那怕是四句話。法供養,就是供養法。維護佛法,弘法利生,是供養法的最具體的表現。

  佛已入滅,法是教理。佛滅度後,供養叁寶的實際意義就是供養僧,僧無疑就是叁寶的代表。沒有僧,佛教也就不完整了。護法居士供養僧衆、維護僧寶形象、護持道場運轉、造就弘法僧才是最根本的護法行爲。

  《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談到:“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我們的護法居士一定要切記。“毀形守志節”,“毀形”,大家看我們剃除須發,一年到頭就穿這麼一個款式的僧衣,一件僧衣穿十余年沒換,一輩子都這樣穿,不穿時尚服裝,這就是毀形。我們一生以青燈古佛爲伴,以孤獨寂寞爲樂,堅守出家志節。出家人遠離父母,背井離鄉,孑然一人,異地弘法,無親所靠,再加上有的地方的信徒總給出家人添亂,真是難爲出家人了。居士福田未耕,已種無邊罪業,爲佛子者要警惕。

  不要以爲他年紀小小,只要受了比丘戒,就己具足怖魔、乞士、淨戒、淨明、破惡等五德,魔子魔孫看到他都遠遠離去,他們是我等居士的第一福田。我們不能輕視他,不能毀謗他,輕視毀謗他即是輕視毀謗如來。我們見到比丘比丘尼應該頂禮供養、稱揚贊歎,是做爲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准則。

  六、施心清淨果無邊

  布施,如果是爲了圖報、爲了名利,或出于無奈、勉強而行布施,則功德非常小。如果功德可用形象來形容的話,則其功德還沒有芝麻大。以圖報心、名利心而行布施,也不會有快樂的。以不清淨心布施必得不清淨果報,這是必然。

  以清淨心布施,才有可能讓布施功德産生最大的果報。佛經中常常描述菩薩付出、奉獻、布施的最高境界,即是“叁輪體空”。這是布施中的最高境界,是佛教所極力倡導,是大乘菩薩衆所修學。

  首先,菩薩勤修布施,從不吝惜,一切都可以布施,包括“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不惜軀命”,只要衆生有需要。這裏要注意的是,如果妻子奴婢仆從不願意,則不能布施。菩薩也不應將父母布施于人,或將父母作爲抵押品。除此之外,一切都可施。《華嚴經》卷十八中說:“爲令衆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著是執著,淨是清淨。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略,意即布施。布,是分散到各處的意思。施,是施舍。波羅蜜也是梵語,翻譯爲“到彼岸”。我們現在處于“此岸”,這是充滿黑暗、煩惱、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樂的地方。佛教認爲,我們布施,就可以渡過黑暗、煩惱、痛苦、生死的此岸,來到光明、快樂、幸福、涅槃的彼岸。到達彼岸的方法有六種。布施是六種波羅蜜之一。

  菩薩布施也不分親疏、敵友、人畜等衆。《優婆塞戒經》叮囑我們,憐憫施與畜生,與供養諸佛正等。我們不敢想象:佛竟然說,布施畜生與供養諸佛一樣。不講不知道,講出來了,才知曉佛教真是太偉大了。大乘佛教的主人翁是菩薩。菩薩心,就是大悲心。什麼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可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八個字來概括。菩薩拔除衆生痛苦如上面所述的沒有親疏、敵友、人畜等之分別。菩薩視一切衆生猶如自己,菩薩與衆生是同一體,是生命共同體,衆生病就是菩薩病,衆生苦就是菩薩苦,給與衆生快樂就是給菩薩自己快樂,這便是同體大悲。

  其次,菩薩真誠感謝接受者,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爲對方肯接受才讓菩薩有布施的機會,菩薩也才有成佛的機會。我布施,你接受,你盡可以拿到物品調頭就走,你不要說感謝我,要說感謝的是我,我要謝謝你:你接受我的財物。布施你,還要感謝你,這是菩薩布施波羅蜜。《大丈夫論》中提到:“菩薩于乞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人家貧窮有需求,向你乞舍,許多人就不高興,覺得非常討厭,“怎麼今天又要捐款!”菩薩不是這樣,而是作“難遭想”,覺得機會難得。菩薩認爲,布施功德圓滿,無上菩提才能成就。

  再者,就是“叁輪體空”布施。付出者對自己本人、受益者、所付出的物品等這叁樣都能放下,不執著,這叫叁輪體空。不執著自己這個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薩境界。《金剛經》中“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作到了。布施功德達到無量,那便是“叁輪體空”布施。我們還在念念不忘去年某日布施某人100元,念念叨叨整天就記這點事,執著放不下,這就是十足典型的凡夫俗子,注定生生世世貧窮。執著布施供養,是凡夫俗子輩,注定生死輪回。

  七、關懷弱勢獻愛心

  佛說布施,是對一切衆生說的。一切衆生都有能力付出。人人都行布施,都歡喜付出,社會處處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滿愛,這個社會就是淨土,極樂世界就在這裏。人間佛教的倡導,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佛教有關建立人間淨土的思想與實踐。佛說布施,是講述菩薩等大力者的應有作爲。這些內容,是菩薩等大力者提升人格、提升生命品質、求無上菩提的必修課目。布施少一份或不夠圓滿,菩薩都不能成等正覺。這在上面,我們已講了很多。

  大力者,也可以解釋爲社會上層人士。他們擁有衆多資源,他們有能力,所以必須要布施、付出,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有責任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消除社會貧富對抗,爲社會安定作貢獻。布施的著重點是強調社會…

《財富從付出中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