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4

  ..續本文上一頁五通神仙都住在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四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道中的殊勝智慧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由幹陀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夜叉大神都住在此山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五難勝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鹹在其中,取不可盡①。菩薩所住現前地亦複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複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衆鹹住其中,無有窮盡③。菩薩所住不動地亦複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鹹住其中,無有窮盡④。菩薩所住善慧地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鹹住其中,無有窮盡⑤。菩薩所住法雲地亦複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鹹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上勝功德」的第叁部分「法、喻對顯」之內容,即以「十大山王」爲譬喻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的修行境界。具體的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六地是清淨的。其二、「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聲聞,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無盡。」其叁,此山中出産、積聚衆果,而「果即長養衆生」。其四,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六地無漏慧資法身故。」其五,「鹹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尼民陀羅」的涵義是「持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七地是清淨的。其叁,「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七、方便善巧,如彼龍神,超前緣起之因,名『緣覺果』。」(同前)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龍治儉難,降時雨故。」其五,從譬喻的實質言之,「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其六,「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③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衆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斫迦羅」的涵義是「輪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八地是清淨的。其叁,「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八地,無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衆』即是『密迹』諸神。」「密迹」即「密迹金剛」。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諸『自在衆』治不調伏難,調伏難調故。」其五,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八地叁世間化得自在故。」其六,「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④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計都」的涵義是「幢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九地是清淨的。其叁,「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九地,善巧攝生大力相故。」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修羅治惡業難,以咒術力製諸眷屬,不造諸惡故。」其五,從譬喻的實質言之,「九地,善知稠林,得無礙辯,破惑業故。。」其六,「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⑤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十地是清淨的。其二,「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十地,佛德如天,已淳淨故。」其叁,從其對治作用而言,「大威德天治修羅怨敵難。以四天王、叁十叁天俱處此山故。」其叁,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十地如佛,降四魔故。」其七,「鹹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馬耳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一切諸果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六現前地也是如此,進入緣起之理的聲聞果住于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尼民陀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大力龍神都住在此山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七遠行地也是如此,證得方便智慧的獨覺都住于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斫羯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諸自在天衆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八不動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所證得的四種自在行差別世界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計都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具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九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有生有滅的智與行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須彌盧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具有大威德的諸天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十法雲地也是如此,如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事都在其中,問答、宣說是不能夠窮盡的。」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複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①。」

  【章 旨】此章爲「上勝功德」的第四部分「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的內容。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海」的關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由于「本意」較爲複雜,具體內涵見注釋。

  【注 釋】①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複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關于十地命名的緣由,世親僅僅用「彼因果相顯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來解釋,而澄觀的解釋甚爲詳細。澄觀說:「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余處不足爲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雲『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于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從總體而言,此句的主旨是顯示十地各自所證與佛智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此正如澄觀所說:「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齊等。十地教行,則優、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平等。」即在證入真如空理,獲得佛智的情形之下,十地教行是完全平等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十座寶山王,都位于大海之中,由于各自有不同的特點而以不同的名字命名。菩薩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佛的一切智之中,由于各自內涵有所不同而得以有不同的名目。」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爲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叁、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菩薩行亦複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①。何等爲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②。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③。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④。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⑤。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⑥。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⑦。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⑧。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⑨。」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叁層次「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內容。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世親這一解釋,澄觀解釋說:「雲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海』,此總舉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順因也。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一層次是以「大海」的十種相狀爲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

  【注 釋】①不可移奪 這是此章涵義的總體概括,因此澄觀作了重要解釋。澄觀解釋說:「總雲『不可移奪』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十地作爲成就佛智之因相,佛智之海作爲十地因相之結果,二者不可相奪,而是共同存在的。另外一方面,如世親所說,「因、果」也是「相順」的。②…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