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锺、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章 旨】此章則爲「法師自在成就」的第二方面「說成就」的內容,即具體說明菩薩說法的成就。經文有叁部分:「初,顯所法多。二、『此菩薩得如是』下,能廣開演。叁、『此菩薩處于法座』下,明起說自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
【注 釋】①法座 指諸佛、菩薩在說法會座上的座席,也稱「法席」。②受職菩薩 又作「授職灌頂菩薩」,即菩薩自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爲受法王職之證明。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地菩薩初次見到佛時,頭頂禮敬于佛,隨即從佛處獲得無量法門;此地菩薩所獲得的法門,即便是那些聞持的諸位大聲聞,在百千劫時間內也是無法領得接受的。」
「此地菩薩獲得如此陀羅尼、如此無礙智,坐于法座而爲衆生說法;菩薩向充滿于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針對其心中所喜好的差別而爲他們說法;除諸佛及受職菩薩之外,其余所有的衆會,其威德光明都不能與其相比。」
「此地菩薩處于法座,想以一音,使諸大衆都能夠皆得解了,大衆隨即就可解了;有時想以各音聲,使諸位大衆都能獲得開悟;有時其心中想放出大光明,演說法門;有時心中想于其身上每一毛孔,都演說法音;有時其心中想讓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形之物、無形之物,都完全演出美妙的法言之音;有時其心想發出一言音,就周徧法界,使大衆完全解了;有時其心想讓一切話語、聲音,都成爲法音,永恒存在而不滅;有時其心想讓一切世界中的箫、笛、锺、鼓以及所唱的歌,所有一切樂聲都演奏法音;有時其心想于一字中將一切法句的涵義、聲音的種種差別,都完全表現出來;有時其心想使不可說無量的世界中的地、水、火、風四大聚之中的所有微塵,每一塵中都完全演出不可說法門。此地菩薩如此的所念,一切隨心,沒有不實現的。」
「佛子!此菩薩,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鹹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于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爲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
「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衆生,一刹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于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爲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衆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爲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爲一切作所依怙①。」
【章 旨】此章則爲「法師自在成就」的第叁方面「問答成就」的內容,即具體說明菩薩能夠完全、准確地回應所有衆生的問難。經文有叁部分:「初,一界答難。二,明一切世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
【注 釋】①依怙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賴父母。佛教中,轉指衆生因「貪」、「瞋」等「無明」纏身,造作各種惡業,而墮于輪回之中,須仰賴佛、菩薩之慈心悲願,予以濟度,纔能出離苦厄,因此稱爲「依怙」。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假使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衆生都到其前,每一位都用無量言音而向其提出問難,每一個問難都各各不同;菩薩也會一念之間都能夠完全領會,仍然以一音完全爲衆生作解釋,使其符合衆生的心意,使其各自得到歡喜。」
「如此乃至不可說世界的所有衆生,在一刹那間,每一位都以無量言音而向其提出問難,每一個問難都各各不同;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夠完全領會,也用一音完全爲其解釋,各自隨其心意,使其獲得歡喜。甚至充滿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的衆生,向菩薩提出問難,菩薩都能夠隨其心意、隨其根、隨其解而爲其說法,禀承佛的神力廣作佛事,完全作爲一切衆生的依靠和教導者。」
「佛子!此菩薩複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衆會,一一衆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衆生,一一衆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于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章 旨】此章則爲「法師自在成就」的第四方面「受持成就」的內容,即具體說明此地菩薩禀受諸佛所說之法的能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地菩薩又更加精進,成就更大的智慧光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的衆會,每一衆會中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衆生,每一衆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性、欲,那些佛針對衆生的性、欲給予每位衆生不同的法門;如同這種每一毛端處的情形一樣,在一切法界處都是如此。如此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此地菩薩在一念中都能夠完全領會接受,沒有任何忘記流失。」
【說明】第九「善慧地」的「正說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地「明地行」部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叁、入行成就。四、說成就。第八地中但淨佛國土教化衆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故,教化衆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
第二,第一層次「法師方便成就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是中『法師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菩薩進入此地獲得了作爲大法師爲衆生說法的所有能力。
第叁,第二層次「智成就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解釋說:「『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說法,應知彼法淨、染、不二。」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菩薩爲衆生說法所應該具備知曉各種法之性質的智慧。經文列舉的「智成就」爲:「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爲法行、無爲法行。」
第四,第叁層次「入行成就分」。關于此「入行成就」的涵義,世親、澄觀解釋說:「叁、『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概括言之,此地菩薩完全知曉作爲接受佛法之對象的衆生的各種相狀及其心理活動。經文所言的十一種「稠林」的名稱是:「衆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叁聚差別稠林。」經文言十一種「稠林」,其中第一種「衆生心稠林」爲總名,其余十種則是對于「衆生心稠林」的展開說明。
第五,第四層次「說成就分」。關于此「說成就分」的涵義,世親解釋說:「雲何『說成就』?與衆生解脫方便故。」依照世親的判釋:「彼『說成就』,複叁種相示現:一、智成就。二、口業成就。叁、法師成就。」
其一,「智成就」,其主旨爲「知法、知器、知化儀故」。此章經文又分兩方面「所知之法」以及「隨所依之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前者說此地菩薩應知叁乘法、如來法,後者言禀承諸法之衆生的各種狀況,即「入行成就分」所說的「衆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叁聚差別稠林」等十一種「稠林」,世親將其總結爲五種「器」。
其二,「口業成就」,其主旨則是菩薩以「口」爲衆生說法所獲得的成就。其核心內容爲:「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舍離。何等爲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而此「四無礙智」有「十種差別」:「一、依自相。二、依同相。叁、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經文對此十方面所了詳細解釋。
其叁,「法師成就」的內容,其主旨則是作爲宣說佛法的菩薩所成就的事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一判釋說:「雲何『法師自在成就』四種事示現:一、持成就。二、說成就。叁、問答成就。四、受持成就。」
(叁)、正說分之二:「明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余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叁昧,恒見諸佛,未曾舍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
「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于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①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複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
【章 旨】此「明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即「調柔行」,含有叁層涵義:第一,「內證近佛法身,後依叁昧見佛色身」爲「練行緣」(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第二,「能練行」,包含「供養諸佛」)、「得說法陀羅尼」等方面的內容。第叁,「所煉淨」,內容爲「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注 釋】①四天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