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P8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法身。

  16二乘:指二种教法。乘,运载。诸佛所说之教法,系运载行者从迷至悟,故称之为「乘」。有多种涵义,此处指声闻乘与缘觉乘。声闻乘又称弟子乘,缘觉乘又称独觉乘。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17分别:若作专门的佛学术语言之,「分别」为「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若作一般术语使用、解释,「分别」为「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此处则作一般术语理解为妥。

  18决定:确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缩略为「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决定明了」等语,为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语词。

  【语译】在那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阿 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都没有看见如来神力、如来相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清净土,也没有看见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菩萨的大型聚会、菩萨普入、菩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菩萨所入自在的定境、菩萨观察、菩萨定力、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清净的法身、菩萨圆满的智身、菩萨示现的愿身、菩萨成就的色身、菩萨诸具足的清净之相、菩萨永恒具有的众色装饰、菩萨放大光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身徧十方、菩萨诸行圆满。如此等等事情,一切声闻诸大弟子都没有看见。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声闻与菩萨所具的善根是不同的,声闻本来就不修习见佛自在的善根,本来就不赞扬十方世界一切佛剎的清净功德,本来就不称赞感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本来就不在生死流转之中发无上菩提心,本来就不能使自己住于菩提心,本来就不能使如来种性不断绝,本来就不摄受诸众生,本来就不激励别人修习菩萨波罗蜜,本来就在生死流转之时不激励众生追求最胜大智眼,本来就不修习能出生一切智的诸善根,本来就不成就如来出世诸善根,本来就不能得到清净美丽的佛土神通智,本来就不能得到诸菩萨眼所知晓的外境,本来就不追求能够出生超越世间的不共菩提之诸善根,本来就不发一切菩萨诸大愿,本来就不是从如来加被之力所生,本来就不知晓诸法如幻、菩萨如梦,本来就不能得到诸大菩萨的广泛欢喜。上述这些都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声闻、缘觉所共有。因为这些因缘,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不能闻、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观察、不能筹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别,因此,这些声闻,既是身在逝多林中,也没有见到如来诸大神变。

  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亿无量饿鬼,裸形饥渴,举体焦然,鸟鹫豺狼竞来搏撮,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虽住河边而不见河;设有见者,见其枯竭。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故。彼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广大神力,舍一切智,无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种植萨婆若①地诸善根故。

  譬如有人,于大会中昏睡安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善见大城宫殿、园林种种严好,天子、天女百千万亿,普散天华徧满其地,种种衣树出妙衣服,种种华树开敷妙华,诸音乐树奏天音乐,天诸采女②歌咏美音,无量诸天于中戏乐;其人自见着天衣服,普于其处住止周旋。其大会中一切诸人虽同一处,不知不见。何以故?梦中所见,非彼大众所能见故。一切菩萨、世间诸王亦复如是,以久积集善根力故,发一切智广大愿故,学习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萨庄严道故,圆满一切智智法故,满足普贤诸行愿故,趣入一切菩萨智地故,游戏一切菩萨所住诸三昧故,已能观察一切菩萨智慧境界无障碍故,是故悉见如来世尊不可思议自在神变。一切声闻诸大弟子,皆不能见,皆不能知,以无菩萨清净眼故。

  譬如雪山具众药草,良医诣彼悉能分别;其诸捕猎、放牧之人恒住彼山,不见其药。此亦如是,以诸菩萨入智境界,具自在力,能见如来广大神变;诸大弟子唯求自利,不欲利他,唯求自安,不欲安他,虽在林中,不知不见。

  譬如地中有诸宝藏,种种珍异悉皆充满,有一丈夫聪慧明达,善能分别一切伏藏,其人复有大福德力,能随所欲自在而取,奉养父母,赈恤亲属,老、病、穷、乏靡不均赡;其无智慧、无福德人,虽亦至于宝藏之处,不知不见,不得其益。此亦如是,诸大菩萨有净智眼,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能见佛神力,能入诸法门,能游三昧海,能供养诸佛,能以正法开悟众生,能以四摄③摄受众生;诸大声闻不能得见如来神力,亦不能见诸菩萨众。

  譬如盲人至大宝洲,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不能得见一切众宝;以不见故,不能采取,不得受用。此亦如是,诸大弟子虽在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力,亦不得见菩萨大会。何以故?无有菩萨无碍净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见于如来自在力故。

  譬如有人得清净眼,名离垢光明,一切暗色不能为障。尔时,彼人于夜暗中,处在无量百千万亿人众之内,或行、或住、或坐、或卧,彼诸人众形相威仪④,此明眼人莫不具见;其明眼者威仪进退,彼诸人众悉不能睹。佛亦如是,成就智眼,清净无碍,悉能明见一切世间;其所示现神通变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诸大弟子悉不能见。

  譬如比丘在大众中入徧处定⑤,所谓:地徧处定、水徧处定、火徧处定、风徧处定、青徧处定、黄徧处定、赤徧处定、白徧处定、天徧处定、种种众生身徧处定、一切语言音声徧处定、一切所缘徧处定。入此定者见其所缘,其余大众悉不能见,唯除有住此三昧者。如来所现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亦复如是,菩萨具见,声闻莫睹。

  譬如有人以翳形药自涂其眼,在于众会去、来、坐、立无能见者,而能悉睹众会中事。应知如来亦复如是,超过于世,普见世间,非诸声闻所能得见,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诸大菩萨。如人生已,则有二天⑥,恒相随逐⑦,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应知如来亦复如是,在诸菩萨大集会中现大神通,诸大声闻悉不能见。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灭尽定⑧,六根⑨作业皆悉不行,一切语言不知不觉;定力持故,不般涅槃⑩。一切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见不解不入如来自在、菩萨众会诸所作事。何以故?如来境界甚深广大,难见难知,难测难量,超诸世间,不可思议,无能坏者,非是一切二乘境界;是故,如来自在神力、菩萨众会及逝多林普徧一切清净世界,如是等事,诸大声闻悉不知见,非其器故。

  【章旨】此章以十种比喻来说明声闻众生无法观见佛、菩萨境界的原因。

  【注释】①萨婆若地:即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②采女:又作「婇女」,指地位卑微的宫女。

  ③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是菩萨应该修行的法门。「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使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④威仪:指举止善合规矩,语默行为不失方正,见之能使人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

  ⑤徧处定:又名「十徧处」,为八解脱法之一,指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于一切处。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缘欲界之色。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它受、想、行、识之四蕴。修观行者由解脱入于胜处,由胜处入于一切处,后面生起的远远胜于前面产生的。

  ⑥二天:这是此经的独特说法。是说,人一出生就有「同生」、「同名」二天恒相随逐,「同生天」,谓此天与人同时而生。「同名天」,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

  ⑦随逐:亲近而不远离。

  ⑧灭尽定:为「无心定」之一,为灭除心、心所之定。灭尽定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槃界之静,而修习之定。

  ⑨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为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此。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⑩般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 「涅槃」、 「大般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而「涅槃寂静」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

  【语译】佛子!譬如恒河岸边有百千亿无数饿鬼,裸着身体,非常饥渴,全身异常憔悴,鸟鹫豺狼争先恐后前来撮食,这些饿鬼被渴所逼迫想找水喝饮,但虽然住在河边却看不见河。即便是有看见河的,也只是看见枯竭的河床。为什么呢?…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