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eft">青源惟信禅師的參禅過程分爲叁個層次:
第一層,當他初步參禅時,拘泥于世俗見解,看見山,看見水,只知曉山、水作爲人的認識物件和生存環境的一部分而在那裏“客觀”地存在著,山、水的形態、美醜與自己的“心”處于“分立”的狀態。這一過程可以稱之爲“境有”階段。
第二層,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參禅,禅師領悟到作爲“境”的山、水原來是“空”的,我們自以爲我們觀察到的山水是自然狀態的、客觀的山水,而其實我們能夠觀看到的山水僅僅是經過我們的“心”之“取相”而成的“相分”,這一“相”其實是我們的“心”之所造。因此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一過程就是唯識學中“境無識有”、“識體即唯”的階段。
第叁層,頓悟之後,禅師領悟到“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一超越的境界,其實就是上文所述的“唯識”的第叁層含義:“境”雖無而非有,“識”雖有而仍空,不可定執其“兩邊”,而應取“中道”。
人們常常以爲唯識學講“唯識無境”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的虛無主義,或者是當下流行的哲學中所批判的“主觀唯心主義”。其實並非如此。
唯識學著力強調的是,人們對于世界萬事萬物的認識僅僅是能夠進入其視阈的那一部分,而進入視阈的過程一定是與自身的“心”互相攀緣而有所“構畫”的過程。在這一“構畫”過程中,能夠被人的心所認識、感受的物件其實已經不是絕對客觀的事物,而是已經沾染了個人色彩的“相”而已。如此看來,唯識學並不否定“對象”的“客觀性”,而是承認奠定于“物件本身”之上的“境”的“假有”(即暫時存在,“緣起”性的存在)屬性,“境”是“無”,是“非有”,否定的是“境”的“真有”,而肯定其“假有”的狀態。
唯識學雖然強調“識”是“有”,那只是在“世俗”層面成立,換句話說,這一判定僅僅是在“有爲法”之中成立,屬于“俗谛”。而在解脫層面的“無爲法”中言之,“識”本身也是“空”。也是需要轉舍的。而轉舍的方法就是“轉識成智”的“轉依”之道。
可以說,唯識學的核心教義是“萬法唯識”、“唯識無境”,其基本含義如上文所述。而作爲宗派的印度的瑜伽行派以及中國的法相唯識宗,其教義系統大體是一致的。古德碩學,歸納不一,但數下述歸納最爲流行:(1)“唯識相”;(2)“唯識性”;(3)“唯識觀”;(4)“唯識行”;(5)“唯識果”。本著就是遵循這一順序來敘說“唯識觀”的。
“唯識相”的核心是“八識”說以及“唯識無境”的道理,“相”即一切境,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一切存在,如此等等。“唯識無境”是說,第八識即“藏識”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萬法得以存在的本體依據。除了“識”的“分別”功能和變現過程之外,並無真實的、實在的外境存在。
“唯識性”是指“叁性”、“叁無性”。“叁性”即是把世間法、出世間法歸爲叁種,即“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無性”就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唯識學通過這一學說向人們展示,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由人們的普遍的計度執著而暫時存在的,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由衆多的因素條件聚合而成立,它們都沒有固定不變之性,都是要變化的。既然如此,只要徹悟這一道理,在“依他起性”上遣除掉“遍計所執性”,那被遮蔽的萬法的真實本質--“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自然就顯露了出來。因此,唯識學認爲,“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的諸法的“實性”,也就是依存于各種因緣而起的諸法的真實本性。這就是“唯識實性”。
應該指出,上文所舉的青源惟信禅師的面對山水的頓悟過程,也可以用“叁性”說獲得理解。“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層面即屬于“遍計執性”起作用的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層面則屬于“依他起性”起作用的階段。最後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層面則屬于“圓成實性”起作用的階段。
前述的“唯識相”、“唯識性”是從事相上來看唯識的道理,而“唯識觀”、“唯識行”、“唯識果”則是從“觀行”方面來看唯識道理,這叁者涉及到唯識學的修行方法、修行過程和修行結果。
“唯識無境”的學說,說到底是大乘佛教修行成佛之道的一種法門。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唯識,是修習瑜伽的聖者在禅境修證中所體悟到的一切都是自心之所變現的經驗,由此證境而堅信“萬法唯識”之說。因此,唯識學就是指引修行者求得解脫、趣向成佛之道的法門,是一種學“作佛”的學問。
(楊維中 第二次佛教論壇修學體系論題的論文)
《唯識觀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