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七十 入法界品之十一
【題解】
本卷爲《入法界品》的「末會」中的第叁十六會,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叁十五參「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會」的內容。
善財童子在前往找尋「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的路上,仔細反思喜目觀察夜神的教誨,發親近善知識的大願。此時,善財童子又得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所發「智燈普照清淨幢」大光明的加持,獲得究竟清淨輪叁昧,因此叁昧而得以仔細觀察世間,並且看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救度衆生的大用神力。善財童子看到如此景象,佩服至極,便虔誠禮拜。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恢複本形,但不舍其神力。善財童子向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提出了叁個問題:一是此解脫法門的名稱,二是獲得這一解脫法門的修行時間,叁是修成這一法門的因緣。普救衆生妙德夜神先就這叁個問題從總體上做了回答,然後分層對其作了回答。
此法門的全名爲「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而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曆經無數劫方纔證得這一法門。在過去很久之前,有一名爲「圓滿清淨」的劫,劫中有一名「毗盧遮那大威德」的世界。此世界東側,有一名「寶燈華幢」的四天下。此天下的閻浮提內,有一名爲「寶華燈」的國土。此土有一名「毗盧遮那妙寶蓮華髻王」的轉輪王。此轉輪王有一名「圓滿面」的妃子,此妃有一名爲「普智焰妙德眼」的女兒。此土衆生互相诋毀,其所有的樂事都在減損。在「寶華燈幢」國土之國都的城北一棵名爲「普光法雲音幢」的菩提樹下,有一位名爲「普智寶焰妙德幢」的佛出世。從此佛出世之前的一萬年起,有一朵大蓮華不斷放出光明。普智寶焰妙德幢如來在此菩提樹下出世顯相,旋轉*輪,使無量衆生、聲聞、緣覺、菩薩得到利益。普賢菩薩化現妙身,告訴此國土的轉輪王,此城外的菩提樹下有佛出世。于是,此國王帶領其部衆前往佛所在的道場拜佛問法。轉輪王之女普智焰妙德眼因將自己的莊嚴具獻給佛而得以看見佛所顯現出來的大用,使其心清淨。普智寶焰妙德幢王如來爲轉輪王、王女以及其他會衆演說《一切如來轉*輪經》。此王女獲得叁昧益、大心益以及發心調伏衆生益。
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給善財童子說,當時的那位普智焰妙德眼童女就是自己的前身。在「圓滿清淨」劫之前的十大劫,此童女在普賢菩薩的激勵下因修補蓮花座上的破損佛像而發菩提心。後來,童女經普賢菩薩引導拜見妙德幢佛,解身璎珞,散佛供養,聞佛說法,最終獲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普救衆生妙德夜神在毗盧遮那大威德世界圓滿清淨劫得法之後,又在『大光』劫供養諸佛,繼續修行。由于諸劫的修行,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最終獲得此「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法門,獲得一切智。
普救衆生妙德夜神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寂靜音海」夜神,囑咐善財童子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繼續求法。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的方法。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菩薩至此位安住于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因此名之爲「焰慧地」。
善財童子第叁十五參: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會
爾時,善財童子于喜目觀察衆生夜神所,聞普喜幢解脫門,信解趣入,了知隨順,思惟修習,念善知識所有教誨,心無暫舍,諸根不散,一心願得見善知識,普于十方勤求匪懈,願常親近生諸功德,與善知識同一善根,得善知識巧方便行,依善知識入精進海,于無量劫常不遠離。作是願已,往詣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所。
時,彼夜神爲善財童子示現菩薩調伏衆生解脫神力,以諸相、好莊嚴其身,于兩眉間放大光明,名「智燈普照清淨幢」,無量光明以爲眷屬,其光普照一切世間。照世間已,入善財頂,充滿其身。善財爾時即得「究竟清淨輪叁昧」①。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叁十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叁十六會。善財童子在前往找尋「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的路上,仔細反思喜目觀察夜神的教誨,發親近善知識的大願。此時,善財童子又得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所發「智燈普照清淨幢」大光明的加持,獲得究竟清淨輪叁昧。
【注釋】①究竟清淨輪叁昧:關于此叁昧,澄觀解釋說:「叁業、六根皆離障故,雲『究竟清淨』,即淨智圓滿,摧障爲『輪』故所見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叁中)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在喜目觀察衆生夜神所聽聞普喜幢解脫門之後,信解趣入,了知隨順,思惟修習,記憶善知識所有的教誨,心無片刻舍棄遠離,諸根不散,一心希望得見善知識,完全在十方勤求不懈,希望常常親近善知識而産生諸功德,希望與善知識擁有同樣的善根,獲得善知識巧方便之行,依照善知識所敎導進入精進之海,在無量劫常常不遠離。發這一大願之後,善財童子前往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的住所。
這時,那位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爲善財童子示現出菩薩調伏衆生解脫的神力,以諸相、好莊嚴自己之身,在兩眉間之間放出名爲「智燈普照清淨幢」的大光明,無量光明作爲眷屬,其光普照一切世間。完整地照耀世間之後,其光從善財童子的頭頂一直充滿其全身。頓時,善財童子獲得了究竟清淨輪叁昧。
得此叁昧已,悉見二神兩處中間,所有一切地塵、水塵及以火塵,金剛摩尼衆寶微塵,華、香、璎珞諸莊嚴具,如是一切所有微塵,一一塵中各見佛剎微塵數世界成壞。及見一切地、水、火、風諸大①積聚。亦見一切世界接連,皆以地輪任持②而住。種種山海、種種河池、種種樹林、種種宮殿,所謂:天宮殿、龍宮殿、夜叉宮殿,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宮殿屋宅,地獄、畜生、閻羅王界一切住處,諸趣輪轉,生死往來,隨業受報,各各差別,靡不悉見。
又見一切世界差別。所謂:或有世界雜穢,或有世界清淨,或有世界趣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或有世界雜穢清淨,或有世界清淨雜穢,或有世界一向清淨,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側住。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悉見此普救衆生夜神,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諸衆生形貌、言辭、行解差別,以方便力普現其前,隨宜化度,令地獄衆生免諸苦毒,令畜生衆生不相食啖,令餓鬼衆生無有饑渴,令諸龍等離一切怖,令欲界衆生離欲界苦,令人趣衆生離暗夜怖、毀呰怖、惡名怖、大衆怖、不活怖、死怖、惡道怖、斷善根怖、退菩提心怖、遇惡知識怖、離善知識怖、墮二乘地怖、種種生死怖、異類衆生同住怖、惡時受生怖③、惡種族中受生怖、造惡業怖、業煩惱障④怖、執著諸想系縛怖⑤,如是等怖悉令舍離。
又見一切衆生,卵生⑥、胎生⑦、濕生⑧、化生⑨,有色⑩、無色11,有想12、無想13,非有想非無想14,普現其前,常勤救護,爲成就菩薩大願力故,深入菩薩叁昧力故,堅固菩薩神通力故,出生普賢行願力故,增廣菩薩大悲海故,得普覆衆生無礙大慈故,得普與衆生無量喜樂故,得普攝一切衆生智慧方便故,得菩薩廣大解脫自在神通故,嚴淨一切佛剎故,覺了一切諸法故,供養一切諸佛故,受持一切佛教故,積集一切善根修一切妙行故,入一切衆生心海而無障礙故,知一切衆生諸根教化成熟故,淨一切衆生信解除其惡障故,破一切衆生無知黑暗故,令得一切智清淨光明故。
【章旨】善財童子獲得「究竟清淨輪叁昧」後得以仔細觀察世間,並且看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救度衆生的大用神力。
【注釋】①地水火風諸大:即地、水、火、風「四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
②地輪任持:佛教認爲,世間之地層是由五輪支持而存在的,最上方爲地輪,所以說地層是由地輪支橕的。地層由地、水、風、空之四輪而成,最下爲空輪,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地輪,地輪即金輪際也。
③惡時受生怖:指對于在惡行盛之時轉生的恐懼。
④業煩惱障怖:指對于業障中的「煩惱障」的恐懼。業障,指能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之業;煩惱障爲叁障(煩惱、業、報)或五障(煩惱、業、生、法、所知)之首。
⑤執著諸想系縛怖:指對于衆生之身心因爲被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並且長時流轉于生死之中的恐怖。諸想,「想」指外界的境象作用于心中所産生的精神作用。「想」有「六想」、「叁想」之分。六想,爲依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産生的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依所緣境之大、小、無量之別,而有「大想」、「小想」、「無量想」等叁想。依所緣之境的善惡又分爲,「欲想」(貪欲想)、「瞋想」(瞋恚想)、「害想」(殺害想)等「叁不善想」或「叁惡想」,以及與之相反的「出離想」、「不恚想」、「不害想」等「叁善想」。
⑥卵生:指由卵殻出生的衆生,如鵝、孔雀、雞、蛇、魚、蟻等。
⑦胎生:又作「腹生」,指從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馬、牛、豬、羊、驢等。
⑧濕生: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指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産生的生命,如飛蛾、蚊蚰、蠓蚋、麻生蟲等。
⑨化生:指無所依托而忽有的生命,如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都是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
⑩有色: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的衆生。
11無色:指「無色界」的衆生。此界無一可謂爲色法之物質,亦無身體,無宮殿,但存識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謂之爲「無色界」。
12有想:指具有感覺、認識、意志、思考等意識作用的有情衆生。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