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與實現 第六章 清淨與自由▪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不善的念頭。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見性,不受愚迷,常行平直,西方只在刹那。因此念佛求生淨土,也必須從淨化自己著手,否則用功的方法就有了差錯。《六祖壇經》上說: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衆生,

  自性覺即是佛。”

  在心理曆程中,能夠使我們從自性中醒覺的唯一方法就是淨化。所以說:“但性清淨即是自性西方”。唐朝慧忠國師在答覆學生問“什麼是解脫”時說:

  “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這句簡單的回答,似乎象一部大經一樣,能發人省悟。在《楞伽經》裏記載著釋迦牟尼佛大慧菩薩的叮囑說:

  “法佛者攀緣離,

  一切所作根量相滅。”

  當一個人能放下種種攀緣和造作時,一切所作的妄想和緣起也就自然消滅。

  在《楞伽經》裏,釋迦牟尼佛對自性也有詳盡的解說。自性包括叁個部分;第一部分叫妄想自性,這在唯識論裏稱爲徧計所執,在大乘止觀中稱爲分別識。分別識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而存在的。如果六根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裏頭,就必然起心動念,失去真知的能力。由于起心動念是因爲外境的影響而造成的,它並非真實,正因爲它不是真實,所以會障礙般若智,而使人迷失。我們喜歡吃好吃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愛聽別人的稱贊,努力想成就盛名,這些都是分辨的結果所産生的欲望,這些起欲望會使人走向作奸犯科,會使人步入無明煩惱的心境。妄想自性産生分別識。它對真如自性來說是一種障礙或塵垢,它使如來藏識無從發出光明亮麗的智慧,所以妄想自性的必須淨化的部分。

  其次是緣起自性,在《唯識論》裏叫做他起性,《大乘止觀》中稱爲依他性。它是經過分辨識所造諸業,而隨之薰染輪轉的習性。它可以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隨時隨地出現幹擾我們的思維與判斷,所以又叫做現識。這種依他起性的從潛意識底層不斷源起的一些念頭,在日常處事接物之中隨時出現。通常我們在不經意之中,會産生一種不正當的意圖,一種情緒或沖動,這種沖動當時似乎是難以自製的,一旦付諸行動,往往招惹更多的煩惱與痛苦。當然也有可能産生創造性靈感,但如果不經過淨的洗煉,是不可能有真知的。這種依他起的業力,也是必須淨化的部分。

  第叁個部分就是成自性,在《唯識論》中又稱爲圓成實性,在《大乘止觀》中則稱爲真實性。它是自性的本體,是經過淨化之後才顯現出來的真空妙有,能成就一切又能離一切,所以叫如來藏心,是醒覺的真我。

  在我們的心理生活工作上,如果不懂得淨化自己,而不斷地起分辨,又不停地壓抑自己,那就會迷失自性,活在妄想的迷境裏頭,《楞伽經》上說: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騰而轉生。”

  當我們被境界牽著走的時候,自性開始紊亂起來,在毗盧性海(即法體或自性)裏頭,欣起了一波波的浪潮,以浪激浪,墮入煩惱與苦難的深淵。反之若能淨化自己,就能豁然開朗,生活在自性淨土之中,清心自在,自由逍遙了。

  釋迦牟尼佛說,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別,我們對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才會有執著,由于執著才有煩惱和薰染的業力。這些薰染了之後的種子,最後變爲跟著如來藏識打轉的障礙,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爲。即使人死了,這些業力仍然存在,再度轉輪,應諸有情而複生,生生不息,苦業不斷。倘若能自淨心意,分別而不執著于分辨之相,解脫薰染,一心清淨,那就是自由自在的如來。《六祖壇經》上說: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修持淨心使我們能應用六識的分別,而不流于六塵的執著,實現自由人生,而不流于貪婪的苦,那就是佛法的精要處,也是真空妙有的處世真理。

  懂得真空妙有的人,就好像你到公園遊玩一樣,由于不把花園占爲己有,所以能以空的心情去享受那顯現在眼前的花卉與樹木之美,鳥語花香的喜悅。因爲那時“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那種無盡無藏的喜悅,是無從言喻的。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把許多事放下,以淨心的“空”去生活,便無處不喜悅,無處不覺得豐足。

  淨不但是不一種心理衛生的法則,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孕育創造力的基本條件。淨使我們清醒和覺悟,清心而自在。淨同樣使我們放下種種束縛和成見,讓自性真如,散發著光明的智慧。

  清淨自性就是所謂的真如。真如不因爲有了妄想、分別和執著而減少,當然也不會因爲你放下執著和萬緣而增多。真如是不增不滅的,不生不滅的,它的關鍵在于能否透過淨化而大放樂明。誠如《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所說:

  “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滅故名之爲真。

  叁世諸佛及諸衆生,同以此一淨心爲體。”

  所以說當一個人能淨其本性進,自性真如便能照破種種見思和分辨的因惑,就能照破煩惱無明,獲大自在。因此淨心與修持是一體的。淨的修持使人從而自覺,顯露淨心之真如。淨心的自覺則産生了淨的功用,而發出清朗的法喜和智慧,那就證得自性淨土,並與十方諸佛國土相應。

  

  淨的實踐與止觀

  淨心不但是人類的治事智慧的來源,也是維持心理健康和人格統整的唯一憑藉。淨心使一個人不被外境誘惑牽引,而失去獨立和清楚的思考,同時也因爲以清淨之心待人,所以人際關系也就更爲平易。古人說“君子之交淡若水”,便是淨化的友情,而非別有所求的用心與熱絡。所以淨是人類性靈生活的最高表現,也是至高無上的生活藝術。

  淨心既如此重要,我們要怎麼實踐淨的修養功夫呢?

  天臺宗承佛陀的教義,特別是重視淨心的修持法門,亦即止觀法門。止是淨的修持,觀是淨所發出的智慧;止就是“覺于淨心”,觀就是“淨心自覺”。當我們的自性真如被種種物欲和妄想薰染時,我們就變得愚迷、□狂和嫉妒,而流于種種惡業。因此必須經過“止”的功夫,使障礙清淨性體的種種塵勞解脫,呈現本來面目,顯現般若智慧,這樣才能做到《六祖壇經》所謂:

  “偏財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來去自由,心體無滯,

  即是般若。”

  怎麼才能做到止呢?當然,那必須遵守淨戒,有了戒律才能保障自己不被汙染,這些戒律至少包括戒貪、戒瞋、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語等等。這些戒是漸進的,可以先修少分戒,再修多分戒,進而修滿分戒。戒律越是森嚴,心靈越能清淨。不過如果持戒的結果,變成一種勉強而不是自動自發的喜悅,戒律就失去了淨化性靈的效果。如果持戒的結果使自己變得痛苦和不自在,那就是有了障礙。止的功夫必須從漸修培養,那也就是北禅神秀(西元六O六——七O六年)所謂的漸修,他說: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佛拭,

  莫使惹塵埃。”

  我們把心中的叁毒(貪、瞋、癡)和五蘊塵勞放下時就是止,能不起分辨識時就是止,能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時就是止。除了從持戒中培養止與淨的功夫外,還有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是忏悔。忏悔是淨化心中種種煩惱的最佳方法。忏悔不只是認錯了事,而是要能改正。把“無始”以來的薰染和惡業,全部忏悔。一個學佛的人,每天都要用心的忏悔叁障(煩惱障、業障和果報障),令六根十惡悉皆清淨,從慚愧、畏懼和厭離中,轉叁障爲菩提心。從佛力佛恩中,觀罪性空,完全淨化,而表現于身、口、意,終于自見本性,發般若智。

  在佛學的經典裏有兩本與忏悔有關的曲籍,其一是《慈悲叁昧水忏》,另一爲《梁皇寶忏》,它們都在闡述修淨的方法。在禅宗裏頭,也講忏悔,《六祖壇經》的忏悔文是:

  1.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2.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诳染,從前所作惡業□诳等罪,悉皆忏悔,原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3.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從前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原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六祖慧能稱上項忏悔叫無相忏悔,能夠“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所謂忏就是忏前愆,使其永不複起;由于它是真心的忏,所以能夠忏盡。悔就是悔其後過,使自己永斷五蘊六塵的引誘,永斷薰染,更不複作,所以能完全的悔正。

  忏悔使一個人煩惱剝落,使自性如來,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朶。由于它是徹底的,所以不是知性的,而是體驗性的,同時也是主觀的,如人飲水一般,只能親嘗,無從言傅。它不但淨化了情感和情緒,使人落實在真實的生活裏,離分別而滿心歡喜;忏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種種業力,使心靈獲得自由,而顯現出自性光明的如來藏識。

  第二個修止的方法就是坐禅。六祖慧能說:“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性不動名爲禅”,當一個人能止住種種虛妄,不被外淩晨所動,不起心動念,就是禅定。但禅定並不是那麼容易辦得到,所以必須有個練習的方法,那就是打坐。打坐除了依照正確坐姿進行外,重視調整身心,特別是調息,使自己身心完全融合一致,專注清淨,心無雜念。最常用來克製雜念的方法的有:“數息”,那就是從一數到十,來回專心數著呼吸,心無旁骛。其次是“隨”,那是專注于鼻息,一心隨著呼吸間氣息的出入專注其流動。這種念與息俱的訓練,使心不再散亂。“隨”的訓練,亦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言行動靜,從而冷靜專注。再次就是“止”,也就是在打坐時,把注意力專注于身上的甘一點,由于專注得好像悉心照護著它,如保赤子一般,所以心不散亂。最後一種方法就是“觀想”,觀想把自己的精神提出來,去看著靜坐中的自己,靜靜地看著它,就像一個牧者在看牛羊吃草,不讓它去壞了秧苗一樣,以防止注意力的散亂。

  打坐的訓練,不但能培養一個人的專注,其對于身體健康亦有助益,它使我們靜下心來,在身心上産生鎮定作用,同時能保持良好的清醒與反應能力。

  淨化自性的用功方法,除了上述“忏悔”和修“止”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觀”了。觀是一種由動入靜,化薰染爲淨谧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如說,某甲罵我,我很生氣,如果及時觀照,想想那只不過是一系列的聲波而已,我爲什麼要對那些聲波生氣呢?如果再想想,我被他罵已經算倒黴了,現在自己卻爲了那些聲波而動怒動氣,豈不是自找苦吃?再想想自己生氣的意義是什麼,加以分析便發覺自己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血液裏頭的化學平衡發生變化,身體各個器官全部警戒起來。這時如果自己能從境況在跳出來觀照自己,就會覺得可笑,從而息怒。這種觀法就叫做思維觀《四十二章經》中說:“別人罵你,就像別人送你禮物一樣,如果你不收受,禮還是歸屬于罵我的人。”被罵的人如果有了這個思維觀,自己也就覺得釋然。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考試沒有考好是很傷心憂悶的,但只要想著:失敗正是給我教訓和改進的機會,記取教訓而努力未來,傷感也就消失。因此,被倒會而無法要回會錢的人,只要把它當作宿債,自己就會比較釋懷。

  第二種觀法叫做不淨觀。譬如說,修行的人涉想到漂亮小姐的時候,就想到她身上的不潔淨,鼻子裏都是鼻涕,嘴裏都是唾沫,肚子裏都是腥血不潔之物。並想到她死後也只不過一具骷髅,如此也就不想她了。人只要想著,自己的形體死後,只是一堆骨頭,把骨頭磨成了灰,被風吹散了,什也就不存在了,就會消除一些貪婪,而更積極于追求生命的第一義谛,參證清妙的正等正覺。

  另一種引發自己清淨的方法就是慈心觀。當我們發現宇宙萬物是互依其存,是彼此互爲圓滿的條件時,我們便會油然泛起一片慈悲之心,見人饑有如己饑,見人溺有如己溺。這時,自己對別人的憎罣自然消失,我與大自然的對立化爲親切的互賴,那就是慈心觀。在佛法的觀念裏,人與有情衆生,都曾經是親眷屬;只不過業力的輪轉,才化爲種種卵、胎、濕、化的生物,有了這種觀念,自然對一切有情衆生産生悲憫之心。

  此外,念佛也是一種觀想,當我們觀想著佛身莊嚴地出現在眼前時,我們開始感到一種平淨的感受。特別是念佛時,觀想自己即在極樂淨土,觀昭于《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經》中的淨土情境,那時可以萬緣放下,百慮盡除。

  觀不只用爲淨化自性,同時也是用來發慧的重要方法。比如直觀般若,能把我們帶入當下領悟與喜悅的清妙,能讓我們過著光明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是心理活動上創造力的來源。佛陀爲了教導我們善用觀的技巧。特別提出以下幾個法則(按:即四念處觀):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叁、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當我們能善用觀照的方法來解除心中的種種薰染,排除其煩惱時,我們自然獲得淨化。

  總之,淨是我們提升性靈生活的手段,也是自我實現的要件。淨不但能消除種種虛妄,使自己真正地自由起來,同時也是引發內在自我大放光明,過創造性生活的條件,這是淨對世間法的意義。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內在的心理世界得到清淨,自性含藏的萬法也就展現出來,這時內在的精神生活與外在十方諸佛的法界,也就得到相應,這種相應,就是“心淨即佛土淨”,而證入《華嚴經》所謂的一真法界(最高的精神生活),得無盡的法喜。

  

《禅悟與實現 第六章 清淨與自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