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P25

  ..續本文上一頁法身」。八地以上的菩薩已經證得平等寂滅之真如,雖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時徧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教化,作種種佛事,而無往來之想,亦無造作之想,故稱「平等法身」。而七地以下之菩薩,雖證真如,然而仍然需要加功用行始成。

  【語譯】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你所問:『從幾時以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如此之義,承佛神力,我應該爲你解說這一問題。

  「善男子!菩薩智慧之輪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不可用生死中的長與短、染與淨、廣與狹、多與少來顯示,也不在如此諸劫中分別顯示。爲什麼這樣呢?菩薩智慧之輪本性清淨,遠離一切分別之網,超越一切障礙之山,這是隨著衆生的根機與欲求所應化而普照的緣故。

  「善男子!譬如太陽,沒有晝夜之分;只是出現于世間時名爲『晝』,落下之時名爲『夜』。菩薩智慧之輪也是如此,沒有分別,也沒有叁世;只是隨著衆生之心而顯現以教化衆生,從這個角度而言,其止住于前劫、後劫。

  「善男子!譬如太陽,住于閻浮提空中,其影完全顯現在一切寶物以及河海諸淨水之中,一切衆生無不以目見,但是其清淨的太陽卻並不來到這裏。菩薩智慧之輪也是如此,其出于諸有之海,住于佛之真實法,在寂靜空中無有所依,只是爲了化度諸衆生的緣故,纔在諸趣之中隨類受生;此菩薩智慧之輪實際上沒有生與死,也沒有染著,沒有長、短劫等諸想分別。爲什麼如此呢?菩薩究竟遠離心想,知曉一切顛倒,獲得真實見,知曉法實性,知曉一切世間如夢、如幻;無有衆生,只是以大悲大願之力的緣故,顯現于衆生之前教化調伏衆生。

  「佛子!再譬如船師,常常以大船在河流之中不依于此岸、不著于彼岸、不住于中流濟度衆生而無有休息。菩薩也是如此,以波羅蜜之船,在生死之流中不依于此岸、不著于彼岸、不住于中流,濟度衆生而無有休息;即使無量劫中修習菩薩行,卻未曾分別劫數的長短。

  「佛子!再如太虛空,一切世界在其中成壞而無有分別,本性清淨,無染無亂,無礙無厭,非長非短,盡未來劫持一切國土。菩薩也是如此,以與虛空界相等的廣大深心,生起大願之風輪,攝持諸衆生,使其遠離惡道,生于諸善趣,使其安住于一切智之地,滅除諸煩惱生死苦的系縛,而無懮喜、疲厭之心。

  「善男子!再如幻化之人,雖然具備肢體,卻沒有入息以及出息、寒、熱、饑、渴、懮、喜、生、死十種事情。菩薩也是如此,以如幻智平等法身顯現出許多色相,在諸有趣住無量劫以教化衆生,對生死中的一切境界,無欣無厭,無愛無恚,無苦無樂,無取無舍,無安定也無恐怖之感。

  「佛子!菩薩智慧雖然是如此甚深難測,我應該秉承佛的威神之力爲你解說,使未來世諸菩薩等滿足大願、成就諸力。

  「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數劫,有劫名『善光』,世界名『寶光』。于其劫中,有一萬佛出興于世。其最初佛,號『*輪音虛空燈王』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彼閻浮提,有一王都,名『寶莊嚴』;其東不遠,有一大林,名曰『妙光』;中有道場,名爲『寶華』。彼道場中,有普光明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時,彼如來于此座上,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滿一百年坐于道場,爲諸菩薩、諸天、世人及閻浮提宿植善根已成熟者演說正法。

  「是時,國王名曰『勝光』。時世人民壽一萬歲,其中多有殺、盜、淫佚、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等。時,王爲欲調伏彼故,造立囹圄,枷鎖禁閉,無量衆生于中受苦。

  「王有太子,名爲『善伏』,端正殊特,人所喜見,具二十八大人之相。在宮殿中,遙聞獄囚楚毒音聲,心懷傷愍。從宮殿出,入牢獄中,見諸罪人杻械、枷鎖遞相連系,置幽暗處,或以火炙,或以煙熏,或被榜笞,或遭膑割,裸形亂發,饑渴羸瘦,筋斷骨現,號叫苦劇。太子見已,心生悲愍,以無畏聲安慰之言:『汝莫懮惱!汝勿愁怖!我當令汝悉得解脫。』便詣王所而白王言:『獄中罪人苦毒難處,願垂寬宥,施以無畏①。』

  「時,王即集五百大臣而問之言:『是事雲何?』諸臣答言:『彼罪人者,私竊官物,謀奪王位,盜入宮闱,罪應刑戮。有哀救者,罪亦至死。』

  「時,彼太子悲心轉切,語大臣言:『如汝所說,但放此人;隨其所應,可以治我。我爲彼故,一切苦事悉皆能受,粉身殁命,無所顧惜,要令罪人皆得免苦。何以故?我若不救此衆生者,雲何能救叁界牢獄諸苦衆生?一切衆生在叁界中,貪愛所縛,愚癡所蔽,貧無功德,墮諸惡趣,身形鄙陋,諸根放逸,其心迷惑,不求出道,失智慧光,樂著叁有,斷諸福德,滅諸智慧,種種煩惱濁亂其心,住苦牢獄,入魔罥網,生老病死懮悲惱害,如是諸苦常所逼迫。我當雲何令彼解脫?應舍身命而拔濟之!』

  「時,諸大臣共詣王所,悉舉其手高聲唱言:『大王當知,如太子意,毀壞王法,禍及萬人。若王愛念不責治者,王之寶祚亦不久立。』王聞此言,赫然大怒,令誅太子及諸罪人。

  「王後聞之,愁懮號哭,毀形降服,與千采女馳詣王所,舉身投地頂禮王足,俱作是言:『唯願大王,赦太子命!』王即回顧,語太子言:『莫救罪人;若救罪人,必當殺汝!』爾時,太子爲欲專求一切智故,爲欲利益諸衆生故,爲以大悲普救攝故,其心堅固無有退怯,複白王言:『願恕彼罪,身當受戮!』王言:『隨意!』爾時,王後白言:『大王!願聽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後治罪。』王即聽許。

  【章旨】「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給善財童子開始宣說自己證得菩提心的機緣。在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數劫的「善光」劫中,有一處名爲「寶光」的世界,其出世的第一位佛號爲「*輪音虛空燈王」。在那閻浮提有一處王都名叫「寶莊嚴」,在其東不遠的「妙光」大森林中有一處名爲「寶華」的道場。此國的國王名爲「勝光」,其太子名爲「善伏」。此位太子願意以自身換取對于罪人的寬恕。

  【注釋】①施以無畏:即「施無畏」、「無畏施」,救度衆生,爲其祛除種種怖畏。

  【語譯】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神給善財童子說:「佛子!從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數劫中有一處名爲『善光』的劫,世界名爲『寶光』。在其劫中,有一萬佛出興于世。其最初佛,號爲『*輪音虛空燈王』如來,十號圓滿。那閻浮提,有一名爲『寶莊嚴』的王都;在其王都東邊不遠,有一處名爲『妙光』的大林;大林中有一處名爲『寶華』的道場。在這處道場中,有普光明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當時,這位如來坐在此座之上,成就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滿一百年坐于道場,爲諸菩薩、諸天、世人及閻浮提宿植善根已成熟的衆生演說正法。

  「這時,有名爲『勝光』的國王。當時世間的人民壽一萬歲,其中多有殺、盜、淫佚、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不孝父母、不敬沙門的婆羅門等等。當時,國王爲欲調伏這些衆生的緣故,造立監獄,枷鎖禁閉衆生,使無量衆生在其中受苦。

  「國王有一位名爲『善伏』的太子,端正殊特,爲人所喜見,具備二十八種大人之相。這位太子在宮殿中,遠遠聽見獄中的囚徒被捶打的音聲,心中産生傷心與悲愍。這位太子從宮殿中走出,進入牢獄中,看見諸罪人被杻械、枷鎖遞相連系,置于幽暗之處,有的被火炙烤,有的被煙熏,有的遭到榜笞,有的遭到膑割,他們都裸形亂發,饑渴羸瘦,筋斷骨現,號叫苦劇。太子看見之後,心中産生悲愍,以無畏的聲音發出安慰之言:『你們不要懮惱!你們不要愁怖!我應當使你們全都得到解脫。』這位太子便前往國王的住所而對國王說:『獄中的罪人苦毒難處,希望您能夠垂愛寬宥他們,以無畏布施給他們使其無有恐懼。』

  「這時,國王隨集召集五百名大臣而問其臣下說:『這事情怎麼辦呢?』諸臣答言:『那些罪人,私竊官物,謀奪王位,盜入宮闱,罪應刑戮。有哀求救助的,其罪也達到死刑的程度。』

  「這時,那位太子悲心更加悲切,對諸位大臣說:『如你所說,只管將此人放掉;凡是他所應該給予的懲罰,都可以用來治我。我爲他的緣故,一切苦事都能夠承受,粉身殁命,也無所顧惜,要使罪人都得以免除苦難。爲什麼如此呢?我如果不救此衆生,爲何說能夠救叁界牢獄中的諸位受苦的衆生呢?一切衆生在叁界中,被貪愛所系縛,被愚癡所遮蔽,貧窮而無有功德,墮入諸惡趣,身形鄙陋,諸根放逸,其心迷惑,不追求出道,失去智慧之光,樂著叁有,斷絕諸福德,滅除了智慧,種種煩惱擾亂其心,住于苦難的牢獄,陷入魔的繩網,爲生老病死懮悲所惱害,如此諸苦常常逼迫他們。我當如何使其得到解脫呢?我應該舍棄自己的身命而拔濟他們!』

  「這時,諸位大臣一起前往大王的住所,都舉起自己的手高聲說道:『大王應當知道,如果讓太子如意,就會毀壞王法,禍及萬人。如果國王因爲愛念太子而不責治太子,國王王運也會不太長久。』國王聽說這一說法,勃然大怒,下令誅殺太子以及其他罪人。

  「王後聽說這些事情之後,愁懮號哭,毀形降服,與一千位采女奔至國王的所在,舉身投地頂禮王足,一起對國王說:『希望大王,赦免太子的生命!』國王隨即回頭對太子說:『不要再想著拯救罪人;如果拯救罪人,一定會將你殺死!』這時,太子因爲想專心求得一切智的緣故,因爲想利益諸衆生的緣故,因爲想以大悲完全救攝衆生的緣故,其心堅固無有退怯,太子再次對國王說:『希望寬恕這些人的罪過,我情願自己之身承受殺戮!』國王說:『隨你的意!』這時,王後又說:『大王!希望能夠允許太子在半月之內行施修福,然後治罪。』國王隨即答應了。

  「時,都城北有一大園,名曰『日光』,是昔施場。太子往彼,設大施會;飲食、衣服、華鬘、璎珞、塗香、末…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