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center">【題解】
本卷包含《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四會,以及第五十五會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第五十叁參的內容。
「末會」第五十四會爲「文殊師利菩薩會」:善財童子遵從彌勒菩薩的囑咐,前去拜訪文殊師利菩薩,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財童子經曆了一百十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蘇摩那城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門前,他思惟文殊菩薩,隨順觀察。這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爲其說法,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則隱藏起來,沒有現身。
善財童子第五十叁參爲「普賢菩薩會」:善財童子因文殊師利菩薩等善知識的教誨,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長,所得之境界也漸爲深邃,爲其證入法界顯示廣大之因。這時,善財童子生起強烈的欲拜見普賢菩薩之心,便生起十一種正觀普賢境界之心。由于生起此等心,善財童子得以看到十種瑞相和十種光明相。善財童子看見十種光明之相,渴望見到普賢菩薩之心更加強烈。
隨即,善財童子攝止自己散亂之心住于定境。在定境中,善財童子觀見普賢菩薩坐于蓮花獅子座上,普賢的智慧境界無量,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出生無限無量的美妙境界。善財童子又重新觀想普賢菩薩體內所包含的一切境界,並且將在此看到的境界與在其它處所見到的境界進行比較,證實普賢菩薩之境界是殊勝的境界。善財童子因爲看見如此殊勝的境界而獲得十種智波羅蜜。獲得此等智慧之後,普賢菩薩即伸手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善財童子隨即又獲得無數叁昧,在每一叁昧之中顯現出無數境界。
普賢菩薩爲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獲得「究竟叁世平等清淨法身」、「清淨無上色身」及其救護衆生的種種神通的因緣。普賢菩薩鼓勵善財童子觀看普賢神奇的、清淨的身體。普賢菩薩說,如果衆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淨國土,就一定會生于這一清淨國土中;如果有衆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淨身體,就一定會生于我的清淨身之中。善財童子應普賢菩薩的要求重新觀看普賢菩薩的色身,看見其每一毛孔之中都含有種種世間、種種衆生,看見普賢菩薩的色身徧于諸國土並且生起教化衆生的大用。善財童子又看見自己的身體在普賢菩薩的身內,並且在十方一切世界教化衆生。由此,善財童子感覺到自己所獲得的善根、多種境界、功能以及所進入的國土海,都遠遠無法與普賢菩薩相比較。看到如此神奇之境界,善財童子獲得了普賢菩薩行願之海。
普賢菩薩首先以偈頌體告訴善財童子,佛果之海離言而難說難思,今姑且以現佛之德來顯示善財童子之果相。在座的諸位菩薩聽說普賢菩薩的說法之後,都産生渴望、景仰。普賢菩薩應諸位菩薩之要求,以九十五偈贊頌難思難議的佛德。這九十五偈贊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偈頌即可分爲二十一部分去理解。
八十卷《華嚴經》至此處全部結束。
「末會」第五十四會:文殊師利菩薩會
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诃薩教,漸次而行,經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門國蘇摩那城①,住其門所②,思惟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觐。
是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懮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著,于少功德便以爲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爲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爲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徧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
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示教利喜⑤,令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薩無邊際陀羅尼、無邊際願、無邊際叁昧、無邊際神通、無邊際智,令入普賢行道場⑥,及置善財自所住處⑦。文殊師利還攝不現。
于是,善財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及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
【章旨】這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四會。善財童子遵從彌勒菩薩的囑咐,前去拜訪文殊師利菩薩,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財童子經曆了一百十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蘇摩那城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門前,他思惟文殊菩薩,隨順觀察。這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爲其說法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則隱藏起來,沒有現身。
【注釋】①普門國蘇摩那城:關于文殊師利菩薩所住的城市的名稱之含義,澄觀解釋說:「『蘇摩那』者,此雲『悅意』,即華名也。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即『德生城』。有本雲,至普門國,顯攝諸差別歸無二相,即『普門』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0上)
②住其門所:善財童子停留在文殊師利菩薩住所前的門邊,有重要的象征含義。澄觀解釋說,這是「顯解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之門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0上)
③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手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此舉動有象征含義,澄觀對此解釋說:「『過百一十由旬』者,徹過前位故。始信該于極果,故曰『遙伸』。隨順行成,故曰『右手』。然『過城』約超封域,『由旬』明超數量,又前越諸位斷德,後越諸位智地。『按頂』表于攝受,亦以普法置心頂故,信至極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0上)
④理趣:指理體與歸趣。「理」指萬象差別事法之本體,爲平等一如之真理。「趣」爲「所往」之義,乃相對于「因」而言的,因能向果,而果爲「因趣」,故稱爲「趣」。
⑤示教利喜:爲「示」、「教」、「利」、「喜」的並稱,是指佛陀說法教化的四種次第,又作「示教贊喜」、「示教照喜」。示,即顯示其義,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應行、不應行,或分別生死與涅槃,叁乘與六波羅蜜等義。教,即教導其行,如教導衆生舍惡行善。利,即獲得義利,謂衆生未得善法之味時,爲免其心退,遂導之勤苦修行,則可得法味大利益。喜,即歡喜行成,謂隨衆生所行而贊歎之,使其心喜。
⑥普賢行道場:即普賢菩薩修行的道場,此名有象征意義。澄觀將此象征意義解釋爲「舉足下足皆與普賢行相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0中)
⑦置善財自所住處:意思爲,文殊師利菩薩指引善財童子到達自己修行應該停留的最終目的地。澄觀說:「『自所住處』者,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無住住故,又普賢道場即法界理,自所住處即文殊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0中)這是說,善財童子的最終修行結果是將文殊菩薩所象征的智慧與普賢菩薩道場所象征的「法界之理」融合在一起。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依照彌勒菩薩的教誨,逐漸向前進發,經過一百一十多座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的蘇摩那城。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思惟著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在周圍仔細尋找,希望能夠觐見文殊師利菩薩。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越過了一百一十由旬的距離,按在善財童子的頭頂,這樣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如果離開了信仰之根,心就會變得下劣而有懮慮與後悔,就不具備功行,退失了精進與勤奮,具有一點善根就在心中産生執著而停留,具有很少的功德便以之感到滿足,不能善巧地發起行願,也不被善知識接受、保護,不被如來所記憶挂念,不能了知如此法性、如此理趣、如此法門、如此所行、如此的境界。還有,對于上述這些法,即便想從總體上完全知曉,想細致地將種種法都知曉,想窮究諸法的根源,想理解了悟諸法,想趣入諸法,想向衆生解說諸法,想辨析諸法,想證知諸法,想獲得諸法,這些願望、想法都是不能實現的。」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宣說此法,顯示其教義,以之教導善財,使其獲得利益,心中得到歡喜,使善財童子成就無數法門,具足無量大智之光明,使其獲得菩薩無邊無際的陀羅尼、無邊無際的大願、無邊無際的叁昧、無邊無際的神通、無邊無際的智慧,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將善財童子安置在他應該停住的地方。文殊師利菩薩則仍然隱藏起來,沒有現身。
于是,善財童子思惟觀察,一心希望見到文殊師利菩薩,也想見到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善知識,想全部親近這些善知識,恭敬地侍奉這些善知識,悉心接受他們的教誨,沒有任何違逆。
善財童子第五十叁參:普賢菩薩會
增長趣求一切智慧,廣大悲海,益大慈雲,普觀衆生,生大歡喜。安住菩薩寂靜法門,普緣一切廣大境界,學一切佛廣大功德,入一切佛決定知見,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薩深心,知叁世佛出興次第。入一切法海,轉一切*輪,生一切世間,入于一切菩薩願海,住一切劫修菩薩行,照明一切如來境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獲一切智清淨光明,普照十方,除諸暗障,智周法界。于一切佛剎、一切諸有,普現其身,靡不周徧。摧一切障,入無礙法,住于法界平等之地;觀察普賢解脫境界,即聞普賢菩薩摩诃薩名字、行願、助道、正道、諸地地、方便地、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最後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五會。此章顯示善財童子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長,所得之境界也漸爲深邃,爲其證入法界顯示廣大之因。
【語譯】善財童子發心增長趣求一切智慧,增廣擴大大悲之海,增益大慈之雲,完全觀察衆生,産生大…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