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20

  ..续本文上一页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与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别的念头,只是进入佛的境界,亲近如来,进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常住于定境,一直观见诸佛,未曾舍弃远离。在每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佛,在诸佛的所在获得了能够回应众生种种问难的说法陀罗尼。」

  「菩萨的所有善根转而更加明亮清净。譬如真金,善巧的金师用其制作宝冠,转轮圣王用其来庄严其头,四大天下内的一切小王及诸臣民的诸庄严具没有与其可以相比的的。此第九地菩萨的善根也是如此,一切声闻、辟支佛及此地以下的菩萨的所有善根没有与其相等的。」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熄灭众生的烦恼黑暗。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身上放出光明,即便是二千世界遥远、幽深的地方都能够得到照耀,除去其黑闇。此地菩萨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能够放出光明照耀众生之心,使众生的烦恼黑暗得以熄灭。」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①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能尽。」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三、第四部分——「别地行相」和「结说地名」的内容。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其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力波罗蜜多」为主。

  【注 释】①力波罗蜜 「十波罗蜜多」即「十度」之九,是指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一切异论及诸魔众都不能沮坏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所修行的十种波罗蜜多中,力波罗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种波罗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的内容。如果广泛全面地言说,即便是经过无量劫也是不可穷尽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与下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此章从两方面宣说「果胜」: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大梵天王」。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的「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等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地,大多作为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统理二千世界,使其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多行。能够针对众生心说法,所有问难都不会使其感到为难。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如此一切诸所作业,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甚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禅定果胜」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将其归纳为:「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此为世亲对初地的相关部分的解释,关于第九地,经文中,「百」递进为「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而「三昧所作胜」则同样是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如果发起大精进之力,在一念之间,就得以进入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甚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章 旨】此章为「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解释说:「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此「明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八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第九地的菩萨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力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四)、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无量智力善观察,最上微妙世难知,普入如来秘密处,利益众生入九地。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畏、不共法,愿力悲心入九地。」

  【章 旨】此章之后为第九「善慧地」的「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九地「善慧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二十四颂分为三大部分。从此章开始的十九颂颂「明地行」部分的内容。此章的二颂颂「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法师方便成就分」的内容。菩萨进入此地获得了作为大法师为众生说法的所有能力。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菩萨获得了无量的智力并且善于观察最上微妙世间难于知晓的境界,完全进入如来秘密之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进入第九地。以清净的诸陀罗尼三昧门,以其所具有的广大神通,进入许多国土。修习十力、智慧、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不舍弃大悲本愿之力。如此修习,得以进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住于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无记;有漏、无漏,世、出世,思、不思议悉善知。若法决定、不决定;三乘所作悉观察;有为、无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

  【章 旨】此章的二颂颂「明地行」的第二层次「智成就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说法,应知彼法净、染、不二。」金刚藏菩萨在此重新向会众宣说菩萨为众生说法所应该具备知晓各种法之性质的智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善慧地,忆持佛法的宝藏,如实知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之行;如是知晓有漏、无漏法之行;如实知晓世间、出世间法之行;如实知晓思议、不思议法之行;如实知晓定、不定法之行;如实知晓声闻、独觉法之行,菩萨行法之行,如来地法之行;声闻、独觉、普萨等三乘都依照有为法、无为法本身的规定而起行。菩萨如此而知晓如何进入世间济度众生。」

  「若欲知诸众生心,则能以智如实知,种种、速转坏非坏,无质、无边等众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眠起一义续诸趣。业性种种各差别,因坏果集皆能了。诸根种种下、中、上,先、后际等无量别,解、性、乐、欲亦复然,八万四千靡不知。」

  「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剪,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识为种子名色芽,三界无始恒相续。惑、业、心习生诸趣,若离于此不复生;众生悉在三聚中,或溺于见或行道。」

  【章 旨】此章的七颂颂「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入行成就分」的内容。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提出,此地菩萨进入十种「众生心稠林」。关于此「入行成就」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解释说:「三、『入行成就』,达所化器之心行故。」概括言之,此地菩萨完全知晓作为接受佛法之对象的众生的各种相状及其心理活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想知晓众生之心,菩萨就能够凭借智慧而如实知晓,众生心的各种相状,如杂起相;生、住、异、灭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等等。」

  「无边无际的烦恼一直伴随着众生,随眠的的现起使得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此地的菩萨如实知晓众生所作业的种种相状,业的自性是刹那生灭的,前念虽灭,后念得以续起,然依照其固有的次第产生果报之相。如此等等业相,此地菩萨都如实知晓。众生的诸根有种种不同,如下品、中品、上品等,有先、后际等无量的差别,众生的解、性、乐、欲也是如此,即便是众生有八万四千种差别,菩萨都能够完全知晓。」

  「众生一直被烦恼所系缚,无始而来的各种稠林未层灭掉剪除。所有这些都与众生的心一起并生,常常羁系着而未曾断绝。众生的所有这些,其实仅仅是妄想的结果,并非实际的存在,不离于心而并无存在的真实空间,即便是通过禅定去排除也仍然存在退转,直…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