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P75

  ..续本文上一页 align="center">【题解】

  本卷包含《入法界品》「末会」中的第五十四会,以及第五十五会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第五十三参的内容。 

  「末会」第五十四会为「文殊师利菩萨会」:善财童子遵从弥勒菩萨的嘱咐,前去拜访文殊师利菩萨,向其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善财童子经历了一百十城之后,到达了普门国苏摩那城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门前,他思惟文殊菩萨,随顺观察。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远远地伸出右手抚摩着善财童子的头顶,为其说法,使其进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则隐藏起来,没有现身。

  善财童子第五十三参为「普贤菩萨会」:善财童子因文殊师利菩萨等善知识的教诲,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长,所得之境界也渐为深邃,为其证入法界显示广大之因。这时,善财童子生起强烈的欲拜见普贤菩萨之心,便生起十一种正观普贤境界之心。由于生起此等心,善财童子得以看到十种瑞相和十种光明相。善财童子看见十种光明之相,渴望见到普贤菩萨之心更加强烈。

  随即,善财童子摄止自己散乱之心住于定境。在定境中,善财童子观见普贤菩萨坐于莲花狮子座上,普贤的智慧境界无量,普贤菩萨的每一毛孔之中出生无限无量的美妙境界。善财童子又重新观想普贤菩萨体内所包含的一切境界,并且将在此看到的境界与在其它处所见到的境界进行比较,证实普贤菩萨之境界是殊胜的境界。善财童子因为看见如此殊胜的境界而获得十种智波罗蜜。获得此等智慧之后,普贤菩萨即伸手抚摩善财童子的头顶,善财童子随即又获得无数三昧,在每一三昧之中显现出无数境界。

  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讲解自己获得「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清净无上色身」及其救护众生的种种神通的因缘。普贤菩萨鼓励善财童子观看普贤神奇的、清净的身体。普贤菩萨说,如果众生见到或者听说我的清净国土,就一定会生于这一清净国土中;如果有众生见到或者听说我的清净身体,就一定会生于我的清净身之中。善财童子应普贤菩萨的要求重新观看普贤菩萨的色身,看见其每一毛孔之中都含有种种世间、种种众生,看见普贤菩萨的色身徧于诸国土并且生起教化众生的大用。善财童子又看见自己的身体在普贤菩萨的身内,并且在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由此,善财童子感觉到自己所获得的善根、多种境界、功能以及所进入的国土海,都远远无法与普贤菩萨相比较。看到如此神奇之境界,善财童子获得了普贤菩萨行愿之海。

  普贤菩萨首先以偈颂体告诉善财童子,佛果之海离言而难说难思,今姑且以现佛之德来显示善财童子之果相。在座的诸位菩萨听说普贤菩萨的说法之后,都产生渴望、景仰。普贤菩萨应诸位菩萨之要求,以九十五偈赞颂难思难议的佛德。这九十五偈赞叹毗卢遮那之十身圆满二十一种殊胜功德。偈颂即可分为二十一部分去理解。

  八十卷《华严经》至此处全部结束。

  

「末会」第五十四会:文殊师利菩萨会

  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①,住其门所②,思惟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周旋求觅,希欲奉觐。

  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懮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徧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是时,文殊师利宣说此法,示教利喜⑤,令善财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门,具足无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萨无边际陀罗尼、无边际愿、无边际三昧、无边际神通、无边际智,令入普贤行道场⑥,及置善财自所住处⑦。文殊师利还摄不现。

  于是,善财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无有违逆。

  【章旨】这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五十四会。善财童子遵从弥勒菩萨的嘱咐,前去拜访文殊师利菩萨,向其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善财童子经历了一百十城之后,到达了普门国苏摩那城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门前,他思惟文殊菩萨,随顺观察。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远远地伸出右手抚摩着善财童子的头顶,为其说法使其进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则隐藏起来,没有现身。

  【注释】①普门国苏摩那城:关于文殊师利菩萨所住的城市的名称之含义,澄观解释说:「『苏摩那』者,此云『悦意』,即华名也。谓智照一性,悦本心故,即『德生城』。有本云,至普门国,显摄诸差别归无二相,即『普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六0上)

  ②住其门所:善财童子停留在文殊师利菩萨住所前的门边,有重要的象征含义。澄观解释说,这是「显解心已极,将入般若无二之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六0上)

  ③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文殊师利菩萨远远地伸手抚摩善财童子的头顶,此举动有象征含义,澄观对此解释说:「『过百一十由旬』者,彻过前位故。始信该于极果,故曰『遥伸』。随顺行成,故曰『右手』。然『过城』约超封域,『由旬』明超数量,又前越诸位断德,后越诸位智地。『按顶』表于摄受,亦以普法置心顶故,信至极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六0上)

  ④理趣:指理体与归趣。「理」指万象差别事法之本体,为平等一如之真理。「趣」为「所往」之义,乃相对于「因」而言的,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

  ⑤示教利喜:为「示」、「教」、「利」、「喜」的并称,是指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⑥普贤行道场:即普贤菩萨修行的道场,此名有象征意义。澄观将此象征意义解释为「举足下足皆与普贤行相应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六0中)

  ⑦置善财自所住处:意思为,文殊师利菩萨指引善财童子到达自己修行应该停留的最终目的地。澄观说:「『自所住处』者,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无住住故,又普贤道场即法界理,自所住处即文殊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六0中)这是说,善财童子的最终修行结果是将文殊菩萨所象征的智慧与普贤菩萨道场所象征的「法界之理」融合在一起。

  【语译】这时,善财童子依照弥勒菩萨的教诲,逐渐向前进发,经过一百一十多座城之后,到达了普门国的苏摩那城。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思惟着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在周围仔细寻找,希望能够觐见文殊师利菩萨。

  此时,文殊师利菩萨远远地伸出右手,越过了一百一十由旬的距离,按在善财童子的头顶,这样对善财童子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如果离开了信仰之根,心就会变得下劣而有懮虑与后悔,就不具备功行,退失了精进与勤奋,具有一点善根就在心中产生执着而停留,具有很少的功德便以之感到满足,不能善巧地发起行愿,也不被善知识接受、保护,不被如来所记忆挂念,不能了知如此法性、如此理趣、如此法门、如此所行、如此的境界。还有,对于上述这些法,即便想从总体上完全知晓,想细致地将种种法都知晓,想穷究诸法的根源,想理解了悟诸法,想趣入诸法,想向众生解说诸法,想辨析诸法,想证知诸法,想获得诸法,这些愿望、想法都是不能实现的。」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宣说此法,显示其教义,以之教导善财,使其获得利益,心中得到欢喜,使善财童子成就无数法门,具足无量大智之光明,使其获得菩萨无边无际的陀罗尼、无边无际的大愿、无边无际的三昧、无边无际的神通、无边无际的智慧,使其进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将善财童子安置在他应该停住的地方。文殊师利菩萨则仍然隐藏起来,没有现身。

  于是,善财童子思惟观察,一心希望见到文殊师利菩萨,也想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善知识,想全部亲近这些善知识,恭敬地侍奉这些善知识,悉心接受他们的教诲,没有任何违逆。

  

善财童子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会

  增长趣求一切智慧,广大悲海,益大慈云,普观众生,生大欢喜。安住菩萨寂静法门,普缘一切广大境界,学一切佛广大功德,入一切佛决定知见,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萨深心,知三世佛出兴次第。入一切法海,转一切*轮,生一切世间,入于一切菩萨愿海,住一切劫修菩萨行,照明一切如来境界,长养一切菩萨诸根。获一切智清净光明,普照十方,除诸暗障,智周法界。于一切佛剎、一切诸有,普现其身,靡不周徧。摧一切障,入无碍法,住于法界平等之地;观察普贤解脱境界,即闻普贤菩萨摩诃萨名字、行愿、助道、正道、诸地地、方便地、入地、胜进地、住地、修习地、境界地、威力地。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最后一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五十五会。此章显示善财童子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长,所得之境界也渐为深邃,为其证入法界显示广大之因。

  【语译】善财童子发心增长趣求一切智慧,增广扩大大悲之海,增益大慈之云,完全观察众生,产生大…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