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9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他們深厚的業障覆蓋的緣故。那些大聲聞也是如此,雖然住在逝多林中,卻不能看見如來的廣大神力,因爲他們舍棄了一切智,無明的眼膜覆障了他們的眼睛,並未種植培植一切種智所需之地的諸善根。

  譬如有人在大衆聚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的善見大城的宮殿、園林的種種美好的形象,百千萬億的天子、天女將天華撒滿了大地,許許多多衣樹生長出美妙的衣服,許許多多華樹開放出美妙的花朵,許多音樂樹演奏出天上的音樂,天衆中的歌伎演唱出美妙的音符,無數諸天在其中戲耍娛樂;這位昏睡者看見自己穿著天衆的衣服,在此城中到處遊賞。當時一同參加大會的一切諸人雖然同處一地,卻不能知曉這些。這是爲什麼呢?夢中所見的情境,並不是那些大衆所能看見的。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也是如此,因爲他們長久地積集善根之力,發一切智廣大願望,學習一切佛的功德,修行菩薩莊嚴道,圓滿一切智智(即佛智)之法,滿足普賢諸行願,趣入一切菩薩智地,遊戲一切菩薩所住諸叁昧,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而無有障礙,因此,他們都看見了如來世尊不可思議的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都都不能觀見,都不能知曉,因爲他們沒有菩薩清淨眼。

  譬如地中有許多寶藏,充滿了種種珍異,有一男子聰慧明達,善于辨別一切隱藏的寶藏,這人也有大福德力,能隨心所欲地自在取用,並且以其奉養父母,赈恤親屬,老人、病人、窮苦人、缺乏財物之人無不得到贍養。但是,那些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之人,即使也到蘊藏寶藏之處,既無法知曉,也無法見到,不能得到利益。聲聞與佛、菩薩的區別也應該如此看待,諸大菩薩擁有淨智眼,能進入如來不可思議的甚深境界,能觀見佛之神力,能進入諸法門,能在叁昧海中漫遊,能夠供養諸佛,能以正法使衆生開悟,能夠以四攝攝受衆生;諸大聲聞則不能得見如來之神力,也不能見諸菩薩衆之神力。

  譬如盲人到大寶洲,無論是行,是住,是坐,還是臥,都不能得見一切衆寶;因爲不能看見,所以就不能采擇取用,更不能享用。聲聞與佛、菩薩的區別也應該如此看待,諸大弟子雖在逝多林中與世尊在一起,但卻沒有觀見如來自在神力,也沒有觀見菩薩的大型聚會。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菩薩無礙之淨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所以就不能觀見如來自在之力。

  譬如有人擁有號稱離垢光明的清淨眼,所有黑暗及其昏暗的光線都不能障礙其視線。這時,讓那人在夜暗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群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無量數之人的形體相貌威儀,這位明眼人無不清楚地看見;但這位明眼者的威儀與進退,那些無量數之人都無法看見。佛也是如此,成就了智眼,清淨無礙,明見一切世間之事物;他所示現的神通變化,大菩薩衆都在其周圍環繞,只是諸大弟子都不能看見。

  譬如比丘在大衆中進入徧處定,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衆生身徧處定、一切語言音聲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進入此定者觀見其所觀之對象,而其他大衆則都不能看見,除非同樣住于這種叁昧者纔有可能觀見。如來所示現的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也是如此,菩薩全都可以看見,聲聞卻不可能看見。

  譬如有人以障形之藥自己塗在自己的眼睛上,在大衆聚會的場所走來走去,會中大衆沒有能夠看見他的,而他卻能全部看見會中的大衆及其所發生的事情。應該知道,如來也是如此,超越了世間,普見世間之一切,這是諸聲聞不能看見的,只有趣向一切智境的諸位大菩薩纔能看見。

  譬如人一生下來,就有二類天衆恒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這兩類天衆常常看見人,而人卻無法看見天。應該知道,如來也是如此,如來在諸菩薩大集會中顯現出大神通,諸大聲聞卻完全不能看見。

  譬如比丘得到心自在的境界,進入滅盡定,六根的活動都不存在,對于所有語言都沒有知覺;由于定力的加持,不進入涅槃境界。一切聲聞也應該是如此,雖然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以及菩薩衆會中所作的事情。爲什麼呢?如來之境界甚深廣大,難于觀見,難于知曉,難于測量,超越了諸世間的局限,不可思議,沒有什麼可以毀壞它,它不同于所有的聲聞、緣覺境界;因此,如來自在神力、菩薩衆會及逝多林一切普徧清淨世界,如此這樣的種種事情,諸大聲聞都無法知見,因爲他們沒有這種根器。

  【說明】「舉失顯得分」至此結束。

  

偈頌贊德分

  爾時,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等應觀察,佛道①不思議,于此逝多林,示現神通力。善逝②威神力,所現無央數;一切諸世間,迷惑不能了。法王③深妙法,無量難思議,所現諸神通,舉世莫能測。以了法無相,是故名爲佛,而具相莊嚴,稱揚不可盡。今于此林內,示現大神力,甚深無有邊,言辭莫能辯。汝觀大威德,無量菩薩衆,十方諸國土,而來見世尊。所願皆具足,所行無障礙;一切諸世間,無能測量者。一切諸緣覺,及彼大聲聞,皆悉不能知,菩薩行境界。菩薩大智慧,諸地悉究竟,高建勇猛幢,難摧難可動。諸大名稱士,無量叁昧力,所現諸神變,法界悉充滿。」

  爾時,不可壞精進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觀諸佛子,智慧功德藏,究竟菩提行,安隱諸世間。其心本明達,善入諸叁昧,智慧無邊際,境界不可量。今此逝多林,種種皆嚴飾,菩薩衆雲集,親近如來住。汝觀無所著,無量大衆海,十方來詣此,坐寶蓮華座。無來亦無住④,無依⑤無戲論,離垢心無礙,究竟于法界。建立智慧幢,堅固不動搖,知無變化法,而現變化事。十方無量剎,一切諸佛所,同時悉往詣,而亦不分身。汝觀釋師子⑥,自在神通力,能令菩薩衆,一切俱來集。一切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說故不同,此衆鹹通達。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際⑦,演說差別法⑧,言辭無有盡。」

  爾時,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觀無上士⑨,廣大智圓滿,善達時非時⑩,爲衆演說法;摧伏衆外道11,一切諸異論,普隨衆生心,爲現神通力。正覺非有量,亦複非無量;若量若無量,牟尼悉超越12。如日在虛空,照臨一切處;佛智亦如是,了達叁世法13。譬如十五夜,月輪無減缺;如來亦複然,白法14悉圓滿。譬如空中日,運行無暫已;如來亦如是,神變恒相續。譬如十方剎,于空無所礙,世燈現變化,于世亦複然。譬如世間地,群生之所依;照世燈*輪,爲依亦如是。譬如猛疾風,所行無障礙;佛法亦如是,速徧于世間。譬如大水輪15,世界所依住;智慧輪16亦爾,叁世佛17所依。」

  爾時,無礙勝藏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大寶山,饒益18諸含識19;佛山亦如是,普益于世間。譬如大海水,澄淨無垢濁;見佛亦如是,能除諸渴愛。譬如須彌山,出于大海中;世間燈20亦爾,從于法海21出。如海具衆寶,求者皆滿足;無師智22亦然,見者悉開悟。如來甚深智,無量無有數;是故神通力,示現難思議。譬如工幻師23,示現種種事;佛智24亦如是,現諸自在力。譬如如意寶,能滿一切欲;最勝亦複然,滿諸清淨願。譬如明淨寶,普照一切物;佛智亦如是,普照羣生心。譬如八面寶,等鑒于諸方;無礙燈亦然,普照于法界。譬如水清珠,能清諸濁水;見佛亦如是,諸根悉清淨。」

  【章旨】十方十位菩薩分別說偈贊頌佛德與此次聚會,並且顯現自己所證。東方燈雲幢世界中的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南方金剛藏世界中的不可壞精進王菩薩主要贊頌道場叁昧等用,西方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世界中的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與北方寶衣光明幢世界中的無礙勝藏王菩薩則從總體上贊頌佛德。

  【注釋】①佛道:成佛之道。

  ②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進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③法王:此處爲佛之尊稱。「王」有「最勝」、「自在」之義,佛爲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衆生,故稱「法王」。

  ④無住:又稱「不住」。「住」爲「所住」之意,「無住」則指無固定之實體,也指心不執著于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

  ⑤無依:即「無著」。指雖處于萬境而一無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條件所左右的境界。也指遠離煩惱系縛的境界。

  ⑥釋師子:爲釋尊之德號。釋尊爲人中之王,于叁界中得無畏自在,如獸中之獅子王,故稱釋師子。

  ⑦平等際:即「平等法」,指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本經卷五十叁《離世間品》舉出菩薩具有十種平等,即:一切衆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薩若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之法。同經卷叁十《十回向品》,也舉出十種平等:業平等、報平等等十種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則舉出衆生平等、法平等、清淨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進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淨平等。衆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無畏之大城。此皆說明人、法、國土、修行乃至諸佛等悉皆平等無有差別之理。

  ⑧差別法:與「平等法」對照而言之。「平等法」指萬法一如之法性,而「差別法」指萬事萬物之個性品類。也可以直接將「差別法」理解爲一切世間諸法。

  ⑨無上士:佛十號之一。又作無上、無上丈夫。如來之智德,于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士。

  ⑩時非時:時,時節。此處大致是指說法度生的時機問題。

  11外道:佛教通常對于佛教之外的宗教與思想派別的稱呼。

  12正覺非有量句:此句系以中觀的中道思想表達佛之正…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