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損缺,不進諸行,猶能舍離一切生死。
「善男子!如小金剛,悉能破壞一切諸物。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入少境界,即破一切無知諸惑。
「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凡人所得。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非劣意衆生之所能得。
「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
「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銷滅。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一切諸法無能銷滅。
「善男子!如金剛杵,諸大力人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二乘皆不能持,唯除菩薩廣大因緣堅固善力。
「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無能壞者,而能普壞一切諸物,然其體性無所損減。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普于叁世無數劫中,教化衆生,修行苦行,聲聞、緣覺所不能者鹹能作之,然其畢竟無有疲厭亦無損壞。
「善男子!譬如金剛,余不能持,唯金剛地之所能持。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聲聞、緣覺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薩婆若者。
「善男子!如金剛器,無有瑕缺用盛于水,永不滲漏而入于地。菩提心金剛器亦複如是,盛善根水,永不滲漏,令入諸趣。
「善男子!如金剛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願,不令墜沒入于叁界。
「善男子!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于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水中,無壞無變。
「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
「善男子!譬如叁千世界之中金剛座上,能持諸佛坐于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非是余座之所能持。菩提心座亦複如是,能持菩薩一切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回向、受記、修集菩提助道之法、供養諸佛、聞法受行,一切余心所不能持。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
「若有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是故,善男子!汝獲善利!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薩行,已得如是大功德故。
【章旨】彌勒菩薩稱贊善財童子能夠發菩提心,此處的十七種比喻是用來稱贊「等覺位」所具有的功德的。在此,彌勒菩薩總結了對菩提心的稱贊之語。
【語譯】彌勒菩薩又爲善財童子以及會衆解釋菩提心爲什麼具有如此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剛,並非惡劣的器物以及破敗的器物所能容持,只有完整的美妙的上等器物纔能盛放。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並非下劣衆生的吝啬、嫉妒、破戒、懈怠、妄念、無智之根器所能夠容持,也並非退失殊勝志願、散亂之心、惡覺衆生之根器所能夠容持,只有菩薩深心之寶器纔能容持。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夠穿刺衆寶。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它完全能夠穿徹一切法寶。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夠毀壞衆山。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它完全能夠摧毀破壞諸邪見之山。
「善男子!譬如金剛,即便是破敗不全,一切衆寶仍然不能夠企及。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即便是志向拙劣,少有虧損,仍然勝過一切聲聞、緣覺二乘之功德。
「善男子!譬如金剛,即便是有損缺,仍然能夠除滅一切貧窮。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即便是有損缺,不能夠進修諸行,仍然能夠舍棄遠離一切生死。
「善男子!譬如小金剛,完全能夠破壞一切諸物。菩提心金剛也是如此,進入一部分境界,就能夠破壞一切無知之諸惑。
「善男子!譬如金剛,並非凡人所得。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並非劣意衆生之所能得。
「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認識這種珍寶的人不知曉其能、不能夠得其用處。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不知曉佛法的人不了解其能、不得其用。
「善男子!譬如金剛,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將其銷滅。菩提心之金剛也是如此,一切諸法中沒有能夠銷滅它的。
「善男子!譬如金剛杵,諸大力人都不能夠持,唯有大那羅延之力纔可以執持。菩提之心也是如此,一切聲聞、緣覺二乘都不能夠持有它,只有菩薩廣大因緣堅固之善力纔能持有它。
「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中沒有能夠毀壞它,但其卻能夠完全毀壞一切諸物,而其體性卻無所損減。菩提之心也是如此,完全在叁世無數劫中,教化衆生,修行苦行,聲聞、緣覺所不能的方面它都能夠做之,但其自身卻畢竟無有疲倦和厭惡,也無任何損壞。
「善男子!譬如金剛,其它各地都不能持有,唯有金剛地纔能持有。菩提之心也是如此,聲聞、緣覺都不能持有,只是趣向般若波羅蜜的菩薩纔能擁有。
「善男子!譬如金剛器,沒有瑕疵,用其盛水就永遠不會滲漏而進入地下。菩提心之金剛器也是如此,盛放著善根之水,永遠不會滲漏,使其進入諸趣。
「善男子!譬如金剛的邊際,能夠執持大地,不使其墜沒。菩提之心也是如此,能夠持菩薩一切行願,不使其墜沒進入叁界。
「善男子!譬如金剛,長久地置放于水中,它既不腐爛,也不潮濕。菩提之心也是如此,在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之水中,不壞也不變。
「善男子!譬如金剛,是一切諸火所不能燒燃的,甚至也不能使其發熱。菩提之心也是如此,一切生死諸煩惱之火並不能使其燒燃,也不能使其發熱。
「善男子!譬如叁千世界之中的金剛座,能夠使諸佛坐于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而其它的座位並不能完成這一偉業。菩提心之座也是如此,它能夠持菩薩一切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回向、受記、修集菩提助道之法、供養諸佛、聞法而受行,這是一切其它心所不能做到的。
「善男子!總而言之,菩提心能夠成就如此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
「如果有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可以獲得如此勝功德法。是故,善男子!你可以獲得善利!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薩行,已經獲得了如此的大功德。
「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徧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
【章旨】彌勒菩薩又引入善財童子所提出的問題,並且讓其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徧觀察,以學習菩薩行。
【語譯】彌勒菩薩繼續給善財童子以及會衆說:「善男子!如你所問:菩薩如何學習菩薩行、修習菩薩道?善男子!你可以進入此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徧觀察,就能夠了知如何學習菩薩行以及學成以後所成就的無量功德。」
《華嚴經》卷七十九 入法界品之二十
【題解】
本卷接續第七十八卷之「彌勒菩薩會」,即《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叁會,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五十二參最後一大部分內容。
善財童子請求彌勒菩薩打開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讓自己能夠進入。彌勒菩薩至樓門前彈指出聲,其門自開,善財童子得以進入,看到了樓閣中的奇異莊嚴。善財童子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此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生出大歡喜,進入無礙解脫之門。由于進入了無礙解脫境界,善財童子得以看見彌勒菩薩從初發心、修行得法,一直到其隨類攝取衆生的整個過程。
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看見菩薩進入叁昧,以各種變化身演說佛法;也看見了諸佛攝化衆生的功德以及彌勒菩薩一生所做的功德。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見到、聽見各種莊嚴具的微妙作用,共分十段。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聽聞寶網鈴铎及諸樂器演說佛法,又看到寶鏡中顯現出的種種形象、樓閣中的寶柱放出摩尼王大光明網、以閻浮提檀金製作的童女及衆寶像。善財童子又看見在樓閣中出生許多真珠璎珞、香水、琉璃、璎珞,這些珍寶都放出百千光明。這時,善財童子又看見有各色蓮花在其中盛開,在每一朵蓮花中顯現出各種顔色的衆生形象。此外,善財童子還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淨琉璃地每一步間都顯現出不可思議的各種形象。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看見在各種寶樹中都顯現出佛、菩薩、天、龍等半身形象,看見了此樓閣中的半月形建築發出無數星宿的種種光明。最後,善財童子還看見,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的周回四壁上,其每一寶中都顯現出了彌勒菩薩在修行中所作的「隨類攝生」的事情。
善財童子因爲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纔獲得了見十方清淨之眼、善觀察無礙智、諸菩薩自在智,並且因爲獲得了諸菩薩已入智地後所具的廣大解,所以,他纔能在此樓閣中見到如此奇異的境界。此處以十種比喻顯示善財童子之所見,十種比喻均有二義:一喻能見因緣不同,二喻所見境界不同。彌勒菩薩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以彈指作聲,將善財童子從叁昧定中喚出。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因爲菩薩之法力加持的緣故,纔見到如此的境界。善財童子請問此法門之名,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這一法門名爲「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
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所具如此境界的本源。彌勒菩薩則回答說,此法非去非來,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財童子所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憑借菩薩智慧神力而住,也是不住于內,不住于外,非來非去的。
善財童子又詢問彌勒菩薩是從何處生出的。彌勒菩薩以叁層來回答:第一,從法身而言,無來之來,來即無來。第二,從「相」即「實報」言之,「從萬行中來」。第叁,從化身、現身而言,從「隨機熟處而來」。這叁層「即法、報、化身,亦體、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後唯事,中一具理、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九中)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菩薩的生處,彌勒菩薩先回答菩薩的十種生處…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