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显现于前。」
「菩萨如此修三解脱门,远彼、我之想,远离作者、受者之想,远离有、无之想。」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
「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恶,无有自性,不生不灭。」
「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①,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②。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③」
【章 旨】此章为「彼果胜」之二——「修行胜」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此地的「二种修行」与三种「修行胜」。三种「修行胜」为「般若因胜」、「般若体现胜」、「般若用胜」,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恒起大悲不舍众生 此二句是言三种修行胜的第一种「般若因胜」,「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智而起悲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②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 此二句是言三种「修行胜」的第二种「般若体现胜」,「般若是通,名『无障碍智』;是别,称『无碍佛智』。虽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明』即门也。」③成就如是智光明已等四句 此四句是言「般若用胜」,其涵义是「不住之相。谓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有为。后二句,见理不坏事,故不住无为。即有为、涅槃平等证故。『以菩提』下,不住所为,智慧助道未满足故;不住有为,功德助道未满足故。不住无为,又俱未满故。俱不住。」(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而增强,精勤修习,使未能圆满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圆满的缘故。」
「进入此地的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有为,有因缘和合则转变,无因缘和合则不转变;因缘聚集则转变,因缘不聚集则不转变。我如此知晓有为法具有很多过患,应当断绝此和合因缘;然而为了成就众生的缘故,我也亦不毕竟灭除诸行』。佛子!菩萨如此观察有为法具有很多过错甚至恶,有为法无有自性,不生不灭。」
「于是,菩萨一直产生大悲,不舍弃众生,随即获得般若波罗蜜多显现于前,这就叫『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此智慧光明之后,菩萨即便是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的因缘但却不住于有为法之中。菩萨即便是观想有为法自性寂灭,也不住于寂灭之中,因为其三十七菩提分法未能圆满的缘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①,第一空三昧②,大空三昧,合空三昧③,起空三昧④,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⑤。」
「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章 旨】此章为「彼果胜」之三——「三昧胜」的内容。据世亲《十地经论》卷八的解释:「云何得三昧胜?有十空三昧门同为上首,及彼眷属故。」又「此空三昧有四种差别:一、观。二、不放逸。三、得增上。四、因事。」「十空三昧」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 此三句据世亲的解释,都属于「观」。「空三昧」的涵义是「观众生无我」。「自性空三昧」的涵义是「观法无我」。「第一义空三昧」的涵义是「取彼空观」。②第一空三昧 此据世亲的解释,属于「不放逸」,其涵义为「三昧分别善修行故,修行无厌足故。」③大空三昧合空三昧 此二句据世亲的解释,都属于「观」。「大空三昧」的涵义是「依彼阿黎耶识观」。「合空三昧」的涵义是「观转识」。④起空三昧 此据世亲的解释,属于「得增上」,其涵义是「三昧得增上功德」⑤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 此三种,据世亲的解释,属于「因事」,「余三种三昧,智障净因事。」而「如实不分别空三昧」所言之事为「教化众生因事」。「不舍离空三昧」所言之事为「愿取有因事」。「离、不离空三昧」所言之事为「如是愿取,有远离烦恼染而随顺诸有故,名『离、不离』。」(世亲《十地经论》卷八)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现前地,得以进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
「此菩萨获得如此十种为首的空三昧门,百千空三昧都完全地显现出来。如此以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都完全地显现于前。」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
【章 旨】此章为「彼果胜」之四——「不坏心胜」的内容。据世亲《十地经论》卷八的解释:「『不坏心』者,坚固不退故。」此章是言,进入此地的菩萨能够获得九种坚固不退转的心。其九种心如澄观的解释是:「一、信理决定。二、行堪调柔。三、不怖甚深。四、自乘不退。五、胜进无息。六、泯绝自他。七、利生无边。八、上求地智。九、巧化众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现前地,又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其所修的不可坏心具体而言是: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如此九种心都完全圆满具足。」
「佛子!菩萨以此十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
【章 旨】此章为「彼果胜」之五——「自在力胜」的内容。根据世亲的解释:「云何得自在力胜?」其答案是:「此诸菩萨心随顺成就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得般若波罗蜜行力胜,能深入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八)菩萨依持于前述十种「不坏心」而获得九种自在力。第八「化生力」与前述「不坏心」的第九「方便慧相应心」对应,而第九「智障净力」则与前述「不坏心」的第八「求智心」对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以此十种不坏心遵顺佛的菩提心,不惧怕异论,进入诸智地,远离声闻、缘觉二乘之道,趣向于佛智,诸烦恼魔不能沮坏其心,住于菩萨的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都善于修习,方便智慧一直与其相应,三十七菩提分法常行而不舍离。」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①,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章 旨】此章为第六地「明地行」部分的第三层次「彼果胜」的结语。
【注 释】①第三明利顺忍 根据《仁王般若经》卷上,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次句即指「顺忍」。第四、第五、第六地菩萨则分别证得「顺忍」的下、中、上三品。所谓「顺忍」即顺理而趣向无生果。而第六地菩萨所证之「顺忍」,「此当上品,治于细慢,故云『明利』。」(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现前地之中,获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获得第三顺忍的上品,因为其对于诸法的如实真相能够随顺而没有违犯故。」
【说 明】第六「现前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八解释说:「如五地中三分差别: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第六地亦如是。」
第二,第一层次「胜慢对治」,其主旨为除掉慢心。关于此处所除的「慢心」,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第五地所言的「十种平等清净心」为对治「苦」、「集」之染而有「取净」的情形。针对这种「净相」而在进入第六地之初,以「十种染净平等法」对治之。这「十种染净平等法」是:「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金刚藏菩萨随后向会众指出,菩萨观想前述「十种平等法」即可进入第六「现前地」,获得「随顺忍」。
第三,第二层次「不住道行胜」,其主旨「不住道」而殊胜。此又分为三部分:
其一,「总显心境」。世亲将其解释为贯穿解释此地「不住道行胜」的「三观」,即「一切智观」、「大悲随顺观」、「一切相智观」。
其二,「别明观相」,即「缘起观」。经文本身是以十门来阐述的,其名目为:第一「有支相续门」、第二「一心所摄门」、第三「自业差别门」、第四「不相舍离门」、第五「三道不断门」、第六「三际轮回门」、第七「三苦聚集门」、第八「因缘生灭门」、第九「生灭系缚门」、第十「无所有尽观门」。
其三,「结成观名」,其主旨为总结第二「别明观相」中所言的十种缘起观。
第四,第三层次「彼果胜」,其主旨为「不住道行胜之果」。此又分为五方面:
其一,「对治行胜及离障胜」。「对治行胜」是指「三解脱门」,「灭障胜」则是指远离三种相。「三解脱门」是指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而「灭障胜」中所远离的三种相,其实质是指「此六地中,远离法平等故」。
其二,「修行胜」。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