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3

  ..續本文上一頁等持,抓住不松手,這是叁昧。阿難對佛說,「將謂如來,惠我叁味」,這個東西不用我修,這個正定正受實由修行而得,不起觀念不行,阿難心思,不用我修,如來有恩惠,送給我這個正定正受等持。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我從來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身、各有各的心,誰也替不了誰,「本不相代」,讓佛一說我才明白,我自己把見、聞、覺、知這個本心丟啦,拿著這個本心隨著六塵就轉啦,這是我錯誤的地方。雖然是我身體出家,俗語說當和尚,和尚這兩個字,大家要知道,最貴重的尊稱,釋迦佛在世時都稱大和尚,後來的出家人配不起稱和尚兩個字,稱法師可以,要不是稱個僧人,和尚兩字是最尊稱,到了中國,和尚二字弄的頂沒有價錢,一說那事是和尚做的,把糟糕的事加在和尚身上;和尚二字翻中國話叫力生,他能有力量在世間上救度衆生,誰配的起叫這兩個字?平常人擔不起,成了佛才稱和尚,這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也跟著叫和尚,出家人也承認,我是和尚,這兩個字擔不起。所以阿難說,「失我本心」,我把本心丟失啦,怎麼丟失的?跟著六塵轉啦,「雖身出家」,我雖然出了家,像個出家人的形相,「心不入道」,我這個心不知道修行,分不清哪個是能?哪個是所?有能迷惑的、有所迷惑的,所迷惑的是六塵、能迷惑的是六識,就認識這六樣,眼睛就認得色、耳朵認得聲、鼻子認得香、舌頭認得味、身上認得觸、心裏頭隨便亂想,你想想這不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嗎?這是錯的地方。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佛說這個比喻「譬如窮子」,自己甘心受苦,把他有錢的爹舍了,逃到旁處去,這是說人自己不認得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父親,是個大父母、成佛的父母、一切衆生的父母,就是人的天理,也叫天性、也叫性理,光有這個名,人都知道,不知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怎麼用?「譬如窮子」,這是個窮兒子,他有有錢的爹不承認了、離開了,「舍父逃逝」,舍了他爹,他自己逃在遠處去,自己甘心受苦,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這麼個比喻,自己有福不會享。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這是阿難自己說的話,光聽見佛法,不照著修行,也不得受用。「今日乃知,雖有多聞」,我今天才知道,上邊佛說的這些話,雖然我聽了不少,肚子裏記了很多,若不依照起觀念,不修行隨著六塵轉,修來修去,修生修死,到了時候就生,生死永遠也沒有完,受輪回苦。小孩子生下來就哭,就是難過,這難過是自己找的,你自己不生不滅的性沒有難過,這道理就在這裏。這佛法並沒有什麼稀奇的事情,人人應當研究的、人人應當知道的,這除非佛慈悲心重,特意的示現,耐著煩的說法四十九年,佛叁十歲時就明白了這個道理,阿難說是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他說了個比喻,就像人家吃了八碗,又吃了十二個菜,即使說人家吃多少好東西,還代不了自己挨餓,「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佛說的這個法,阿難也知道、也常聽,但是沒照著行,這不就是數人家的寶,想人家的飯嗎?自己不吃,終不能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上來這節文還未講完,這節文就是這個題目,這個宗旨就是領旨哀請,這是阿難尊者領受了佛的宗旨、佛的指教,他自己知道錯啦,隨跟著又哀請佛,相當詳細的指教,上來他自己知道錯啦,他自己比喻說,我像個窮子,「舍父逃逝」,自己把父親舍啦,自己逃在遠處去受苦,今日乃知道我早先錯誤,以多聞爲宗旨,多聽多聞不依著修行,與不修行者相等,是一樣的,與不聞佛法的相等,你聞了修行就對啦,聞聽佛法不修行,這比方光說食不能飽,飯吃在肚子裏才能充饑、才能解餓,我就是受了這個病,他到了這時候,自己認錯。說「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這就是心裏頭明白,說我等就是我這一類的人,現今受了「二障所纏」,什麼是二障呢?障就是遮障,纏是解不開,纏在身上,這種障礙有兩種:一是事障、二是理障,怎麼叫事障?事障就是煩惱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怎麼成了煩惱障?我們人在世間上應酬這個事實,當仁不讓是有事情做了,你爲這個事情,就能起煩惱,若沒有事情,他哪裏有煩惱?二種是理障,你要明白學習佛法,這個道理可有一宗旨,你要學來的這個道理,要是沒悟到這個真理,所學的道理都是障礙,這叫所知障,所以這個理障是所知,阿難尊者就是這樣,他說「二障所纏」,他學了不少,不會用,光把名詞學會,對自己修行不知道怎麼用,這叫所知障,你光知道這是所知道的,他學來的當然是心裏頭知道了,知道不會用,你不知道這個理究竟在哪裏?光學了點所知的事情,這叫所知障,所知道的事情,就把自己的本性遮障了,這二種障,你沒從根本上解決,你光學會了,也會說、心裏也知道,這正把你那個真理遮障住啦。所以這個佛法的道理,你要學到究竟,你把這一切的言語都得放下,那這話是領你上這條道上來的,你在心裏頭記住那些言語,你不是把你的本心就障住了,你學的那個、聽的那個,佛講的時候,就讓你把心裏頭的麻煩,把這些葛藤雜性除淨了,就對啦!沒有另外的道理,你記一肚子所知道的事情,你認爲這就是佛法,就把自己誤了,就叫所知障,也叫理障。

  

  底下說障礙根本,說「良由不知,寂常心性」,這個良字就做個真實的意思,實實在在不知道,「寂常心性」,寂就是寂然不動、常是常常的隨緣,說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這四個字是最要緊,所以這個心性是全體全用,這個性爲體、心爲用,這個性是常常的寂然不動、這個心是常常的隨緣,隨緣是用、性就是理體,所以在經教上有兩句成語,「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早先講過多次,這個不變就是個性體、隨緣就是心上起用,這個體用是不相離的,離開體就不能用、離開用就沒有體,體用不相離,然而體還是體、用還是用,這個體用怎麼不相離呢?我說個比喻大家就知道。你看我們這個身體,這是個體;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是用,這是人的體用不相離,大家要知道,行、住、坐、臥你離不開身體,你有這個身體才有行、住、坐、臥。這體要在道理說,就是人的性,這個用就是性上起的作用、就是這個心的變化,所以一個心、一個性,心性,這是一體一用,這心無論怎麼動轉也沒離開性,離開性,這個心就沒有本位,這個性也離不開心,體還是體、用還是用,就是說的比喻,那身體還是身體,行、住、坐、臥還是行、住、坐、臥;行、住、坐、臥離不開身體,身體也離不開行、住、坐、臥,這道理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種道理得要知道。阿難尊者自己說「良由不知」,實實在在不知道這個理由在那裏?就是不知道「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憐愍我是窮露無依,他這才求修行的法,一點依靠也沒有,就如同窮人沒有依止之處,得怎麼樣去修?還得請佛發明,「發妙明心,開我道眼」,請佛發揮這個不可思議的、明明了了的心,這才能夠開我的道眼。道眼這個名詞義理很寬,含有叁種眼:初一步就是慧眼,二聖人證到慧眼,也叫道眼,就證到法眼,也叫道眼,佛才有佛眼,到了極頂,也叫道眼。說到眼一共有五層:第一種是肉眼,俗語說肉眼凡胎,只見眼前的事物;二種是天眼,能見四天下的事情,以上兩種皆是凡夫,都不稱道眼;再說到慧眼,阿羅漢證到慧眼,能觀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果,入定才能知道前後的因果,也稱道眼;菩薩的法眼,不必入定,能見一切衆生根性是深是淺,機緣成熟不成熟、前世後世的所以然是怎麼回事都知道,這名字叫法眼;到了佛眼,也不用入定,是隨便多少萬世的事情他都知道,這叫佛眼,這叁種皆稱道眼。阿難的意思哪一種眼都好,佛眼是更好,說頂不好也叫我開點慧眼,也比肉眼天眼強,這是阿難哀求佛發揮這個不可思議的,這個明明了了的心,我光知道名字,不知道是這麼個意思,要開發我的妙明心,不思議的心,然而也能開我的道眼,這道眼不知道哪一步的道眼,可高可低,總比凡夫的眼睛好,這是他懇求的話,以下是佛回答他的話。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佛要想回答他,這是個大問題,所以這時放光,這是驚動世間人,不一定說話才能明白,你用眼睛觀,更容易明白,所以佛放光,就因爲讓人認識自己天然的理性。阿難懇求開道眼,佛放光現瑞,觀這個祥瑞之相,「從胸卍字」是其中一種相好,這種相好很有意思要研究。從卍字放光,表示人心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周遍法界;這個卍字豎窮叁際,表示高級、中級、下級,天、地、人叁才的意思;橫遍十方,橫著又一豎一橫,這是個十字,四正隅上下都表示出來,一橫一豎,這是個十字,這是橫遍十方;還有四個拐勾,這麼一轉,這是周遍法界。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周遍法界,這就是一個活動性轉的都圍過來了,他不能把他圍嚴了,圍嚴了就顯不出來啦,這是現出左旋右轉。所以佛這個光,向左邊旋,我們學佛人,凡一切事都向右邊轉,我們繞佛都是向右邊繞,他是表示我們趨向佛道,佛是左邊旋,俯就衆生,這兩下才能接洽我們向著佛走,佛向著我們走這兩下才能走對了頭,要是順一邊,就不行。說從胸卍字放光,這表示不是一個心,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周遍法界,人人的心都是這個樣子,你們不承認,不知道,也不向這上做,所以…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