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观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青源惟信禅师的参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当他初步参禅时,拘泥于世俗见解,看见山,看见水,只知晓山、水作为人的认识物件和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而在那里“客观”地存在着,山、水的形态、美丑与自己的“心”处于“分立”的状态。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境有”阶段。

  

第二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参禅,禅师领悟到作为“境”的山、水原来是“空”的,我们自以为我们观察到的山水是自然状态的、客观的山水,而其实我们能够观看到的山水仅仅是经过我们的“心”之“取相”而成的“相分”,这一“相”其实是我们的“心”之所造。因此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一过程就是唯识学中“境无识有”、“识体即唯”的阶段。

  

第三层,顿悟之后,禅师领悟到“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一超越的境界,其实就是上文所述的“唯识”的第三层含义:“境”虽无而非有,“识”虽有而仍空,不可定执其“两边”,而应取“中道”。

  

人们常常以为唯识学讲“唯识无境”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的虚无主义,或者是当下流行的哲学中所批判的“主观唯心主义”。其实并非如此。

  

唯识学着力强调的是,人们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仅仅是能够进入其视阈的那一部分,而进入视阈的过程一定是与自身的“心”互相攀缘而有所“构画”的过程。在这一“构画”过程中,能够被人的心所认识、感受的物件其实已经不是绝对客观的事物,而是已经沾染了个人色彩的“相”而已。如此看来,唯识学并不否定“对象”的“客观性”,而是承认奠定于“物件本身”之上的“境”的“假有”(即暂时存在,“缘起”性的存在)属性,“境”是“无”,是“非有”,否定的是“境”的“真有”,而肯定其“假有”的状态。

  

唯识学虽然强调“识”是“有”,那只是在“世俗”层面成立,换句话说,这一判定仅仅是在“有为法”之中成立,属于“俗谛”。而在解脱层面的“无为法”中言之,“识”本身也是“空”。也是需要转舍的。而转舍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的“转依”之道。

  

可以说,唯识学的核心教义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其基本含义如上文所述。而作为宗派的印度的瑜伽行派以及中国的法相唯识宗,其教义系统大体是一致的。古德硕学,归纳不一,但数下述归纳最为流行:(1)“唯识相”;(2)“唯识性”;(3)“唯识观”;(4)“唯识行”;(5)“唯识果”。本着就是遵循这一顺序来叙说“唯识观”的。

  

“唯识相”的核心是“八识”说以及“唯识无境”的道理,“相”即一切境,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如此等等。“唯识无境”是说,第八识即“藏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法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除了“识”的“分别”功能和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

  

“唯识性”是指“三性”、“三无性”。“三性”即是把世间法、出世间法归为三种,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唯识学通过这一学说向人们展示,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由人们的普遍的计度执着而暂时存在的,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由众多的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立,它们都没有固定不变之性,都是要变化的。既然如此,只要彻悟这一道理,在“依他起性”上遣除掉“遍计所执性”,那被遮蔽的万法的真实本质--“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自然就显露了出来。因此,唯识学认为,“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的诸法的“实性”,也就是依存于各种因缘而起的诸法的真实本性。这就是“唯识实性”。

  

应该指出,上文所举的青源惟信禅师的面对山水的顿悟过程,也可以用“三性”说获得理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层面即属于“遍计执性”起作用的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层面则属于“依他起性”起作用的阶段。最后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层面则属于“圆成实性”起作用的阶段。

  

前述的“唯识相”、“唯识性”是从事相上来看唯识的道理,而“唯识观”、“唯识行”、“唯识果”则是从“观行”方面来看唯识道理,这三者涉及到唯识学的修行方法、修行过程和修行结果。

  

“唯识无境”的学说,说到底是大乘佛教修行成佛之道的一种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唯识,是修习瑜伽的圣者在禅境修证中所体悟到的一切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的经验,由此证境而坚信“万法唯识”之说。因此,唯识学就是指引修行者求得解脱、趣向成佛之道的法门,是一种学“作佛”的学问。

  (杨维中 第二次佛教论坛修学体系论题的论文)

  

《唯识观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