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15

  ..续本文上一页眠」之说,认为「随眠」为「烦恼」之习气,特指「种子」。因为烦恼之「种子」随逐众生,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之中,因此称「烦恼种子」为「随眠」。②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 此二句是从「心」的角度言说「随眠」的藏伏之处。「随眠」藏伏于第八「阿赖耶识」,因为其微细难知而称之为「深心」。而藏于「阿赖耶识」中的「随眠」追逐前七识而有分别心的产生与存在。③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 此二句是言说「随眠」存在于三界之中,并且与同一界中的「心」相应,与不同界的「心」不相应。④久远随行相 关于此三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久远随行相』者,约『地』明『处』。《论》云『随顺乃至有顶故』。然『有顶之言』,通有二义:一、至『金刚之顶』。二、至『三有之顶』。今取通大、小义,直云『有顶』。《论经》但云『远入』,今云『久远』,亦无始来上至九地顶故。」澄观讲「有顶」主要有两层涵义:其一指「金刚三昧」,即菩萨在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其二,「有顶」,又称「色究竟天」,即「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因而称为「有顶」。此处二义兼有。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⑤无始不拔相 这是说,「随眠」从其存在处所言之,是无边无际的;从其存在时间言之,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因为其未曾修习而获得智慧,因此呈现出「不拔出」之相。⑥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 这是说,由于众生的所行与禅定等修行相违背,因此,「随眠」使得禅定的效力减低,不能灭除「爱」与「见」等。⑦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 从此句以下是说明「以何随逐」。「三有」即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欲有」,即欲界的生死;「色有」,即色界的生死;「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由于「随眠」的随逐,使得众生在三界之中轮回不断。⑧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 这是说,「随眠」的随逐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⑨开诸处门相 这是说,从众生转生,形成「六根」之时,「烦恼」(即释文中的「使」)就从被打开的「六根」之门中挤入而同时产生了。而此「烦恼」又熏习「阿赖耶识」,使其集起、聚集、生长「种子」。⑩坚实难治相 这是说,此「随眠」即便是在禅修之中也难于得到真正的对治。11地处成就不成就相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地处』等者,微细随逐。此于上『有顶』处,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然九地有二义:一、约三界九地。虽并成就,细故不知成处多少,名『不成就』。如世眠者,梦中谓觉。二、以善慧为九地。十地犹有,故名『微细』。『不成就』者,此地中分有断除故。故下偈云『金刚道灭方毕竟』故。」「有顶」的涵义见此章注释④。「金刚定」为菩萨十地之后所获得之禅定,于此「定」之中,方纔尽断「随眠」。而在第九「善慧地」仍然未能彻底消除烦恼的微细种子,甚至在第十地也是如此。12唯以圣道拔出相 关于此三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离苦随逐。谓唯『无分别智』、出世间圣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触。」「随眠」只有凭借「无分别智」(佛智)方纔能够拔出,譬如众生在睡眠中被触动而清醒。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如实知晓众生所具有的随眠的种种相状,这些相状有:随眠与深心即阿赖耶识共生之相,与前七识共生之相;随眠与心相应、不相应的差别相;随眠的久远随行之相;随眠无始以来就存在而不拔出之相;随眠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都相违之相。」

  「随眠在三界之中相续使得众生转生而系缚之相;随眠使众生无边的心相续而现起之相;随眠在六根之门开启之时潜入之相;随眠的坚实难治之相;随眠所住的地处成就、不成就之相;随眠只有在圣道纔能拔出之相。」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①;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爱、欲生无始乐着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②。」

  【章 旨】此章具体解释菩萨应该如实知晓的众生「受生稠林」的种种相状。经文从八方面来综合说明众生转生的所有报相。

  【注 释】①有想无想差别 这是说作为业报的「有想众生」与「无想众生」是不同的。「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的有情众生。「无想」,指全无想念等作用的众生。②欲爱欲生无始乐着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欲求众生」是指向外追求「五欲」的众生。「有求众生」是追求「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正报之果。「邪梵行求众生」,其所选择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这类众生即是外道众生。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如实知晓众生转生的种种相状,这些相状有:随业受生之相;六道差别之相;转生于色界、无色界的差别相,转生为有想众生与无想众生的差别相;业为田,被爱水所滋润,被无明所暗覆,识为种子,在业之田上长出『有』芽之相;名与色依持而产生,二者不相远离之相;痴、爱、希求继续存在之相;从无始以来乐于执着欲爱、欲而生之相,虚妄地认为三界为出世间而贪求之相。」

  「又知习气①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②;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③;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④;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⑤;实、非实熏习相⑥;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⑦。」

  【章 旨】此章具体解释菩萨应该如实知晓的「习气相续稠林」的种种相状。经文从十方面来综合说明「种子熏习」的各种相状的。「熏习」,指将一法之势力熏附于他法之上,犹如以香气熏附于物。

  【注 释】①习气 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指由于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人心中所留的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②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 澄观说,此二句都是以过去世与现世相对而说熏习。③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 澄观说,此三句都是以现世而说熏习。④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 「中有」即「中阴身」,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澄观说,此二句都是以现世望未来而说熏习。⑤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 「烦恼」即便是修行至「无漏」,也仍然以「习气」形式起作用。⑥实非实熏习相 简言之,「实」是指其修行之方向与佛法一致。而「非实」则指外道之修行。⑦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 因为熏习作用的关系,修行之时应该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如实知晓众生习气的种种相,所谓:过去世之业与现世之果是一致还是不一致之相;六道不同的熏习之相;亲近不同的众生会得到不同的熏习之相;随业烦恼而有相应差别的熏习相;善、不善、无记之三种性质有不同的熏习相;由于现世的状态不同,在入后有之后有不同的熏习相;习气所受到的熏习与获得的果报次第相同相;烦恼即便是修行至无漏,也仍然以习气形式起作用之相;与佛法一致与不一致的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受的熏习相。」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①。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②;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③;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④;深着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⑤。」

  【章 旨】此章具体解释菩萨应该如实知晓的众生「三聚差别稠林」的种种相状。经文分五个方面来综合说明众生修行中所出现的三种可能结果。

  【注 释】①正定邪定不定相 此句为此章的总句。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有涅槃法即为正确的方向,无涅槃法即为不正确的发展方向,出二者之外的属于不确定。具体地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属于「正定」,外道凡夫属于「邪定」,一般凡夫属于「不定」。②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 这是说,「正见」是产生善行的原因,「邪见」是产生恶行的原因,而由于没有正确的智慧去抉择,也未选择外道的否定因果律的存在,因此,其发展方向仍然不确定。③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 「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种须堕入五种无间地狱的重罪。「五根」是指五种慧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是说,犯五逆大罪属于邪恶的确定方向,即堕入三恶道。有五种慧根则是正确的确定方向,死后转入三善道。不属于前二者的,其转生方向仍然不确定。④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 这是说,外道行与佛教所言「八正道」相反的「八邪道」,因此,其作为随后之报应的性质是确定的。而声闻的「正性」使其进入圣人位成为确定不移的事情,其可以进入「见道位」。有「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的众生,其转生方向仍然不确定。⑤深着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修习大乘者,也有三种发展方向。「着邪法」是指「六蔽」。「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这「六蔽」是:其一,「悭」、「贪」…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