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6

  ..續本文上一頁)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注 釋】①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 「系縛」,指衆生之身心被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長時流轉于生死之中。②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 所謂「滅」,僅僅是系縛的滅除,而非實體的生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還有,『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十二因緣其余數支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爲第十「無所有、盡觀門」的內容,也即世親《十地經論》卷八所稱的四種「深觀」的第四種,其主旨爲:「非無因作,隨順有故。」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還有,『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隨之滅者,是隨順盡滅觀。十二因緣其余數支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說 明】「不住道相勝」的第二層次「別明觀相」即「緣起觀」。經文本身是以十門來闡述的,現總結說明如後:

  第一門,「有支相續」。此門經文講得較爲複雜,又分爲四層次:其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稱其爲「辨定無我」,其內容爲:「雙舉解惑,釋成無我故,則知緣集但是妄我。」「雙舉」則指「反舉」和「順舉」。其二,澄觀稱其爲「倒惑起緣」,澄觀則將其又分爲叁部分:「初,明倒惑,順起染緣。二、『此因緣故』下,正智逆觀,結酬無我。叁、『菩薩如是』下,就人結觀。」「順緣」也就是觀染法的生起,即以十二因緣解釋世間衆生輪回六道的根源。「逆觀」則觀染法之還滅。菩薩由此順、逆觀察緣起之相以證成「無我」。其叁,即世親所說的「相差別」的內容。「順緣觀相」則知世間衆生苦難的根源。「逆緣觀相」則觀成「法空」以破對于「谛理」的迷戀。

  第二門,「一心所攝門」。此門在大乘佛教中卻至關重要。又分爲二:其一,澄觀概括爲「推末歸本門」,「本」爲「一心」,「末」爲「叁界一切法」。「推末歸本」也就是將叁界一切法都歸之于「一心」所起。其二,「本末依持門」,「本末依持」則是言「一心」(即「本」)與叁界(即「末」)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持的關系。澄觀是在華嚴宗「依真起妄」義之上來解釋此段經文之涵義的。

  第叁門,「自業差別門」。經文從「自業」與「助成」兩方面來說明了十二因緣之間的關系。「自業」也就是每一因緣自身的作用,「助成」則是輔助其後的因緣使其生起。

  第四門,「不相舍離門」。貫穿于其中的是以「不即不離」的「中道」方法來诠釋十二因緣。

  第五門,「叁道不斷門」。其涵義爲「叁道攝苦因、苦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叁道」即「煩惱道」、「業道」、「苦道」。

  第六門,「叁際輪回門」。此門的主旨是從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角度來通觀十二因緣。

  第七門,「叁苦聚集門」。其主旨爲「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厭種種粗苦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叁苦」爲「行苦」、「苦苦」和「壞苦」。

  第八門,「因緣生滅門」。其主旨爲:「謂四句求緣,皆無有生,無生而生,故曰『深觀』。此門明不自生,不他生。」

  第九門,「生滅系縛門」。其主旨爲:「明不共生。」

  第十門,「無所有盡觀門」。其主旨爲:「非無因作,隨順有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八)

  另外,此「十門」各有「順」、「逆」二觀。關于其涵義,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說得最明快:「順觀,大悲,不住涅槃。逆觀,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道』。」

  「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舍離故,叁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叁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系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章 旨】此章爲「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勝」的第叁層次「結成觀名」的內容。其主旨爲總結前述經文所言的十種緣起觀。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如此十種角度逆、順觀察緣起。這十種是:有支相續門,一心所攝門,自業差別門,不相舍離門,叁道不斷門,觀過去、現在、未來門,叁苦聚集門,因緣生滅門,生滅系縛門,無所有、盡觀門。」

  【說 明】「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勝」的內容至此金剛藏向會衆宣講完畢。「不住道行勝」的主旨爲「不住世間」,「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此部分的涵義是第六「現前地」的核心內容,但解釋起來卻較爲複雜。注譯的前述部分爲避免滋蔓,主要是以經文「結成觀名」部分的十門來歸納揭示其涵義的。而世親在《十地經論》中另外有兩種貫穿于十門之中的解釋系統,鑒于其在中國佛教中的重要性,特在此加以補充說明:

  從「不住道行勝」的「總顯心境」部分,世親總結出可以貫穿解釋「不住道行勝」的「叁觀」,即「一切智觀」、「大悲隨順觀」、「一切相智觀」。「一切智」是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大悲隨順觀」即指菩薩以「一切道相智」來觀察衆生,「一切道種智」即菩薩所具的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一切相智」又作「一切種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

  而此「叁觀」與十門的對應關系爲:

  第一,「一切智觀」將十門又歸攝爲叁段:「一、『成、答、相差別』,此攝十中初門。二、『第一義差別」,攝經第二門中之半。叁、名『世谛差別』,攝余八門半。所以分叁者,初一,顯妄我非有;後二,顯真俗非無,真辨緣性,俗明緣相,義理周備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

  第二,「大悲隨順觀」將十門又分爲四層次:「一、『觀衆生愚癡顛倒』,攝十門中第一門。二、『余處求解脫』,攝第二門。叁、『異道求解脫』,攝次四門。四、『求異解脫』,攝後四門。此之四觀,初一,就情彰過。後叁,就法辨非,于中,二是所依理,非對彼正理,名所取我以爲余處。叁是所依行法,非舉其法,非明其行失;後一,明所求果,非以苦欲,舍苦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

  第叁,「一切相智觀」,將十門又歸攝爲九個層次:「一、『染淨分別觀』,攝初半門。二、『依止觀』,攝初門後半及第二門。叁、『方便觀』。四、『因緣相觀』。五、『入谛觀』。六、『力、無力信入依觀』。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上五門如次各攝一門。八、『無始觀』,攝八、九二門。九、『種種觀』,攝第十門。」上述九門中,「前五中,初二,通染淨,一示染淨相,二示染淨依。後叁,惟觀染。于中,初二建立染法:一、染法之因。二染法之緣。後一,就染觀過。」(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這是說,「染淨分別觀」、「依止觀」、「方便觀」、「因緣相觀」、「入谛觀」五方面,是從「染」、「淨」兩方面來說明緣起的,「順觀」爲妄染,「逆觀」則還歸清淨。而「力、無力信入依觀」和「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同言利他,前者是言化度凡夫,後者是言化度聲聞、緣覺二乘。「無始觀」和「種種觀」主題是自利、利他二利成熟。其中,「無始觀」又可稱之爲「真谛觀」,其涵義是「見法緣集,無本性,故名爲『無始』。」而第九門「種種觀」又可稱之爲「俗谛觀」,其涵義是「但順緣轉,故雲『種種』。」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①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②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爲首,教化衆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③現在前。」

  「菩薩如是修叁解脫門,離彼、我想④,離作者、受者想⑤,離有、無想⑥。」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相」的第叁層次——「彼果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此章爲「果勝」之一——「對治行勝及離障勝」的內容。「對治行勝」是指「叁解脫門」,「滅障勝」則是指遠離叁種相。「叁解脫門」是指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而「滅障勝」中所遠離的叁種相,其實質是指「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

  【注 釋】①空解脫門 「叁解脫門」之一。觀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自性本來就是空,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此通達者,即能夠進入涅槃解脫之城,因此稱之爲解脫之門。②無相解脫門 又稱「無相叁昧」、「無想門」。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實際上並不可得;如果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遠離差別相而獲得自在。③無願解脫門 又稱「無願叁昧」、「無作叁昧」、「無起叁昧」。對于諸法無所願樂,則無所造作,即名爲「無作」,或稱「無起」。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以自在。④離彼我想 「彼」指他者,「我」指自己。此句即指「我」與「他人」是有分別的想法。澄觀解釋說,此是「空門所離」。⑤離作者受者想 「作者」是指心之作用,「受者」是指承受者即現代哲學中常說的「主體」。澄觀說,此是「空門所離」。⑥離有無想 澄觀解釋說:此中所言的「有」與「無」是指大願與欲求。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此十種相觀諸緣起,知曉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隨即獲得空解脫門顯現于前。菩薩觀十二因緣都是自性空寂的,獲得畢竟解脫,無有一點點法相生起,隨即獲得無相解脫門顯現于前。如此進入空、無相之後,無有願望追求,只是以大悲爲首要,教化衆生,隨即獲得無願解脫門…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