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P6

  ..续本文上一页)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注 释】①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 「系缚」,指众生之身心被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②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 所谓「灭」,仅仅是系缚的灭除,而非实体的生灭。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还有,『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十二因缘其余数支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为第十「无所有、尽观门」的内容,也即世亲《十地经论》卷八所称的四种「深观」的第四种,其主旨为:「非无因作,随顺有故。」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还有,『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随之灭者,是随顺尽灭观。十二因缘其余数支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说 明】「不住道相胜」的第二层次「别明观相」即「缘起观」。经文本身是以十门来阐述的,现总结说明如后:

  第一门,「有支相续」。此门经文讲得较为复杂,又分为四层次:其一,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称其为「辨定无我」,其内容为:「双举解惑,释成无我故,则知缘集但是妄我。」「双举」则指「反举」和「顺举」。其二,澄观称其为「倒惑起缘」,澄观则将其又分为三部分:「初,明倒惑,顺起染缘。二、『此因缘故』下,正智逆观,结酬无我。三、『菩萨如是』下,就人结观。」「顺缘」也就是观染法的生起,即以十二因缘解释世间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源。「逆观」则观染法之还灭。菩萨由此顺、逆观察缘起之相以证成「无我」。其三,即世亲所说的「相差别」的内容。「顺缘观相」则知世间众生苦难的根源。「逆缘观相」则观成「法空」以破对于「谛理」的迷恋。

  第二门,「一心所摄门」。此门在大乘佛教中却至关重要。又分为二:其一,澄观概括为「推末归本门」,「本」为「一心」,「末」为「三界一切法」。「推末归本」也就是将三界一切法都归之于「一心」所起。其二,「本末依持门」,「本末依持」则是言「一心」(即「本」)与三界(即「末」)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持的关系。澄观是在华严宗「依真起妄」义之上来解释此段经文之涵义的。

  第三门,「自业差别门」。经文从「自业」与「助成」两方面来说明了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自业」也就是每一因缘自身的作用,「助成」则是辅助其后的因缘使其生起。

  第四门,「不相舍离门」。贯穿于其中的是以「不即不离」的「中道」方法来诠释十二因缘。

  第五门,「三道不断门」。其涵义为「三道摄苦因、苦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八),「三道」即「烦恼道」、「业道」、「苦道」。

  第六门,「三际轮回门」。此门的主旨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角度来通观十二因缘。

  第七门,「三苦聚集门」。其主旨为「厌种种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厌种种粗苦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八)。「三苦」为「行苦」、「苦苦」和「坏苦」。

  第八门,「因缘生灭门」。其主旨为:「谓四句求缘,皆无有生,无生而生,故曰『深观』。此门明不自生,不他生。」

  第九门,「生灭系缚门」。其主旨为:「明不共生。」

  第十门,「无所有尽观门」。其主旨为:「非无因作,随顺有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八)

  另外,此「十门」各有「顺」、「逆」二观。关于其涵义,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说得最明快:「顺观,大悲,不住涅槃。逆观,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胜」的第三层次「结成观名」的内容。其主旨为总结前述经文所言的十种缘起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如此十种角度逆、顺观察缘起。这十种是:有支相续门,一心所摄门,自业差别门,不相舍离门,三道不断门,观过去、现在、未来门,三苦聚集门,因缘生灭门,生灭系缚门,无所有、尽观门。」

  【说 明】「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胜」的内容至此金刚藏向会众宣讲完毕。「不住道行胜」的主旨为「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此部分的涵义是第六「现前地」的核心内容,但解释起来却较为复杂。注译的前述部分为避免滋蔓,主要是以经文「结成观名」部分的十门来归纳揭示其涵义的。而世亲在《十地经论》中另外有两种贯穿于十门之中的解释系统,鉴于其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性,特在此加以补充说明:

  从「不住道行胜」的「总显心境」部分,世亲总结出可以贯穿解释「不住道行胜」的「三观」,即「一切智观」、「大悲随顺观」、「一切相智观」。「一切智」是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大悲随顺观」即指菩萨以「一切道相智」来观察众生,「一切道种智」即菩萨所具的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一切相智」又作「一切种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而此「三观」与十门的对应关系为:

  第一,「一切智观」将十门又归摄为三段:「一、『成、答、相差别』,此摄十中初门。二、『第一义差别」,摄经第二门中之半。三、名『世谛差别』,摄余八门半。所以分三者,初一,显妄我非有;后二,显真俗非无,真辨缘性,俗明缘相,义理周备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

  第二,「大悲随顺观」将十门又分为四层次:「一、『观众生愚痴颠倒』,摄十门中第一门。二、『余处求解脱』,摄第二门。三、『异道求解脱』,摄次四门。四、『求异解脱』,摄后四门。此之四观,初一,就情彰过。后三,就法辨非,于中,二是所依理,非对彼正理,名所取我以为余处。三是所依行法,非举其法,非明其行失;后一,明所求果,非以苦欲,舍苦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

  第三,「一切相智观」,将十门又归摄为九个层次:「一、『染净分别观』,摄初半门。二、『依止观』,摄初门后半及第二门。三、『方便观』。四、『因缘相观』。五、『入谛观』。六、『力、无力信入依观』。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上五门如次各摄一门。八、『无始观』,摄八、九二门。九、『种种观』,摄第十门。」上述九门中,「前五中,初二,通染净,一示染净相,二示染净依。后三,惟观染。于中,初二建立染法:一、染法之因。二染法之缘。后一,就染观过。」(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这是说,「染净分别观」、「依止观」、「方便观」、「因缘相观」、「入谛观」五方面,是从「染」、「净」两方面来说明缘起的,「顺观」为妄染,「逆观」则还归清净。而「力、无力信入依观」和「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同言利他,前者是言化度凡夫,后者是言化度声闻、缘觉二乘。「无始观」和「种种观」主题是自利、利他二利成熟。其中,「无始观」又可称之为「真谛观」,其涵义是「见法缘集,无本性,故名为『无始』。」而第九门「种种观」又可称之为「俗谛观」,其涵义是「但顺缘转,故云『种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①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②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③现在前。」

  「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④,离作者、受者想⑤,离有、无想⑥。」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相」的第三层次——「彼果胜」的内容,其主旨为「不住道行胜之果」。此章为「果胜」之一——「对治行胜及离障胜」的内容。「对治行胜」是指「三解脱门」,「灭障胜」则是指远离三种相。「三解脱门」是指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而「灭障胜」中所远离的三种相,其实质是指「此六地中,远离法平等故」。

  【注 释】①空解脱门 「三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自性本来就是空,无有作者,无有受者。如此通达者,即能够进入涅槃解脱之城,因此称之为解脱之门。②无相解脱门 又称「无相三昧」、「无想门」。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际上并不可得;如果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远离差别相而获得自在。③无愿解脱门 又称「无愿三昧」、「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即名为「无作」,或称「无起」。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以自在。④离彼我想 「彼」指他者,「我」指自己。此句即指「我」与「他人」是有分别的想法。澄观解释说,此是「空门所离」。⑤离作者受者想 「作者」是指心之作用,「受者」是指承受者即现代哲学中常说的「主体」。澄观说,此是「空门所离」。⑥离有无想 澄观解释说:此中所言的「有」与「无」是指大愿与欲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此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晓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随即获得空解脱门显现于前。菩萨观十二因缘都是自性空寂的,获得毕竟解脱,无有一点点法相生起,随即获得无相解脱门显现于前。如此进入空、无相之后,无有愿望追求,只是以大悲为首要,教化众生,随即获得无愿解脱门…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