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环境不再受污染,自然有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流水,亮丽的视野,从而有著舒适的感受。山水和蓝天本来就有的,明月和绿野本来就存在的,只要能净,万物都能峥嵘并育。

  我们的心中也有一个山河双地,它一样能孕育一切,它就是我们的真如。只要我们懂得净的道理,真如就会活生生地实现,而流露著智慧之光。反之如果我们用静的方式来处理,就好像内在的一切活动停止下来,生活就失去活力。所以空心静坐不是生活的正道。禅的本质就是要离开染著的“有”和空心静坐的“无”,而使自性真如能显露出来。《楞伽经》是达摩(约西元五二O——五二六年间来中国)用来印心的经典,在这本经里头释迦牟尼佛说:

  “一切法性,

  离有无,

  不应作想。”

  也就是说,生活之道不是在于“有”上生心,也不是用“无”来断灭,而是从净化宁谧中发出真如的光明智慧,去落实地生活。马祖有一首偈子说:

  “心地随时说,

  莘提亦子宁,

  事理俱无碍,

  当生即不生。”

  这里所强调的仍然是一个净字。因为唯有净化自性,才能做到事理无碍,只有在自性清净了之后,这时所显露出来的觉照才是真心,这时所作所为都是自然的、中肯的、当生的。这种“当生”的举止行为,因为没有受到“作为”的薰染,所以也就是“不生”。 马祖在答覆一位学生的问题时说:

  “于心所生即名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心,乃可随时著衣吃饭,

  长养圣胎,

  任运过时, 

  更有何事。”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心去处理事情,便会顾虑东,顾虑西,权衡得失,分辨高下。这些“顾虑”都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色”,由于色是虚假的,如果能警觉到这一点,而把它放下,那时所产生的理念就是真心,那就是“不生”或“无生”。能把握这一点,一天到晚,没有不心安理得,恰如其分了。

  古人常说“无欲则刚”,当我们不在事理上另加上其他的企图时,自性是清净的。正因为自性是净的,所以也是至大至刚。有许多人,一做起事来就考虑到利益,考虑到权利,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批评,所以是被“色”相所转,被境界所牵,以致不能把事情恰如其分的办好。那是因为自己被色所障,被尘劳所薰,以致自性不能实现,般若智不能大放光明。

  净与心灵的自由

  许多人都会觉得星期六下午,一直到当天的认里,是一个星期当中最喜悦,最适意自在的时间。为什么呢?根据我的访问,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段时间可以把一切放下,而且第二天又是星期天,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心里觉得万缘俱下,轻松自在。我想那是一种自由的喜悦,那种自由不是一般人为所欲为的自由,放纵自己贪欲的自由,而是心灵的清净。

  清净是心灵生活的空间,是自性得以舒展的条件。我们所以觉得心烦气躁,是因为我们失去性灵生活的空间。觉得苦闷烦恼,是因为我们被一些色相所缠缚。当我们被色相扰乱之时,我们的心理总是失去平衡,失去平心静气,失去恬静。那就是迷,就是心病。

  每个人本来具有“金刚之智”,它不但能用于出世,横超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直证圆觉,同时也是世间法的的根本智慧。每个人本来都很明理睿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事情处理得很好。但是自己一旦有了贪婪,有了不净的念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何一根受到“境界”的染著,失去其明照和觉察的本性,就有了弱点。这时许多错误的判断,就因此而起。在佛经里头,我们称这种错误叫心魔。心魔总是在不净时,才乘虚而入。牛头法融禅师(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在《心铭》中说:

  “一心有滞,

  诸法不同。”

  人总是心理有了染著,才失去正确的判断。所以贪小便宜的人总是赔大钱,小不能忍的人必然惹大祸,看不开放不下的人心理才发狂。爱财货者易中贪毒,盛气凌人者易中瞋毒,放不下心者易中痴毒。这三毒就是人类造作的孽源。

  我有一位老乡亲,毕生努力工作,稍有积蓄,一天被金光党骗了几十万元,被骗的原因就是为贪买便宜的珠宝,落得伤心若狂。许多人为了贪图利息高,放高利贷,造成血本无归;为了投机发财,弄得倾家荡产。人的聪明睿智,是清净的状态下才流露出来,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在《心王铭》中说:

  “清净心智,

  如世万金,

  般若法藏,

  并在身心。”

  就一般生活而言(世间法),清净与单纯是最珍贵的法则。就正觉成佛,究竟湼盘的出世间法而言,自净本心,使如来藏识显现自然本有的心王,亦乃修证之枢要。傅大士说:

  “净律净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无别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当我们不被贪婪、瞋罣和愚痴三种心毒污染自己的时候,心灵是清净的,自性智慧就显露出来,那就是悟佛知见,进而入佛知见。成佛悟道是没有出世与入世之分,没有职业和性别的不同,而在于保持心地的平净。那时候不但身心喜悦自在,而且具有圆满究竟的醒觉。牛头法融在所著《心铭》中说:

  “乐道恬然,

  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

  依无自出。”

  人只有在兀尔忘缘的时候,才可能有万法齐观的智慧;在寂静不生的时候,才可能放旷纵横,洒脱自在。

  自由是净心的结果,当我们不因为利在眼前而动心时,我们获得真自由。当我们受到批评或诽谤时,我们不为此而动肝火,那就是自由。当我们不执著于成见,不执著于一切情爱时,那就是自由。自由是自心不役于物,不受制于境界,永远保持清净、明朗和喜悦。心灵自由就是从种种缠缚中解脱出来,肯定本来质朴无华的真我。那时自己心理的运作,无论是情感和理智,自然调和而没有弱点,魔就不会乘虚而入,所以叫做“金刚般若”。这时所用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也就是般若智。

  净是现代心理卫生学上一项重要的心理学技术,无论是心理分析学派或人文心理学派,都把净当做个人解脱烦恼、排除焦虑、消除心理困境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透过净化,我们才可能对生活有崭新的认识,从而摆原有的困境,建立新的适应能力,再度点燃光明的希望。

  现代人的焦虑和苦闷,大部分来自欲望之不能满足,又无从克制欲望之不断萌生,于是产生了压抑,造成了苦闷,形成无止无尽的焦虑与煎熬。禅给我们的启示是:

  “外离相为禅,

  内不乱为定。”(《六祖坛经》)

  但是现代又有几多人能真正做到这禅定的清净呢?倘若我已经陷入烦恼的暗宅里,又怎么能像六祖慧能所说的“常须生慧日”,来照破那五蕴尘劳呢?我相信,禅者一定要告诉苦闷的现代人:放下!放下!但是现代人也会常常自怨自艾地说:放不下!放不下。但无论如何现代人一定要学习净的生活艺术,否则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顿与痛苦。

  关于净的道理,就心理学的领域来看,最早做完整研究的人要算佛洛伊德(S.Freud)。他认为净是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困顿的核心工作。因为净化使一个人的心智与情感回复到平静状态。人唯有处于平静状态,才能发现造成心理焦虑和病症的真相或原因。他认为焦虑和病症是因为抑制,而抑制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惧怕。所以如果我们能净化那些引发惧怕的种种因素,就能重新认识那真相,接受它、承担它,而疾病也随之消除。

  净化可以透过和心理疗家的谘询达成。一般人如果心理烦闷,也可以找个知心的朋友倾谈,而达到导泻的作用。通常经过谘商或与朋友倾谈之后,心情会恢复稳定,有时经过一番倾诉之后,会有释然的感觉。心理学家罗吉斯(C.Rogers)曾把净化和醒觉当做一体之两面,认为心理经过净化之后,即刻会产生解脱和释放,并导致一个人的清醒与重新适应。

  净化是争取理智和心衡的最好方法。当你为一件事情怒火中晓时,千万注意要净化自己,只要你有一点时间缄默,瞋罣之火即刻可以获得冰释。当你有些事情烦得发慌时,你一定要把它先搁置一下,找个调适的活动,如唱歌、咏诗、散步、旅行、度假等等,都有助于心灵的净化,等到净化过后再来处理原来令人烦心的事情,也就觉得容易多了。

  当我们的心智被种种贪婪、瞋罣和愚痴所薰染时,我们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公充和真知卓见,那是心理错乱的原因。《楞伽经》上说:

  “合业生相,

  深入计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故五识身转。”

  人由于种种的欲望和虚妄的念头,引起种种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业相,深深地牵引著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不能净化自己,从种种虚亡色相中净化出来,就会迷失自己。

  自性净土

  我们内在心理世界里,原本就是一个净土,但因为服许多贪婪和造作,才造成了心灵世界的污染,而把自性净土变成了污浊的世界。内心污染了,才有诸多的烦恼和痛苦,这时如能净化内在的世界,自性中的如来藏识便能大放光明,去成就圆成实性,那就是佛,就是醒觉。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六祖慧能说,念阿弥陀佛号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能告诉他说,心净就是佛土净,自性就是用功的道场。因此念佛往生,必须懂得自性的净化,以清净心和平直心去生活。《六祖坛经》上说:

  “凡愚不了自性,

  不识身中净土,

  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醒悟的人平心处世,不起非分之念,),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当一个人能自净本性的时候,心理就没…

《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