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法身。
16二乘:指二種教法。乘,運載。諸佛所說之教法,系運載行者從迷至悟,故稱之爲「乘」。有多種涵義,此處指聲聞乘與緣覺乘。聲聞乘又稱弟子乘,緣覺乘又稱獨覺乘。直接聽聞佛陀之教說,依四谛理而覺悟者,稱聲聞乘。不必親聞佛陀之教說,系獨自觀察十二因緣之理而獲得覺悟者,稱緣覺乘。
17分別:若作專門的佛學術語言之,「分別」爲「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若作一般術語使用、解釋,「分別」爲「區分」、「類別」、「分析」之意,即欲分類、分析教法,而由種種立場來研究考察之意。此處則作一般術語理解爲妥。
18決定:確定不變。爲「不定」之對稱,又作「一定」,縮略爲「定」,有「決定信」、「決定業」、「決定性」、「決定明了」等語,爲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語詞。
【語譯】在那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诃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 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都沒有看見如來神力、如來相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清淨土,也沒有看見不可思議的菩薩境界、菩薩的大型聚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自在的定境、菩薩觀察、菩薩定力、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清淨的法身、菩薩圓滿的智身、菩薩示現的願身、菩薩成就的色身、菩薩諸具足的清淨之相、菩薩永恒具有的衆色裝飾、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徧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此等等事情,一切聲聞諸大弟子都沒有看見。
爲什麼呢?這是因爲聲聞與菩薩所具的善根是不同的,聲聞本來就不修習見佛自在的善根,本來就不贊揚十方世界一切佛剎的清淨功德,本來就不稱贊感歎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本來就不在生死流轉之中發無上菩提心,本來就不能使自己住于菩提心,本來就不能使如來種性不斷絕,本來就不攝受諸衆生,本來就不激勵別人修習菩薩波羅蜜,本來就在生死流轉之時不激勵衆生追求最勝大智眼,本來就不修習能出生一切智的諸善根,本來就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本來就不能得到清淨美麗的佛土神通智,本來就不能得到諸菩薩眼所知曉的外境,本來就不追求能夠出生超越世間的不共菩提之諸善根,本來就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本來就不是從如來加被之力所生,本來就不知曉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本來就不能得到諸大菩薩的廣泛歡喜。上述這些都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聲聞、緣覺所共有。因爲這些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因此,這些聲聞,既是身在逝多林中,也沒有見到如來諸大神變。
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饑渴,舉體焦然,鳥鹫豺狼競來搏撮,爲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複如是,雖複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舍一切智,無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①地諸善根故。
譬如有人,于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華徧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華樹開敷妙華,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采女②歌詠美音,無量諸天于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于其處住止周旋。其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夢中所見,非彼大衆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複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學習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一切菩薩所住諸叁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世尊不可思議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不能見,皆不能知,以無菩薩清淨眼故。
譬如雪山具衆藥草,良醫詣彼悉能分別;其諸捕獵、放牧之人恒住彼山,不見其藥。此亦如是,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能見如來廣大神變;諸大弟子唯求自利,不欲利他,唯求自安,不欲安他,雖在林中,不知不見。
譬如地中有諸寶藏,種種珍異悉皆充滿,有一丈夫聰慧明達,善能分別一切伏藏,其人複有大福德力,能隨所欲自在而取,奉養父母,赈恤親屬,老、病、窮、乏靡不均贍;其無智慧、無福德人,雖亦至于寶藏之處,不知不見,不得其益。此亦如是,諸大菩薩有淨智眼,能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境界,能見佛神力,能入諸法門,能遊叁昧海,能供養諸佛,能以正法開悟衆生,能以四攝③攝受衆生;諸大聲聞不能得見如來神力,亦不能見諸菩薩衆。
譬如盲人至大寶洲,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不能得見一切衆寶;以不見故,不能采取,不得受用。此亦如是,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亦不得見菩薩大會。何以故?無有菩薩無礙淨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見于如來自在力故。
譬如有人得清淨眼,名離垢光明,一切暗色不能爲障。爾時,彼人于夜暗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衆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彼諸人衆形相威儀④,此明眼人莫不具見;其明眼者威儀進退,彼諸人衆悉不能睹。佛亦如是,成就智眼,清淨無礙,悉能明見一切世間;其所示現神通變化,大菩薩衆所共圍繞,諸大弟子悉不能見。
譬如比丘在大衆中入徧處定⑤,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衆生身徧處定、一切語言音聲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入此定者見其所緣,其余大衆悉不能見,唯除有住此叁昧者。如來所現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亦複如是,菩薩具見,聲聞莫睹。
譬如有人以翳形藥自塗其眼,在于衆會去、來、坐、立無能見者,而能悉睹衆會中事。應知如來亦複如是,超過于世,普見世間,非諸聲聞所能得見,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諸大菩薩。如人生已,則有二天⑥,恒相隨逐⑦,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複如是,在諸菩薩大集會中現大神通,諸大聲聞悉不能見。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⑧,六根⑨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⑩。一切聲聞亦複如是,雖複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菩薩衆會諸所作事。何以故?如來境界甚深廣大,難見難知,難測難量,超諸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是一切二乘境界;是故,如來自在神力、菩薩衆會及逝多林普徧一切清淨世界,如是等事,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
【章旨】此章以十種比喻來說明聲聞衆生無法觀見佛、菩薩境界的原因。
【注釋】①薩婆若地:即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②采女:又作「婇女」,指地位卑微的宮女。
③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是菩薩應該修行的法門。「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使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都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④威儀:指舉止善合規矩,語默行爲不失方正,見之能使人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儀容。
⑤徧處定:又名「十徧處」,爲八解脫法之一,指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于一切處。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叁淨解脫,觀色之清淨,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緣欲界之色。後二者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爲所依,緣其它受、想、行、識之四蘊。修觀行者由解脫入于勝處,由勝處入于一切處,後面生起的遠遠勝于前面産生的。
⑥二天:這是此經的獨特說法。是說,人一出生就有「同生」、「同名」二天恒相隨逐,「同生天」,謂此天與人同時而生。「同名天」,謂此天與人同其名字。
⑦隨逐:親近而不遠離。
⑧滅盡定:爲「無心定」之一,爲滅除心、心所之定。滅盡定是聖者將定之境地作爲無余涅槃界之靜,而修習之定。
⑨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爲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此。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⑩般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 「涅槃」、 「大般涅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爲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而「涅槃寂靜」爲佛教的「叁法印」之一。
【語譯】佛子!譬如恒河岸邊有百千億無數餓鬼,裸著身體,非常饑渴,全身異常憔悴,鳥鹫豺狼爭先恐後前來撮食,這些餓鬼被渴所逼迫想找水喝飲,但雖然住在河邊卻看不見河。即便是有看見河的,也只是看見枯竭的河床。爲什麼呢?…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