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P8

  ..续本文上一页宣讲此地的「二种修行」与三种「修行胜」。前者是指「发勇猛修行」与「丈夫志修行」。三种「修行胜」为「般若因胜」、「般若体现胜」、「般若用胜」。

  其三,「三昧胜」。「三昧胜」是指此地菩萨所获得的十种「空三昧门」。十种空三昧的名目为:「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

  其四,「不坏心胜」。进入此地的菩萨能够获得九种坚固不退转的心。其九种心如经中所说:「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

  其五,「自在力胜」。菩萨依持于前述十种「不坏心」而获得九种自在力,如经中所言:「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甚深法藏。」

  「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①。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即「调柔行」,含有三层涵义:第一,「见多佛」为「练行缘」。第二,「能练行」,包含「供佛福行」(即「供养诸佛」)、「回向大行」以及「忆持不舍」三方面的内容。第三,「所炼净」,内容为「转更明净」。

  【注 释】①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 这是说,菩萨于此地所修的「方便智」,就如同毗琉璃,以其打磨真金,即所证的出世智慧,即可使其更加晶莹明亮,即般若现前。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都以广大心、深心,承事供养诸佛,尊重赞叹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听受佛说法,只要一听之后,便随即受持,获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获得诸佛甚深法藏。」

  「菩萨住于此地中,经过百劫,经过千劫,甚至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而更加明亮清净。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多次打磨使其晶莹,其转而更加明亮清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也是如此,以方便智慧随逐观察,转而更加明亮清净,证得智慧,脱离了那些障碍,没有什么可以遮蔽其光明。」

  「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①,四种风轮②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③所不能坏。」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起灭除众生烦恼的作用。

  【注 释】①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 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譬如月』下,明『教智净』。以月光宽大,胜于前地,但取月轮为喻也。」②四种风轮 关于此譬喻,澄观解释说:「『四种风轮』者,……就义释,即四时之风。春曰『和风』,喻『烦恼魔』,顺爱心故。夏曰『炎风』,喻于『蕴魔』,多热恼故。秋曰『凉风』,亦曰『金风』,喻于『死魔』,果熟收杀故。冬曰『寒风』,喻于『天魔』,败藏人善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③四种魔道 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行四魔行,即是魔道。」「四魔」,是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烦恼魔」,指恼害众生身心的「贪」、「瞋」、「痴」等烦恼。「蕴魔」,指起种种障害而构成众生生命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又作「阴魔」、「五蕴魔」、「阴界入魔」等。「死魔」,指能断众生命根的死。「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及其眷属,以其憎嫉贤圣的无漏法,作出种种扰乱,妨害众生行善事,使其无法成就出世间善根,又作「天魔」、「天子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譬如月光,照耀众生的身体,使其获得清凉,是四种风轮所不能破坏的;此地菩萨所有的善根也是如此,能够灭除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的烦恼炽火,是四种魔道所不能破坏的。」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①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三、第四部分——「别地行相」和「结说地名」的内容。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其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般若波罗蜜多」为主。

  【注 释】①般若波罗蜜 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智度」。「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指理解、领悟佛法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特殊智慧,具有直观或直觉的特性。「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的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因此又称为诸佛之母。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只是追求迅速进入涅槃,不穷智之边际,因此不能获得般若波罗蜜;只有菩萨追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因而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只是属于菩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行的十种波罗蜜多中,般若波罗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种波罗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的内容。」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与下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此章从两方面宣说「果胜」: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善化天王」。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的「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等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此地,大多作为善化天王,对于世间众生所做的事情能够自在无碍,对于一切声闻的所有问难都不能退缩和屈服,能够使众生除去、灭掉我慢,并且使其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如此一切诸所作业,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甚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禅定果胜」的内容。世亲将其归纳为:「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为世亲对初地的相关部分的解释,关于第六地,经文中,「百」递进为「百千亿」。)而「三昧所作胜」则同样是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如果发奋勤行精进,在一念之间,就得以进入百千亿数三昧,甚至示现百千亿数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章 旨】此章为「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百千亿』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五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禅定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四)、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