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禅的本质无非是要使人获得心灵自由,从种种造作和心理防卫机制中解脱出来,去过有创造性和清心自在的生活。然而现代人似乎正处于被名利和物欲所蒙蔽的不自在状态;无尽的物质享受和引诱,迫使心灵变得贪婪,变得贫困,变得浑身不自在,变得感情与理性发生疏离,而使精神生活陷入困境。现代人是福裕的,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精神上是赤贫的,贫穷到露出苍白、浮躁、紧张和不安的神情。

  神能拯救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代人所缺乏的就是以直观来看生活上的事事物物,以单纯的态度来答覆生活的意义。由于我们太重视分析、系统和逻辑思考,太强调左脑的功能,以致造成生活和思想上的偏态。现在,我们需要禅的智慧和方法,发挥右脑所肩负的直觉、统整和非语文的思考功能。人类只有把右脑和左脑平衡使用时,才能走向圆满实现之路。

  禅对现代人具有什么意义呢?我相信,禅所提出的法门,正是现代人所急需的救助之道。禅能给予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如次。

  回归到生活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领会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就能从中享受喜悦。无论你是在工作或者在休息,是在睡眠或者在饮食,一切都有是完美的,都能带来妙悦动人的体验,都具有令人欢喜的光明面和价值。所以说一切是现成的,是可爱的,只要你能当下投入,抓住它,让自己投入其中,就能流泻出生活的妙悦之泉,流露在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上。

  反之,如果把生活的本质忽略,一心一意想追求更多的占有和名器,就会疏忽平常生活所涵藏的意义和令人喜悦的清新感。由于现代的价值观念是“有”,而不是“是”,因此生活的本质已经“是什么”,面扭曲为“有什么”。由于不断地渴望与追求,牵肠挂肚,放不下心,而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生活变得一点也不喜悦,不活泼,不具创造性。

  禅并非告诉我们不要去工作,不能拥有生活的目标,而是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尽去生活,去工作,去实现生命的光明面。把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让目标符合自己的本质,笃实生活的本身。对于现代人而言,禅学的最关键性启示就是回归生活;放弃对妄念的追逐,笃笃当当地去生活。同时对于顺与逆,成与败,抱著超然的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怀。无门和沿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说,一个人当然要懂得欣赏春花秋月之美,但也不该忘掉在酷暑中品味凉风的清新和严冬里霜雪的美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胜负与得失看得太重,生活就会失去乐趣。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去看它,成败似乎不能影响生活的自在情趣。

  禅教我们先肯定生活。只有生活本身被肯定,心智才会冷静,才会保持相当的醒觉。而肯定生活的方法就是平常心,亦即不要在生活上“头上安头”。唐朝景岑禅师答覆弟子问“如何是平常心”时说: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这位弟子不懂得老师的意思,于是说“我不懂”,景岑禅师又告诉他说:

  “熟即取凉,寒即向火。”

  景岑禅师对“平常心是道”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事实上,平常心就是“累了应该休息,饿了应该吃饭”,而现代人则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饿了没有好好的吃饭。平常生活所表现的食、衣、住、行本来应该是喜悦的事,但是往往因为心中另有所系,以致不能享受它的情趣,而把一切变得勉强。当然,工作中也有同样的许多情趣,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工作中体验到那就是生命之美呢?

  禅不是教我们逆来顺受,而是要我们老老实实,笃笃当当地生活。这样才能体验到生之美和生之喜悦。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被名利物欲的境界牵著走。那样才是自由,才具有创造性,才是生活之实现。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非是教人回归到生活,不要在生活上加上丝毫的勉强和造作。那时所发现来的心智是真心,在真心观照之下,一切都会感到亲切自在。

  空就是性灵的资粮

  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繁忙的工技社会里,从早到晚处在竞争、挑战和扰扰攘攘的情绪生活之中。生活被许多的物欲,成见和情绪性妄念所盘据,于是心理生活空间变得狭隘了,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烦闷和暴躁是通常的反应。因此,现代人需要开阔的心理生活空间。青原行思对道的解释是:

  “长空不碍白云飞。”

  很明显地,人只有生活在“心量广大”的自性宇宙里,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心是一个内在的宇宙。当我们把一切放下时,心量广大了,就像一个外在宇宙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无碍地包容,而不因分辨而产生喜怒,对善恶发生动心,对高下有了仰慕与嫌怨。当心理生活空间广阔无垠时,我们就能从许多成见和现有的知见中解脱出来,把它转为智慧,而成为大用。现代心理学讨论创造性,也认为创造是在神清气爽,放下原有的成见时,灵感才浮现在眼前。崇慧禅师说: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一个人能在内在宇宙里,有著无垠的时空,自然就能显现那一朝风月的万物峥嵘。空与万有事实上是相即契的,相互依存的。执著在空犹如执著在有一样,使性灵的生机窒息。有一次一位学生问崇慧禅师说,什么是大通智胜佛。崇慧禅师说:

  “旷劫以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

  崇慧的答覆就像诗一般,把佛法的妙意说得淋漓尽致。一个从未被成见压抑的人,当然他是一位大通智胜的觉者,能即契一切,而不拥有一切,这种胸襟气度,绝非现代人处处在意,时时挂心,壅滞了本性的慧根所能跟他比拟的。

  空并不是百物不思形同枯木的心智,而是活络自由,使自己本性中的创造力得以舒展,而实现圆满的人生。因此空不是厌世,相反地,只有懂得心理空间的道理的人,才能真正的入世。僧灿大师说: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当我们能净化心灵时,我们就能见性,所谓见性就是展现真如本真之性,去过实现性活。故云: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当一个人能在空与有之间跳跃出来时,才是真正体会到一切无碍,体会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的丰足感。

  “空”这个法门不但能洗净现代人心中的焦躁和烦恼,而且是回归到创造性生活的唯一途径。

  悟与烦恼的解脱

  禅所指授的悟,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无上的价值。它对于内心充满烦恼的人,具有良好的教育和治疗作用。

  一个人所以陷入悲观、消极或怒不可遏的情绪,都是因为智慧受到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失望、怨恨与不甘损失的感受所蒙蔽,失去控制,而沦为情绪的奴隶。悟是对冶精神迷失最好的方法,是发现生活真相的途径,勘破万缘的利器。它是一个人看穿心世界的浓雾,从迷途中寻回自己的真我。所谓“悟无生忍”,就是从悟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获得“无生”那种不勉强不执著的智慧,而使自己如如不动,任运自在,那就是觉者。慧能大师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当我们能发现眼前种种烦恼的真正意义时,我们往往接纳了它,承担了它,而且正因为我们能接纳它和承担了它,所以我们在刹那间不觉得有任何负担,所以又是放下了。就心理生活而言,它存在著一个反向逻辑(paradox logics);当我们愈想得到它时,我们就愈会失去它,愈惧怕它时,它愈会缠著你。而悟就是从发现意义中,接纳烦恼,而使烦恼远离,承担一个苦闷,而使苦闷消失。其实,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你愈想成道,竭尽所能去修行(起有为法),就会离道愈远。反之,因悟而放下心来,道却自然展现在眼前。经过一番悟的过程,才能实现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慧能大师说: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懂得悟的实践,纵然听了全部经典和佛法,仍然无益于精神生活的提升,仍然陷在累劫之中。如果悟了,发现了,堪破了,那时事事物物等量齐观,平等自在,一切变得妙悦动人。

  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很多,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里,每天都要面临许多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从其中悟出来,我们就会被苦闷所包围。反之,如果我们能从中悟出来,就能有真知卓见,超越于成败和顺逆之外,得大自在智慧。

  不能没有生活格律

  现代人太讲究追逐物欲、各相和权势的自由,得少讲求心理上不受物欲束缚的自由。因此,愈是向外追求自由,内在性灵愈是失去自由。

  现代人不断地纵欲,而欲望无有止境,以致疲于应付。这就是导致不断竞争,不断引起“对立心态”的缘故。由于人与人之间是对立的,所以彼此都感到不安。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所以无法体验“参天地化育”的一体感。人变得愈来愈不安,愈来愈脆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砥砺我们的心智所致。

  禅教诫我们,必须重视格律。因为生活格律是砥砺我们转弱为强和心智成长的最佳处方。我们不为自己的生活定下格律,严加遵守,就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时我们即刻失去“定与静”,当然也跟著失去了“安、虑和得的智慧。”

  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无畏艰难,那就看自己有否遵照生活的格律去做。履行生活格律的人,总是能够自我控制。没有生活格律的人,总是为所欲为,陷自己于靡乱。佛性与烦恼是并存的,没有格律烦恼不去,佛性当然不得彰显。现性、情性和欲性是同时存在的,没有格律,现情和情性…

《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