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與實現 第六章 清淨與自由

  禅悟與實現

  鄭石岩

  第六章 清淨與自由

  淨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質,淨顯然不同于靜。在禅者的眼光中靜未必就是淨,而淨一定能靜。淨是把心裏頭那些塵勞清洗出去,讓自己的真如本性回複原貌,就好像我們在清除汙染一樣,只要環境不再受汙染,自然有翠綠的青山,清澈的流水,亮麗的視野,從而有著舒適的感受。山水和藍天本來就有的,明月和綠野本來就存在的,只要能淨,萬物都能峥嵘並育。

  我們的心中也有一個山河雙地,它一樣能孕育一切,它就是我們的真如。只要我們懂得淨的道理,真如就會活生生地實現,而流露著智慧之光。反之如果我們用靜的方式來處理,就好像內在的一切活動停止下來,生活就失去活力。所以空心靜坐不是生活的正道。禅的本質就是要離開染著的“有”和空心靜坐的“無”,而使自性真如能顯露出來。《楞伽經》是達摩(約西元五二O——五二六年間來中國)用來印心的經典,在這本經裏頭釋迦牟尼佛說:

  “一切法性,

  離有無,

  不應作想。”

  也就是說,生活之道不是在于“有”上生心,也不是用“無”來斷滅,而是從淨化甯谧中發出真如的光明智慧,去落實地生活。馬祖有一首偈子說:

  “心地隨時說,

  莘提亦子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這裏所強調的仍然是一個淨字。因爲唯有淨化自性,才能做到事理無礙,只有在自性清淨了之後,這時所顯露出來的覺照才是真心,這時所作所爲都是自然的、中肯的、當生的。這種“當生”的舉止行爲,因爲沒有受到“作爲”的薰染,所以也就是“不生”。 馬祖在答覆一位學生的問題時說:

  “于心所生即名爲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心去處理事情,便會顧慮東,顧慮西,權衡得失,分辨高下。這些“顧慮”都不是事實的本身,而是“色”,由于色是虛假的,如果能警覺到這一點,而把它放下,那時所産生的理念就是真心,那就是“不生”或“無生”。能把握這一點,一天到晚,沒有不心安理得,恰如其分了。

  古人常說“無欲則剛”,當我們不在事理上另加上其他的企圖時,自性是清淨的。正因爲自性是淨的,所以也是至大至剛。有許多人,一做起事來就考慮到利益,考慮到權利,或者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批評,所以是被“色”相所轉,被境界所牽,以致不能把事情恰如其分的辦好。那是因爲自己被色所障,被塵勞所薰,以致自性不能實現,般若智不能大放光明。

  淨與心靈的自由

  許多人都會覺得星期六下午,一直到當天的認裏,是一個星期當中最喜悅,最適意自在的時間。爲什麼呢?根據我的訪問,大部分的人都認爲:這段時間可以把一切放下,而且第二天又是星期天,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閑,心裏覺得萬緣俱下,輕松自在。我想那是一種自由的喜悅,那種自由不是一般人爲所欲爲的自由,放縱自己貪欲的自由,而是心靈的清淨。

  清淨是心靈生活的空間,是自性得以舒展的條件。我們所以覺得心煩氣躁,是因爲我們失去性靈生活的空間。覺得苦悶煩惱,是因爲我們被一些色相所纏縛。當我們被色相擾亂之時,我們的心理總是失去平衡,失去平心靜氣,失去恬靜。那就是迷,就是心病。

  每個人本來具有“金剛之智”,它不但能用于出世,橫超叁界(色界、欲界、無色界),直證圓覺,同時也是世間法的的根本智慧。每個人本來都很明理睿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處理得很好。但是自己一旦有了貪婪,有了不淨的念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何一根受到“境界”的染著,失去其明照和覺察的本性,就有了弱點。這時許多錯誤的判斷,就因此而起。在佛經裏頭,我們稱這種錯誤叫心魔。心魔總是在不淨時,才乘虛而入。牛頭法融禅師(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在《心銘》中說:

  “一心有滯,

  諸法不同。”

  人總是心理有了染著,才失去正確的判斷。所以貪小便宜的人總是賠大錢,小不能忍的人必然惹大禍,看不開放不下的人心理才發狂。愛財貨者易中貪毒,盛氣淩人者易中瞋毒,放不下心者易中癡毒。這叁毒就是人類造作的孽源。

  我有一位老鄉親,畢生努力工作,稍有積蓄,一天被金光黨騙了幾十萬元,被騙的原因就是爲貪買便宜的珠寶,落得傷心若狂。許多人爲了貪圖利息高,放高利貸,造成血本無歸;爲了投機發財,弄得傾家蕩産。人的聰明睿智,是清淨的狀態下才流露出來,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在《心王銘》中說:

  “清淨心智,

  如世萬金,

  般若法藏,

  並在身心。”

  就一般生活而言(世間法),清淨與單純是最珍貴的法則。就正覺成佛,究竟湼盤的出世間法而言,自淨本心,使如來藏識顯現自然本有的心王,亦乃修證之樞要。傅大士說: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當我們不被貪婪、瞋罣和愚癡叁種心毒汙染自己的時候,心靈是清淨的,自性智慧就顯露出來,那就是悟佛知見,進而入佛知見。成佛悟道是沒有出世與入世之分,沒有職業和性別的不同,而在于保持心地的平淨。那時候不但身心喜悅自在,而且具有圓滿究竟的醒覺。牛頭法融在所著《心銘》中說:

  “樂道恬然,

  優遊真實。

  無爲無得,

  依無自出。”

  人只有在兀爾忘緣的時候,才可能有萬法齊觀的智慧;在寂靜不生的時候,才可能放曠縱橫,灑脫自在。

  自由是淨心的結果,當我們不因爲利在眼前而動心時,我們獲得真自由。當我們受到批評或誹謗時,我們不爲此而動肝火,那就是自由。當我們不執著于成見,不執著于一切情愛時,那就是自由。自由是自心不役于物,不受製于境界,永遠保持清淨、明朗和喜悅。心靈自由就是從種種纏縛中解脫出來,肯定本來質樸無華的真我。那時自己心理的運作,無論是情感和理智,自然調和而沒有弱點,魔就不會乘虛而入,所以叫做“金剛般若”。這時所用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也就是般若智。

  淨是現代心理衛生學上一項重要的心理學技術,無論是心理分析學派或人文心理學派,都把淨當做個人解脫煩惱、排除焦慮、消除心理困境的重要方法。因爲只有透過淨化,我們才可能對生活有嶄新的認識,從而擺原有的困境,建立新的適應能力,再度點燃光明的希望。

  現代人的焦慮和苦悶,大部分來自欲望之不能滿足,又無從克製欲望之不斷萌生,于是産生了壓抑,造成了苦悶,形成無止無盡的焦慮與煎熬。禅給我們的啓示是:

  “外離相爲禅,

  內不亂爲定。”(《六祖壇經》)

  但是現代又有幾多人能真正做到這禅定的清淨呢?倘若我已經陷入煩惱的暗宅裏,又怎麼能像六祖慧能所說的“常須生慧日”,來照破那五蘊塵勞呢?我相信,禅者一定要告訴苦悶的現代人:放下!放下!但是現代人也會常常自怨自艾地說:放不下!放不下。但無論如何現代人一定要學習淨的生活藝術,否則就會面臨更多的困頓與痛苦。

  關于淨的道理,就心理學的領域來看,最早做完整研究的人要算佛洛伊德(S.Freud)。他認爲淨是治療心理疾病和精神困頓的核心工作。因爲淨化使一個人的心智與情感回複到平靜狀態。人唯有處于平靜狀態,才能發現造成心理焦慮和病症的真相或原因。他認爲焦慮和病症是因爲抑製,而抑製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懼怕。所以如果我們能淨化那些引發懼怕的種種因素,就能重新認識那真相,接受它、承擔它,而疾病也隨之消除。

  淨化可以透過和心理療家的谘詢達成。一般人如果心理煩悶,也可以找個知心的朋友傾談,而達到導瀉的作用。通常經過谘商或與朋友傾談之後,心情會恢複穩定,有時經過一番傾訴之後,會有釋然的感覺。心理學家羅吉斯(C.Rogers)曾把淨化和醒覺當做一體之兩面,認爲心理經過淨化之後,即刻會産生解脫和釋放,並導致一個人的清醒與重新適應。

  淨化是爭取理智和心衡的最好方法。當你爲一件事情怒火中曉時,千萬注意要淨化自己,只要你有一點時間緘默,瞋罣之火即刻可以獲得冰釋。當你有些事情煩得發慌時,你一定要把它先擱置一下,找個調適的活動,如唱歌、詠詩、散步、旅行、度假等等,都有助于心靈的淨化,等到淨化過後再來處理原來令人煩心的事情,也就覺得容易多了。

  當我們的心智被種種貪婪、瞋罣和愚癡所薰染時,我們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公充和真知卓見,那是心理錯亂的原因。《楞伽經》上說:

  “合業生相,

  深入計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故五識身轉。”

  人由于種種的欲望和虛妄的念頭,引起種種不正當的思想和行爲業相,深深地牽引著我們的心智。如果我們不能淨化自己,從種種虛亡色相中淨化出來,就會迷失自己。

  自性淨土

  我們內在心理世界裏,原本就是一個淨土,但因爲服許多貪婪和造作,才造成了心靈世界的汙染,而把自性淨土變成了汙濁的世界。內心汙染了,才有諸多的煩惱和痛苦,這時如能淨化內在的世界,自性中的如來藏識便能大放光明,去成就圓成實性,那就是佛,就是醒覺。

  有一次一位弟子問六祖慧能說,念阿彌陀佛號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慧能告訴他說,心淨就是佛土淨,自性就是用功的道場。因此念佛往生,必須懂得自性的淨化,以清淨心和平直心去生活。《六祖壇經》上說:

  “凡愚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淨土,

  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醒悟的人平心處世,不起非分之念,),

  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

  當一個人能自淨本性的時候,心理就沒…

《禅悟與實現 第六章 清淨與自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