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P15

  ..續本文上一頁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 大海的第一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易入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一「歡喜地」的漸次深入的特性相應。③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 大海的第二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淨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二「離垢地」的清淨的特性相應。④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 大海的第叁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平等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叁「發光地」所開發的極明淨之慧光而舍棄世間性的特性相應。⑤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 大海的第四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護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四「焰慧地」的「護自一味,恒不失」的特性相應。即維護自身,與佛保持同樣的智慧光明。⑥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寶故 大海的第五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利益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五「難勝地」的救度衆生的功能相應。⑦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第六「現前地」與第七「遠行地」與大海的第六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不竭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相應。其理由是,第六、第七地所證是即深且廣的。⑧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 大海的第七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住處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八「不動地」的特性相應。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所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⑨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第九「善慧地」與第十「法雲地」與大海的第八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護世間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相應。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八、末後二句合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如果沒有大海承納大量的雨水,雨水淹沒四洲,會使衆生起毀謗之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大海,憑借十種相狀,得到大海的名字,這是不可變更的。那十種相狀呢?第一,次第漸深。第二,不接受汙雜之物。叁,余水入中,都失去其本來的名字。第四,海水的味道處處一樣。第五,蘊藏無量珍寶。第六,無能至底。第七,廣大無量。第八,爲大身所居住。第九,潮不超過其限度。第十,普受大雨,無有超過其限度溢出的情形。」

  「菩薩行也是如此,憑借十相的緣故,名爲菩薩行,這是不可變更的。這十種相是什麼呢?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的緣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行的緣故。發光地,舍離世間虛假名言的緣故。焰慧地,與佛功德相同的緣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以及世間所作的許多珍寶的緣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的道理的緣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的緣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之事的緣故。善慧地,獲得深解脫行,在世間如實而知但卻不超越限度的緣故。法雲地,能夠接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大法雨,沒有滿足的緣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衆寶。何等爲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叁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衆寶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

  「佛子!當知菩薩亦複如是,有十種事出過衆聖①。何等爲十?一者,發一切智心②。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③。叁者,諸禅叁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④。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⑤。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爲衆生廣作佛事⑥。」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四層次「轉淨堅固功德」的內容。關于「轉淨堅固功德」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堅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此一層次是以「大摩尼珠」的十種相狀爲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體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

  【注 釋】①有十種事出過衆聖 「衆聖」是指聲聞、緣覺(辟支佛)。對于此句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過十聖性者,過聲聞、辟支佛等性故。聲聞有八種性,四行、四果差別故。辟支佛有二種性,行、果差別故。」即十地菩薩具有的十種「行」與「果」,遠遠超過聲聞、緣覺。②一者發一切智心 「初地」是初步從煩惱之海中出來。這與從大海中選擇摩尼寶珠是相近的。③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 「頭陀」,即「苦行」,是指斷除肉體欲望、堪忍諸種難忍之苦的修行方式。此句是指第二「離垢地」,因爲摩尼寶珠的「巧匠治理」相與此地的「戒相」對應。④叁者諸禅叁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摩尼寶珠的「圓滿無缺」、「清淨離垢」、「內外明徹」相分別對應于第四「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的「地相」。⑤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 摩尼寶珠的「善巧鑽穿」、「貫以寶縷」、「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的叁相分別對應于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的「智行」、「方便行」、「自在行」。⑥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爲衆生廣作佛事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概括說明「後二句明功用殊勝」。前句爲世親概括的「七、神力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即菩薩于第九「善慧地」所證得的智慧之光明具有神奇的救度衆生的功用。後句爲世親概括的「八、不護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謂隨王雨寶,無護惜故。約法,則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衆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雲『廣作佛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摩尼寶珠具有的「不護功能」就是不顧惜而隨王之心意降下衆寶,而菩薩于第十「法雲地」獲得佛的正智,已經可以算作佛,並且能夠隨衆生心意使其善根同于自己。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特性超過許多珍寶。那十種特性是什麼呢?第一,從大海出産。第二,經過巧匠治理。第叁,圓滿無缺。第四,清淨離垢。第五,內外明徹。第六,善巧鑽穿。第七,用寶縷貫穿。第八,放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第九,都放出一切種種光明。第十,能夠隨王的心意降下種種寶物,隨衆生的心意完全實現其心願。」

  「佛子!應當知曉菩薩也是如此,有十種事超過聲聞、緣覺。這十種特性是什麼呢?第一,發一切智心。第二,持戒、頭陀行,正行明淨。第叁,諸禅叁昧,圓滿無缺。第四,道行清白,離諸垢穢。第五,方便、神通,內、外明徹。第六,緣起、智慧,善能鑽穿。第七,貫以種種方便智縷。第八,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觀衆生行,放聞持光。第十,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夠爲衆生廣作佛事。」

  【說 明】「地影像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其主旨和結構。「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對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進行總體比較說明。「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叁、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叁、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第二,「池喻」,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爲譬喻說明「修行功德」。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如世親所說:「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叁,「山喻」,以「山王」(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爲譬喻說明「上勝功德」。關于「上勝功德」,世親解釋說:「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補充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一,在「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其二,第叁部分「法、喻對顯」,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叁「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的修行境界。

  其叁,「結成本意」。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海」的關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

  第四,「海喻」,以「大海」的十種相狀爲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世親這一解釋,澄觀解釋說:「雲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海』,此總舉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順因也。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九 十地品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