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

  

《華嚴經》卷六十  入法界品之一

  

【題解】

  依照澄觀的判釋,八十卷《華嚴經》第九會「逝多林園重閣會」可分爲「本」、「末」二會。本會爲「如來顯相,二聖開顯,頓證法界」,末會爲「諸善知識爲善財說」。(澄觀《大華嚴經略策 •第四處會法主》)此卷爲本會之「序分」、「請佛說法分」、「叁昧現相分」、「明集新衆分」、「舉失顯得分」、「偈頌贊德分」。

  佛世尊與以普賢、文殊菩薩爲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于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這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于心中産生請求佛爲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世尊感知了他們的心念,進入了師子嚬申叁昧而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神變世界,佛以神力使得逝多林變得美妙莊嚴,因佛之偉力使得逝多林之上的虛空也變得美妙莊嚴,並且徧照十方世界。依照澄觀的解釋,「叁嚴」表叁種緣起,「嚴重閣」即裝飾重閣藉以「顯自體緣起」,「嚴園林」表征「有爲緣起」,「嚴虛空」表征「無爲緣起」。十方各有菩薩及其眷屬歸附來聆聽佛宣說佛法。這十方一切菩薩及其眷屬都是在普賢行願中成就的。

  對于上述菩薩所示現的境界,諸大聲聞因爲自己的修習善根不足等等多種原因如聾如盲,無法得見。經中以十種比喻來說明聲聞衆生無法觀見佛、菩薩境界的原因。十方世界的十位大菩薩徧觀十方而各自說偈贊頌佛德以及此次聚會,並且各自顯現自己所證。

  依照上述線索,本卷可以分爲六大段落:第一,世尊與五百菩薩、聲聞以及世主在逝多林大莊嚴重閣聚會。第二,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于心中産生請求佛爲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第叁,十方菩薩世尊以神變莊嚴逝多林以及大莊嚴重閣。第四,因世尊的感召,十方世界的十大菩薩及其眷屬前來逝多林聆聽世尊說法。第五,回答聲聞不能感知佛、菩薩神變的原因。第六,十方十位大菩薩各自說偈贊頌佛德。

  

本會•序分

  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①逝多林給孤獨園②大莊嚴重閣,與菩薩摩诃薩③五百人俱,普賢菩薩④、文殊師利菩薩⑤而爲上首,光焰幢菩薩⑥、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地藏菩薩⑦、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虛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輪音髻菩薩、說叁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焰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虛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衆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說一切衆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須彌光覺菩薩、虛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叁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五百人俱。此諸菩薩皆悉成就⑧普賢行願⑨,境界無礙,普徧一切諸佛剎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⑩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11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虛空界12,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衆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癡翳,了衆生界無衆生故;等虛空智13,以大光網照法界故。及與五百聲聞衆俱悉覺真谛,皆證實際14,深入法性15,永出有海16;依佛功德,離結、使17 、縛18,住無礙處19;其心寂靜猶如虛空,于諸佛所永斷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衆生,爲不請友恒勤守護,誓願不舍;入于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于大願,不斷佛種20,生如來家,求一切智21。

  【章旨】佛世尊與以普賢、文殊菩薩爲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于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此章爲八十卷《華嚴經》第九會之序幕。

  【注釋】①室羅筏國:即古印度舍衛國之京城,又稱「舍衛城」。

  ②逝多林給孤獨園:即「祗園精舍」。原是祗陀太子之園林,後被給孤獨長者購買,贈送給釋迦牟尼佛作爲講法之場所。因當時太子只賣園,沒有賣園中之樹,當給孤獨長者把所購之園贈送給釋迦牟尼佛時,祗陀太子亦把樹贈送給釋迦牟尼佛。于是,兩人合力在園中建築精舍供釋迦牟尼佛說法之用。此後,此園成爲釋迦牟尼傳教說法的重要道埸。

  ③摩诃薩:「摩诃薩埵」的簡稱,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即「大有情」、「大衆生」。謂此大衆生爲「願」大、「行」大、「度衆生」大,于世間諸衆生中爲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诃薩埵」。具體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衆生。

  ④普賢菩薩:漢譯有「普賢」、「徧吉」等名,意爲具足無量行願、普現于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在娑婆世界,他與文殊菩薩並爲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文殊象征「智」、「慧」、「證」叁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叁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叁昧。兩位菩薩德行的配合,象征著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在我國,普賢菩薩則是四大菩薩之一。

  ⑤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文殊室利」,意譯爲「妙吉祥」、「法王子」,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⑥光焰幢菩薩:以下所列菩薩名號共計一百四十一名,乃大有深意之文。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說:「數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0九中。)此中「五位」指菩薩修道之五等階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依澄觀的說法,前四十一人總體表征前四位,後「天冠」下十位百人專門表征「十地」、「十度」。此十四位一般爲十,其間略有增減。第一以「幢」命名的菩薩十位,表征「行」、「德」高出。第二以「威力」命名的菩薩九位,表征能精進修行。第叁以「藏」命名的菩薩十位,表征德備含攝。第四以「眼」命名的菩薩十二位,表征「解能照法」。上述四位以總體觀之,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後故。後十位分別表征十地十度:第一以「冠」命名的菩薩十位,「初地冠于諸地之首,檀冠衆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爲莊嚴故。」第二以「髻」命名的菩薩十位,「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第叁以「光」命名的菩薩十位,「發聞持光照法忍故」。第四又以「幢」命名的菩薩十位,「焰慧精進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第五以「音」命名的菩薩十位,「禅定發生難勝悅機故」。第六以「上」命名的菩薩十位,「般若現前最尊上故」。第七以「勝」命名的菩薩十位,「遠行方便有殊勝行故」。第八以「自在王」命名的菩薩十一位,「相用不動大願無礙故」。第九又以「音」命名的菩薩十位,「善慧演法自力生故」。第十以「覺」命名的菩薩九位,「法雲受職墮佛數故,智覺諸法無所遺故」。(上述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0九下。)

  ⑦地藏菩薩:別稱「持地菩薩」、「無邊心菩薩」、「地藏王菩薩」,是我國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依經典所載,地藏菩薩受釋尊付囑,出現于釋尊入滅後至彌勒佛出世的無佛時代,誓願濟度教化六道一切衆生後始願成佛,且又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故被稱爲「大願菩薩」。

  ⑧成就:爲「得」的一種。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後已經失去但今日又得到,稱爲「獲」;已經獲得而至今相續不失,則稱爲「成就」。

  ⑨普賢行願:廣義指叁世諸佛同有的因位行願,要義就是本經所列舉的「十大行願」,法界緣起要由修十種廣大行願纔能證入,成就佛的功德也要從修習十種廣大行願開始。其「十大行願」是:(1)禮敬諸佛,(2)稱贊如來,(3)廣修供養,(4)忏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恒順衆生,…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