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

  【題 解】此卷包含第十「法雲地」的全部內容以及相對獨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內容。

  十六、「法雲地」

  關于本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叁昧滿足分。叁、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而澄觀說:「後之二分通該十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因此,本著將其單獨劃出,作爲〈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內容。而此卷最後的「重頌分」也相應地分爲兩部分內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結構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觀也將「正說分」分爲「明地行」與「辨地果」兩部分,後者包括世親所說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上、有上分」的後半部分。這樣,第十「法雲地」便由「贊請分」、正說分之一「明地行」、「正說分」之二「辨地果」、「重頌分」四部分構成。

  第十地的「贊請分」。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衆宣講完第九「不動地」之後,菩薩、淨居天、自在天衆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隨後,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講解第十地之法。

  如前所論,此地「明地行」包括以下六個層次:

  第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爲方便,滿此地故。」這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所獲得的智慧之業。世親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二,「得叁昧滿足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叁昧等共眷屬現前故。『離垢叁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叁昧』複有九種叁昧,離八種垢。」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叁,「得受位分」。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澄觀解釋說:「叁、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叁、合。四、結。」其中,「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結」,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主體部分則是「法」與「喻」。

  其一,關于「法」,依據世親的解釋,有六個方面:第一方面爲「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爲「大寶蓮花王之座」。第二方面爲「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第叁方面爲「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繞其周圍。第四方面爲「隨何等相」,「周遍作業,爲其相故。」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爲其「身相」。第五方面爲「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第六方面爲「隨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爲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其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叁、『長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應有第叁『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寮以爲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四,「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叁、叁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叁、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五、依堪能度衆生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種:第一種「集智大」,「集」即因緣集,「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第二種「應化智大」,即如實知曉應化衆生的差別等等智慧。第叁種「加持智大」,「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爲『加持行』。」第四種「微細智大」,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第五種「密處智大」,是指佛爲了化度根機不熟的衆生而「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叁密」爲「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爲具體闡述。第六種「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衆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

  其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的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其叁,「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叁種「叁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叁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五,「釋名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爲「法雲」的叁方面緣由。

  其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謂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衆生煩惱塵,故名『法雲』。」(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爲:「注雨滅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叁,「度衆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衆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爲「注雨生善,故名『法雲』。」(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衆生,使衆生趣向涅槃解脫。

  第六,「神通力無、有上者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叁、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衆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衆生等而低于諸佛。

  其一,「依內」,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叁部分「自相」。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叁『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叁,第四部分「作住持相」。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觀則解釋爲「常用不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歡喜」。關于其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其中,「示現自神通力」的內容屬于「明地行」,而後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會中大衆産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爲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衆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衆的疑問。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叁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後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衆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衆歡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衆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稱其爲:「後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衆歡喜。」金剛藏菩薩的回答分爲「總诃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叁個方面。

  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九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十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對于此部分應該注意,此地的「辨地果」的內容,世親將其判釋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與第七層次之中。其中,「調柔果」的「調柔行」、「教智淨」、「勝過自在」等部分屬于「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調柔果」的「別地行相」、「總結地名」兩部分與其後的「攝報果」、「願智果」屬于世親所說的「明地行」的第七層次「大勝分」的內容。

  關于「說法斷疑」的內容,澄觀解釋說:「『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衆生入一切智。複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複將入前分中,欲顯義門多勢。」(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大勝分」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

  關于此地名爲「法雲」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衆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因此名爲「法雲地」。澄觀綜合諸家之說,對其涵義作了較爲全面的解釋。澄觀贊成《攝大乘論》的解釋,其文曰:「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雲,又于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