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P20

  ..續本文上一頁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與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別的念頭,只是進入佛的境界,親近如來,進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常住于定境,一直觀見諸佛,未曾舍棄遠離。在每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諸佛,在諸佛的所在獲得了能夠回應衆生種種問難的說法陀羅尼。」

  「菩薩的所有善根轉而更加明亮清淨。譬如真金,善巧的金師用其製作寶冠,轉輪聖王用其來莊嚴其頭,四大天下內的一切小王及諸臣民的諸莊嚴具沒有與其可以相比的的。此第九地菩薩的善根也是如此,一切聲聞、辟支佛及此地以下的菩薩的所有善根沒有與其相等的。」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能出光明照衆生心,煩惱黑暗皆令息滅。」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此中,「智」爲「體」,「教」爲「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熄滅衆生的煩惱黑暗。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身上放出光明,即便是二千世界遙遠、幽深的地方都能夠得到照耀,除去其黑闇。此地菩薩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能夠放出光明照耀衆生之心,使衆生的煩惱黑暗得以熄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①最勝;余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于無量劫亦不能盡。」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叁、第四部分——「別地行相」和「結說地名」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其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力波羅蜜多」爲主。

  【注 釋】①力波羅蜜 「十波羅蜜多」即「十度」之九,是指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僞之能力,一切異論及諸魔衆都不能沮壞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所修行的十種波羅蜜多中,力波羅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種波羅蜜多,並非不修行,只是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九善慧地』的內容。如果廣泛全面地言說,即便是經過無量劫也是不可窮盡的。」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爲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衆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與下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此章從兩方面宣說「果勝」: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大梵天王」。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等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地,大多作爲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統理二千世界,使其自在饒益,能爲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多行。能夠針對衆生心說法,所有問難都不會使其感到爲難。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此菩薩若發勤精進,于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禅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將其歸納爲:「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此爲世親對初地的相關部分的解釋,關于第九地,經文中,「百」遞進爲「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而「叁昧所作勝」則同樣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如果發起大精進之力,在一念之間,就得以進入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甚至示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明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八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九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力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無量智力善觀察,最上微妙世難知,普入如來秘密處,利益衆生入九地。總持叁昧皆自在,獲大神通入衆刹,力、智、無畏、不共法,願力悲心入九地。」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九「善慧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九地「善慧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二十四頌分爲叁大部分。從此章開始的十九頌頌「明地行」部分的內容。此章的二頌頌「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法師方便成就分」的內容。菩薩進入此地獲得了作爲大法師爲衆生說法的所有能力。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獲得了無量的智力並且善于觀察最上微妙世間難于知曉的境界,完全進入如來秘密之處,菩薩爲了利益衆生而進入第九地。以清淨的諸陀羅尼叁昧門,以其所具有的廣大神通,進入許多國土。修習十力、智慧、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不舍棄大悲本願之力。如此修習,得以進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住于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無記;有漏、無漏,世、出世,思、不思議悉善知。若法決定、不決定;叁乘所作悉觀察;有爲、無爲行差別;如是而知入世間。」

  【章 旨】此章的二頌頌「明地行」的第二層次「智成就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說法,應知彼法淨、染、不二。」金剛藏菩薩在此重新向會衆宣說菩薩爲衆生說法所應該具備知曉各種法之性質的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善慧地,憶持佛法的寶藏,如實知曉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之行;如是知曉有漏、無漏法之行;如實知曉世間、出世間法之行;如實知曉思議、不思議法之行;如實知曉定、不定法之行;如實知曉聲聞、獨覺法之行,菩薩行法之行,如來地法之行;聲聞、獨覺、普薩等叁乘都依照有爲法、無爲法本身的規定而起行。菩薩如此而知曉如何進入世間濟度衆生。」

  「若欲知諸衆生心,則能以智如實知,種種、速轉壞非壞,無質、無邊等衆相。」

  「煩惱無邊恒共伴,眠起一義續諸趣。業性種種各差別,因壞果集皆能了。諸根種種下、中、上,先、後際等無量別,解、性、樂、欲亦複然,八萬四千靡不知。」

  「衆生惑見恒隨縛,無始稠林未除剪,與志共俱心並生,常相羁系不斷絕。但唯妄想非實物,不離于心無處所,禅定境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六趣受生各差別,業田、愛潤、無明覆,識爲種子名色芽,叁界無始恒相續。惑、業、心習生諸趣,若離于此不複生;衆生悉在叁聚中,或溺于見或行道。」

  【章 旨】此章的七頌頌「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入行成就分」的內容。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提出,此地菩薩進入十種「衆生心稠林」。關于此「入行成就」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解釋說:「叁、『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概括言之,此地菩薩完全知曉作爲接受佛法之對象的衆生的各種相狀及其心理活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想知曉衆生之心,菩薩就能夠憑借智慧而如實知曉,衆生心的各種相狀,如雜起相;生、住、異、滅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等等。」

  「無邊無際的煩惱一直伴隨著衆生,隨眠的的現起使得衆生在六道中輪回。此地的菩薩如實知曉衆生所作業的種種相狀,業的自性是刹那生滅的,前念雖滅,後念得以續起,然依照其固有的次第産生果報之相。如此等等業相,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衆生的諸根有種種不同,如下品、中品、上品等,有先、後際等無量的差別,衆生的解、性、樂、欲也是如此,即便是衆生有八萬四千種差別,菩薩都能夠完全知曉。」

  「衆生一直被煩惱所系縛,無始而來的各種稠林未層滅掉剪除。所有這些都與衆生的心一起並生,常常羁系著而未曾斷絕。衆生的所有這些,其實僅僅是妄想的結果,並非實際的存在,不離于心而並無存在的真實空間,即便是通過禅定去排除也仍然存在退轉,直…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