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33

  ..续本文上一页等持,抓住不松手,这是三昧。阿难对佛说,「将谓如来,惠我三味」,这个东西不用我修,这个正定正受实由修行而得,不起观念不行,阿难心思,不用我修,如来有恩惠,送给我这个正定正受等持。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我从来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身、各有各的心,谁也替不了谁,「本不相代」,让佛一说我才明白,我自己把见、闻、觉、知这个本心丢啦,拿着这个本心随着六尘就转啦,这是我错误的地方。虽然是我身体出家,俗语说当和尚,和尚这两个字,大家要知道,最贵重的尊称,释迦佛在世时都称大和尚,后来的出家人配不起称和尚两个字,称法师可以,要不是称个僧人,和尚两字是最尊称,到了中国,和尚二字弄的顶没有价钱,一说那事是和尚做的,把糟糕的事加在和尚身上;和尚二字翻中国话叫力生,他能有力量在世间上救度众生,谁配的起叫这两个字?平常人担不起,成了佛才称和尚,这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也跟着叫和尚,出家人也承认,我是和尚,这两个字担不起。所以阿难说,「失我本心」,我把本心丢失啦,怎么丢失的?跟着六尘转啦,「虽身出家」,我虽然出了家,像个出家人的形相,「心不入道」,我这个心不知道修行,分不清哪个是能?哪个是所?有能迷惑的、有所迷惑的,所迷惑的是六尘、能迷惑的是六识,就认识这六样,眼睛就认得色、耳朵认得声、鼻子认得香、舌头认得味、身上认得触、心里头随便乱想,你想想这不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吗?这是错的地方。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佛说这个比喻「譬如穷子」,自己甘心受苦,把他有钱的爹舍了,逃到旁处去,这是说人自己不认得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父亲,是个大父母、成佛的父母、一切众生的父母,就是人的天理,也叫天性、也叫性理,光有这个名,人都知道,不知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么用?「譬如穷子」,这是个穷儿子,他有有钱的爹不承认了、离开了,「舍父逃逝」,舍了他爹,他自己逃在远处去,自己甘心受苦,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这么个比喻,自己有福不会享。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这是阿难自己说的话,光听见佛法,不照着修行,也不得受用。「今日乃知,虽有多闻」,我今天才知道,上边佛说的这些话,虽然我听了不少,肚子里记了很多,若不依照起观念,不修行随着六尘转,修来修去,修生修死,到了时候就生,生死永远也没有完,受轮回苦。小孩子生下来就哭,就是难过,这难过是自己找的,你自己不生不灭的性没有难过,这道理就在这里。这佛法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事情,人人应当研究的、人人应当知道的,这除非佛慈悲心重,特意的示现,耐着烦的说法四十九年,佛三十岁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阿难说是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他说了个比喻,就像人家吃了八碗,又吃了十二个菜,即使说人家吃多少好东西,还代不了自己挨饿,「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说的这个法,阿难也知道、也常听,但是没照着行,这不就是数人家的宝,想人家的饭吗?自己不吃,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上来这节文还未讲完,这节文就是这个题目,这个宗旨就是领旨哀请,这是阿难尊者领受了佛的宗旨、佛的指教,他自己知道错啦,随跟着又哀请佛,相当详细的指教,上来他自己知道错啦,他自己比喻说,我像个穷子,「舍父逃逝」,自己把父亲舍啦,自己逃在远处去受苦,今日乃知道我早先错误,以多闻为宗旨,多听多闻不依着修行,与不修行者相等,是一样的,与不闻佛法的相等,你闻了修行就对啦,闻听佛法不修行,这比方光说食不能饱,饭吃在肚子里才能充饥、才能解饿,我就是受了这个病,他到了这时候,自己认错。说「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这就是心里头明白,说我等就是我这一类的人,现今受了「二障所缠」,什么是二障呢?障就是遮障,缠是解不开,缠在身上,这种障碍有两种:一是事障、二是理障,怎么叫事障?事障就是烦恼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怎么成了烦恼障?我们人在世间上应酬这个事实,当仁不让是有事情做了,你为这个事情,就能起烦恼,若没有事情,他哪里有烦恼?二种是理障,你要明白学习佛法,这个道理可有一宗旨,你要学来的这个道理,要是没悟到这个真理,所学的道理都是障碍,这叫所知障,所以这个理障是所知,阿难尊者就是这样,他说「二障所缠」,他学了不少,不会用,光把名词学会,对自己修行不知道怎么用,这叫所知障,你光知道这是所知道的,他学来的当然是心里头知道了,知道不会用,你不知道这个理究竟在哪里?光学了点所知的事情,这叫所知障,所知道的事情,就把自己的本性遮障了,这二种障,你没从根本上解决,你光学会了,也会说、心里也知道,这正把你那个真理遮障住啦。所以这个佛法的道理,你要学到究竟,你把这一切的言语都得放下,那这话是领你上这条道上来的,你在心里头记住那些言语,你不是把你的本心就障住了,你学的那个、听的那个,佛讲的时候,就让你把心里头的麻烦,把这些葛藤杂性除净了,就对啦!没有另外的道理,你记一肚子所知道的事情,你认为这就是佛法,就把自己误了,就叫所知障,也叫理障。

  

  底下说障碍根本,说「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这个良字就做个真实的意思,实实在在不知道,「寂常心性」,寂就是寂然不动、常是常常的随缘,说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这四个字是最要紧,所以这个心性是全体全用,这个性为体、心为用,这个性是常常的寂然不动、这个心是常常的随缘,随缘是用、性就是理体,所以在经教上有两句成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早先讲过多次,这个不变就是个性体、随缘就是心上起用,这个体用是不相离的,离开体就不能用、离开用就没有体,体用不相离,然而体还是体、用还是用,这个体用怎么不相离呢?我说个比喻大家就知道。你看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个体;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是用,这是人的体用不相离,大家要知道,行、住、坐、卧你离不开身体,你有这个身体才有行、住、坐、卧。这体要在道理说,就是人的性,这个用就是性上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心的变化,所以一个心、一个性,心性,这是一体一用,这心无论怎么动转也没离开性,离开性,这个心就没有本位,这个性也离不开心,体还是体、用还是用,就是说的比喻,那身体还是身体,行、住、坐、卧还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离不开身体,身体也离不开行、住、坐、卧,这道理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种道理得要知道。阿难尊者自己说「良由不知」,实实在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那里?就是不知道「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怜愍我是穷露无依,他这才求修行的法,一点依靠也没有,就如同穷人没有依止之处,得怎么样去修?还得请佛发明,「发妙明心,开我道眼」,请佛发挥这个不可思议的、明明了了的心,这才能够开我的道眼。道眼这个名词义理很宽,含有三种眼:初一步就是慧眼,二圣人证到慧眼,也叫道眼,就证到法眼,也叫道眼,佛才有佛眼,到了极顶,也叫道眼。说到眼一共有五层:第一种是肉眼,俗语说肉眼凡胎,只见眼前的事物;二种是天眼,能见四天下的事情,以上两种皆是凡夫,都不称道眼;再说到慧眼,阿罗汉证到慧眼,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入定才能知道前后的因果,也称道眼;菩萨的法眼,不必入定,能见一切众生根性是深是浅,机缘成熟不成熟、前世后世的所以然是怎么回事都知道,这名字叫法眼;到了佛眼,也不用入定,是随便多少万世的事情他都知道,这叫佛眼,这三种皆称道眼。阿难的意思哪一种眼都好,佛眼是更好,说顶不好也叫我开点慧眼,也比肉眼天眼强,这是阿难哀求佛发挥这个不可思议的,这个明明了了的心,我光知道名字,不知道是这么个意思,要开发我的妙明心,不思议的心,然而也能开我的道眼,这道眼不知道哪一步的道眼,可高可低,总比凡夫的眼睛好,这是他恳求的话,以下是佛回答他的话。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剎。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要想回答他,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这时放光,这是惊动世间人,不一定说话才能明白,你用眼睛观,更容易明白,所以佛放光,就因为让人认识自己天然的理性。阿难恳求开道眼,佛放光现瑞,观这个祥瑞之相,「从胸卍字」是其中一种相好,这种相好很有意思要研究。从卍字放光,表示人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这个卍字竖穷三际,表示高级、中级、下级,天、地、人三才的意思;横遍十方,横着又一竖一横,这是个十字,四正隅上下都表示出来,一横一竖,这是个十字,这是横遍十方;还有四个拐勾,这么一转,这是周遍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这就是一个活动性转的都围过来了,他不能把他围严了,围严了就显不出来啦,这是现出左旋右转。所以佛这个光,向左边旋,我们学佛人,凡一切事都向右边转,我们绕佛都是向右边绕,他是表示我们趋向佛道,佛是左边旋,俯就众生,这两下才能接洽我们向着佛走,佛向着我们走这两下才能走对了头,要是顺一边,就不行。说从胸卍字放光,这表示不是一个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人人的心都是这个样子,你们不承认,不知道,也不向这上做,所以…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