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3

  ..續本文上一頁龍王,潛居其中,出清冷之水,以供給贍部洲。即從池東面銀牛之口出恒河,從南面金象之口出信度河,從西面琉璃馬之口出縛刍河,從北面頗胝師子之口出徙多河,各繞池一匝而入海。佛教常以之作譬喻,以譬喻涅槃的無惱熱、清涼。②四大河 《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記載,閻浮洲北部有四條大河,又作「四河」。《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雲:「阿耨達池東有恒伽河,從牛口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阿耨達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達池西有婆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達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恒伽河」,又名「殑伽河」、「兢伽河」,或單稱「恒河」,即今之恒河。爲印度叁大河之一。發源于尼泊爾西北之喜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後向東注入孟加拉灣。「新頭河」,又作「辛頭河」、「私頭河」、「信度河」、「信陀河」等,即今之印度河。爲印度叁大河之一。發源于西藏西南隅開拉沙山之南,向西北流至喀什米爾北部,折而向南流經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婆叉河」,又作「縛刍河」、「婆輸河」、「和叉河」,「博叉河」,相當于《漢書》所載之「妫水」、「烏浒水」。即今之奧克薩斯河。發源于帕米爾高原東南,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堿海)。「斯陀河」,又名「斯多河」、「私多河」、「悉陀河」、「斯頭河」、「徙多河」,相當于《漢書》所載之「藥殺河」,即今之查可薩提河,別名錫爾河。發源于伊息庫爾湖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關于此「四大河」,《華嚴經•十定品》有已詳細說明:「佛子!譬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無濁無雜,無有垢穢,光色清淨猶如虛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于象口中出恒伽河,師子口中出私陀河,于牛口中出信度河,于馬口中出縛刍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時,恒伽河口流出銀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剛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縛刍河口流出琉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銀色,私陀河口作金剛色,信度河口作黃金色,縛刍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廣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圍繞大池七匝,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湧賓士入于大海。」而此處的「四大河」也含有〈十定品〉中所言的四大譬喻義:「今文含具:一、願智河,即大願之水。二、波羅蜜河。叁、叁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衆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從初地歡喜地直至第十地法雲地,十地行相次第顯現于前,就能夠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從阿耨達池流出四條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沒有盡竭,又更加增長壯大,直至流入大海,使大海充滿。」

  「佛子!菩薩也是如此,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有窮盡,又更加增長,直至進入一切智之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①。」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爲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二層次「上勝功德」的內容。關于「上勝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此一層次是以「山王」(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爲譬喻說明「上勝功德」的,因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補充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此章爲澄觀所判釋的「上勝功德」部分的「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注 釋】①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關于此句的含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今初言『因佛智』者,爲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既未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爲修無差而成于差,以本統末,非全隔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十地,因爲欲獲得佛智的緣故而有十地的差別。」

  「這與大地有十山之王一樣。十種山王的名目是什麼呢?其名目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鹹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鹹在其中,說不可盡①。」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鹹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複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鹹在其中,說不可盡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 成,一切衆寶鹹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禅定、神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鹹在其中,說不可盡③。」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亦複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鹹在其中,說不可盡④。」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複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鹹在其中,說不可盡⑤。」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上勝功德」的第叁部分「法、喻對顯」的內容,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叁「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的修行境界。具體的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初地,聖智法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此「雪山王」中的「藥草」是作爲資生衆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藥是四大增損對治」,「四大」即地、水、火、風。其叁,從譬喻的實質言之,「藥草」譬喻可以破除無明的智慧。其四,「鹹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同前)②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鹹集其中取不可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二地戒香。」(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香山王」中的「香」是作爲資生衆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香及果即長養衆生,以揵闼婆常食香氣故。」其二,從譬喻的實質言之,「香」譬喻「戒」。其叁,「鹹集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③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衆寶鹹在其中取不可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鞞陀黎」的涵義爲「種種持」。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叁地是清淨的。其叁,「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叁,寶是守護積聚事。」此「鞞陀梨山」中的「寶」是作爲衆生所應該積聚的資生之具。其四,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叁地禅等可貴如寶。」其五,「鹹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④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鹹住其中無有窮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四地是清淨的。其二,「五通神仙」即「五通仙」,是指獲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等五種神通的仙人。其叁,「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四地出世,如仙。」(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第四地進入出世間,而前叁地仍然在世間。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五通福田治貧窮難,以供彼仙能生福故。」其五,從譬喻的實質言之,第四地所修叁十七道品「資助,能生福故。」其六,「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⑤如由幹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由幹陀」的涵義是「雙持」,「回文即雲『持雙』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五地是清淨的。其叁、「夜叉大神」,即「天龍八部衆」之一,「夜叉」爲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其四,「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其五,從其對治作用而言,「夜叉治死難,威製眷屬,不令害人故。」其六,從譬喻的實質言之,「第五地修無住,不永滅故。」其七,「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都在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二離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的戒行、威儀都在此地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鞞陀梨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一切衆寶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叁發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禅定、神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都在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神仙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