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P19

  ..续本文上一页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锺、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章 旨】此章则为「法师自在成就」的第二方面「说成就」的内容,即具体说明菩萨说法的成就。经文有三部分:「初,显所法多。二、『此菩萨得如是』下,能广开演。三、『此菩萨处于法座』下,明起说自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

  【注 释】①法座 指诸佛、菩萨在说法会座上的座席,也称「法席」。②受职菩萨 又作「授职灌顶菩萨」,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初次见到佛时,头顶礼敬于佛,随即从佛处获得无量法门;此地菩萨所获得的法门,即便是那些闻持的诸位大声闻,在百千劫时间内也是无法领得接受的。」

  「此地菩萨获得如此陀罗尼、如此无碍智,坐于法座而为众生说法;菩萨向充满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针对其心中所喜好的差别而为他们说法;除诸佛及受职菩萨之外,其余所有的众会,其威德光明都不能与其相比。」

  「此地菩萨处于法座,想以一音,使诸大众都能够皆得解了,大众随即就可解了;有时想以各音声,使诸位大众都能获得开悟;有时其心中想放出大光明,演说法门;有时心中想于其身上每一毛孔,都演说法音;有时其心中想让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形之物、无形之物,都完全演出美妙的法言之音;有时其心想发出一言音,就周徧法界,使大众完全解了;有时其心想让一切话语、声音,都成为法音,永恒存在而不灭;有时其心想让一切世界中的箫、笛、锺、鼓以及所唱的歌,所有一切乐声都演奏法音;有时其心想于一字中将一切法句的涵义、声音的种种差别,都完全表现出来;有时其心想使不可说无量的世界中的地、水、火、风四大聚之中的所有微尘,每一尘中都完全演出不可说法门。此地菩萨如此的所念,一切随心,没有不实现的。」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

  「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①。」

  【章 旨】此章则为「法师自在成就」的第三方面「问答成就」的内容,即具体说明菩萨能够完全、准确地回应所有众生的问难。经文有三部分:「初,一界答难。二,明一切世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

  【注 释】①依怙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纔能出离苦厄,因此称为「依怙」。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到其前,每一位都用无量言音而向其提出问难,每一个问难都各各不同;菩萨也会一念之间都能够完全领会,仍然以一音完全为众生作解释,使其符合众生的心意,使其各自得到欢喜。」

  「如此乃至不可说世界的所有众生,在一刹那间,每一位都以无量言音而向其提出问难,每一个问难都各各不同;菩萨在一念之间都能够完全领会,也用一音完全为其解释,各自随其心意,使其获得欢喜。甚至充满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的众生,向菩萨提出问难,菩萨都能够随其心意、随其根、随其解而为其说法,禀承佛的神力广作佛事,完全作为一切众生的依靠和教导者。」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章 旨】此章则为「法师自在成就」的第四方面「受持成就」的内容,即具体说明此地菩萨禀受诸佛所说之法的能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又更加精进,成就更大的智慧光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的众会,每一众会中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的众生,每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的性、欲,那些佛针对众生的性、欲给予每位众生不同的法门;如同这种每一毛端处的情形一样,在一切法界处都是如此。如此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此地菩萨在一念中都能够完全领会接受,没有任何忘记流失。」

  【说明】第九「善慧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地「明地行」部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别: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说成就。第八地中但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此第九地中辩才力故,教化众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胜彼故。」

  第二,第一层次「法师方便成就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法师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谓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菩萨进入此地获得了作为大法师为众生说法的所有能力。

  第三,第二层次「智成就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说法,应知彼法净、染、不二。」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菩萨为众生说法所应该具备知晓各种法之性质的智慧。经文列举的「智成就」为:「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

  第四,第三层次「入行成就分」。关于此「入行成就」的涵义,世亲、澄观解释说:「三、『入行成就』,达所化器之心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概括言之,此地菩萨完全知晓作为接受佛法之对象的众生的各种相状及其心理活动。经文所言的十一种「稠林」的名称是:「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经文言十一种「稠林」,其中第一种「众生心稠林」为总名,其余十种则是对于「众生心稠林」的展开说明。

  第五,第四层次「说成就分」。关于此「说成就分」的涵义,世亲解释说:「云何『说成就』?与众生解脱方便故。」依照世亲的判释:「彼『说成就』,复三种相示现:一、智成就。二、口业成就。三、法师成就。」

  其一,「智成就」,其主旨为「知法、知器、知化仪故」。此章经文又分两方面「所知之法」以及「随所依之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前者说此地菩萨应知三乘法、如来法,后者言禀承诸法之众生的各种状况,即「入行成就分」所说的「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等十一种「稠林」,世亲将其总结为五种「器」。

  其二,「口业成就」,其主旨则是菩萨以「口」为众生说法所获得的成就。其核心内容为:「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而此「四无碍智」有「十种差别」:「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经文对此十方面所了详细解释。

  其三,「法师成就」的内容,其主旨则是作为宣说佛法的菩萨所成就的事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判释说:「云何『法师自在成就』四种事示现:一、持成就。二、说成就。三、问答成就。四、受持成就。」

  (三)、正说分之二:「明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

  「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

  「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①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

  【章 旨】此「明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即「调柔行」,含有三层涵义:第一,「内证近佛法身,后依三昧见佛色身」为「练行缘」(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第二,「能练行」,包含「供养诸佛」)、「得说法陀罗尼」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所炼净」,内容为「所有善根转增明净」。

  【注 释】①四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