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
【題 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動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內容。
十四、第八地:「不動地」
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的判釋,文分爲叁分:初,贊請。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先“地行”,後“地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
在第八地的「贊請分」中,與會大衆聽完金剛藏菩薩的宣講之後,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身」、「土」的自在。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八地之法。
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叁層次:「第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淨忍分。叁、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
第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總結了菩薩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證。簡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證與各地各別的所證都是進入第八地的「遠」方便智慧。
第二,「得淨忍分」。其主旨如世親所說:「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即憑借所證的「無生法忍」,自然形成「無功用行」。經中說「無生法忍」有兩個層面,即「法體」與「報行」。
第叁,「得勝行分」。其主旨是顯示菩薩在第八地修行中所獲得的「深行」以及如何發起「深行」。依照世親、澄觀的判釋,此層次又分兩部分:
其一,「明深行勝」。金剛藏菩薩首先向會衆宣說了此地所獲得的「深行」與前七地相比較而殊勝之處,即「能離前地四種惱患」。世親將此部分的內容總結爲:一、難入深。二、同行深。叁、境界深。四、修行深。五、不退深。六、離障深。七、對治現前深。
其二,「明發起勝行」。依據澄觀的判釋,「發起勝行」部分分爲四部分:一、「說主總敘」,是指金剛藏菩薩從總體上敘述如何發起此地殊勝的修行的一段經文。二、「正顯勸辭」,即金剛藏菩薩從正面向會衆說,諸佛世尊會出現在進入此地修行的菩薩面前,給予其如來智,並且以語言激勵菩薩住于此地修行。叁、「顯勸所爲」,金剛藏菩薩指出,諸佛之所以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業。四、「彰勸之益」,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諸佛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菩薩所可能達到的效應。
第四,「淨佛國土分」。此部分的經文所言,其實相當于《瑜伽師地論》中所論的十種「自在」,與中土佛教所理解的「淨土」差別甚大。依據澄觀的解釋,經文中所言的「淨佛國土」是指「自在淨果」,即「淨土叁昧」。依據世親《十地經論》卷十的判釋:「此『淨佛國土』有叁種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衆生世間自在行。叁、智正覺自在行。」
其一,「器世間自在行」。依據世親《十地經論》卷十的解釋,此部分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叁、隨時欲彼即時現。四、隨廣狹欲彼能現。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此中的「隨」與「現」,具體涵義均爲「轉變自在」。
其二,「衆生世間自在行」。經文分「化同物身」與「化應物心」兩方面來說明「衆生世間自在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解釋說:「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這是說,菩薩以「心」同而身不一定同的形式化度衆生。
其叁,「智正覺自在行」。經文從「真谛」、「俗谛」都自在的角度言說依持于「智體」而起化度衆生之用。特別是,經文是從「知十身」的角度去诠釋此地菩薩所具的「俗谛智」的。其「十身」爲:「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經文並且具體宣說了菩薩所知的前述「十身」的相狀。
第五,「得自在分」。依照此經文,第八地菩薩憑借在此地所修的叁種「自在行」而獲得十種自在。而依據《攝大乘論》的看法,菩薩以六度爲因即可證得此處所言的十種自在。經文所言的十種自在爲:「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第六,「大勝分」。「大勝」有叁種:
其一,「智大」,即此地菩薩所具有的智慧非常廣大。
其二,「業大」。
其叁,「彼二所住功德大」,世親解釋說:「『彼二住功德大』者,『善住淨心力』等示現,依七種功德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此中,「彼二」應該是指「世間」與「出世間」。「善住淨心力」即唐譯的「善住深心力」。
第七,「釋名分」。其主旨是解釋關于第八地的各種名稱以及修得此地智慧的菩薩的稱呼。其一,「地釋名」。其二,「智者釋名」。澄觀在世親解釋關于「地釋名」的六種相之外,又提供了一種解釋,認爲此部分是對于「明地行分」的前五層次內容的概括。「智者釋名」是對于住于此地智慧者的名稱的解釋,有二種義:「一、一向不動。二、一體不動。佛性隨順因故。」其具體涵義就是此地菩薩進入隨順佛性,進入佛的境界。
第八地的「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七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八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願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第八「不動地」的「重頌分」有二十二頌。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八地「不動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關于此地名爲「遠行」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因此名爲「不動」。
十五、第九地:「善慧地」
關于第九「善慧地」的結構。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依然將其判釋爲叁部分:「叁分之內,初『贊請』中有十叁頌。……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位果。」爲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第二「正說分」又分爲二,即「明地行」、「明地果」,這樣便構成現在注譯中的四部分。
第九地「贊請分」有十叁頌。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衆宣講第八「不動地」之時,如來現身。菩薩、自在天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九地之法。
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則將「明地行」部分再分爲四層次:「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叁、入行成就。四、說成就。第八地中,但淨佛國土,教化衆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故,教化衆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
第一,「法師方便成就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對此解釋說:「是中『法師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菩薩進入此地獲得了作爲大法師爲衆生說法的所有能力。
第二,「智成就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菩薩爲衆生說法所應該具備知曉各種法之性質的智慧。經文列舉的「智成就」爲:「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爲法行、無爲法行。」
第叁,「入行成就分」。概括言之,此地菩薩完全知曉作爲接受佛法之對象的衆生的各種相狀及其心理活動。經文所言的十一種「稠林」的名稱是:「衆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叁聚差別稠林。」經文所言的十一種「稠林」中,第一種「衆生心稠林」爲總名,其余十種則是對于「衆生心稠林」的展開說明。
第四,「說成就分」。「說成就分」的涵義,即「與衆生解脫方便故」,「稱根正授故」。依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的判釋:「彼『說成就』,複叁種相示現:一、智成就。二、口業成就。叁、法師成就。」
其一,「智成就」。其主旨爲「知法、知器、知化儀故」。」此章經文又分兩方面「所知之法」以及「隨所依之器」。前者說此地菩薩應知叁乘法、如來法,後者言禀承諸法之衆生的各種狀況,即「入行成就分」所說的「衆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叁聚差別稠林」等十一種「稠林」,世親將其總結爲五種「器」。
其二,「口業成就」。其主旨則是菩薩以「口」爲衆生說法所獲得的成就。其核心內容爲:「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舍離。何等爲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而此「四無礙智」有「十種差別」:「一、依自相。二、依同相。叁、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經文對此十方面所了詳細解釋。
其叁,「法師成就」。其主旨則是宣說作爲宣說佛法的菩薩所成就的事項。世親說有「四種事示現:一、持成就。二、說成就。叁、問答成就。四、受持成就。」
此「明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大致與第八地相應部分相同。只是進入第九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力波羅蜜多」爲主。
在第九「善慧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以二十四頌爲會衆重新宣說了第九地修行的內容。
關于此地名爲「善慧」的意義。簡言之,菩薩修證至此地,已經獲得「法無礙解…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